事實上人類、動物、細菌、病毒等各種生命體始終是在不斷適應環境的前提下進化的,是一種新陳代謝現象;病毒則是生物進化過程中的一個載體或者說催化劑。病毒會殺死很多被感染的物種,而活下來的物種從此就會對這種病毒形成抗體,於是物種的進化就通過這種方式得以完成。 我們設想一下:古人和動物並不具備我們這樣的醫療技術,那麼他/它們又是如何抵禦病毒感染的呢?其實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動物與病毒的博弈從這個星球上最初的生命誕生之時就已開始,只不過我們人類在面對病毒時有我們自己獨特的醫療系統,而在此之前遠古人類以及其他更為古老的物種早就和病毒展開了長達數十億年的對抗。
病毒的護照
為什麼當歐洲白人殖民美洲時作為美洲原住民的印第安人會因感染白人帶來的病毒而大規模滅絕呢?因為他們對歐洲人帶來的病毒不具備免疫力。如果說印第安人無法適應歐洲人帶來的病毒,那麼歐洲人就能適應印第安人身上攜帶的病毒嗎?難道說是因為歐洲人具備比印第安人更強的免疫力嗎?事實上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因為在歐洲的大航海時代到來前歐洲人曾經歷過一場浩劫:在1348年—1350年的三年之內歐洲有近3千萬人因黑死病而失去生命,以致於當時的歐洲人一度懷疑世界末日即將到來。然而熬過這場浩劫的歐洲人卻因此具備了更強的身體免疫力;相比之下印第安人長期生活在一種封閉狀態中,所以他們對病毒的抵抗力是低於歐洲人的。 細菌有細胞結構,人不依賴於宿主細胞,可以進行一定的獨立自主的活動並進行增殖。人類對抗細菌,可以依靠抗生素。病毒的結構可以簡單理解為外層由蛋白質組成的外殼(衣殼),和內層包裹的遺傳物質(核酸)。因其結構簡單,病毒不能分裂,靠自己沒法完成「傳宗接代」的「偉大使命」。病毒必須藉助活的、有細胞結構的生物,才能夠進行自身的增殖。因此,病毒是一種類生物,既不是生物也不是非生物。它只能靠寄生生活在介於生命體及非生命體之間的有機物種之間。需要指出的是,複製過程並非百分之百的完美,有千萬分之一或更高機率出現差錯,生物學上稱之為突變。這種突變的病毒導致毒力的改變(不變、減弱或者增強)。
當病毒接觸到可以感染的細胞以後,就會與細胞結合,並侵入細胞的內部,利用細胞中的物質進行自我複製,然後再感染更多的細胞。比如新冠病毒,感染的就是呼吸道上皮細胞,並順勢進入肺部,而當病毒複製感染更多細胞從而導致患者的呼吸功能受到破壞,機體獲得氧氣的能力變弱。這也是為什麼血氧檢測會成為疾病指標的原因之一。
為什麼對抗病毒主要靠免疫力?
抗病毒藥物對宿主細胞產生的殺傷作用有限,或許並不能進入到細胞內有效殺傷病毒。又由於病毒結構簡單,突變迅速,通常情況是一種抗病毒藥物服用一段時間後效用就會大大降低甚至無效。因此面對病毒,往往只能依靠自身免疫力。人類自身免疫細胞在病毒剛剛入侵時,往往無法準確地識別其「侵略者」的身份,免疫系統能做的就是將已被感染的細胞殺死。在這個過程中,免疫系統也會發現被感染的細胞上有一些此前沒見過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其實就是病毒的外殼。此時,免疫系統就會產生與這些蛋白質吻合的蛋白質,讓每個免疫細胞攜帶。抗體其實是免疫細胞產生的抵抗細菌、病毒和其他病菌的一種蛋白質。 絕大多數時候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動物們的免疫系統是能起到抑制病毒的作用的,並不會因為身上攜帶有這些病毒而致病,這就是因為我們的身體對這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病毒已具有天然的抗體。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曾對媒體表示,其實目前醫生所做的,就是在幫接受治療的患者挺過兩個禮拜:「兩周後,病人自身的抗體就起來了,對新冠病毒就有了強大的對抗力量。」 不過某些病毒入侵人體後的某個階段,傷害的方式就是引誘自身免疫攻擊自身,病毒本身並不直接攻擊。當病毒和機體的免疫力對比都非常強,免疫系統出現了過激反應,不斷召喚更多免疫細胞加入戰場,引起一系列的併發症,例如「炎症風暴」,最終患者因多器官衰竭而死亡。 然而病毒也從未停止過變異,也需要通過不斷的變異爭取自己的生存空間,於是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動物們與病毒之間就展開了一場無休無止的博弈。以當前的新冠病毒為例:儘管這種病毒和當年的SARS病毒之間的基因序列相似度(同源性)有80%,同屬冠狀病毒,但足以成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了,所以能夠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肆虐非洲的伊波拉病毒之所以很難傳播到其他地區是因為這種病毒太過烈性,以致於往往屠殺當地整村的居民後自己也就銷聲匿跡了。SARS病毒在病死率上大大高於如今的新冠病毒,然而這種致病性強的病毒是不容易存活傳播的。相比之下新冠病毒儘管在病死率上低於SARS病毒,卻具有極強的傳染性。疫情過去並不等於病毒被消滅。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王辰表示:不排除新冠病毒則有可能轉成像流感一樣長期在人間存在的慢性疾病。 實際上,人體對不經常接觸的病毒是沒有免疫力的。另外,不同的病毒對人的傷害也有所不同。鼻病毒、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往往在人免疫力強時,自身免疫細胞就能將其清除;而狂犬病毒一旦進入體內,就會開始瘋狂複製並致人發病,這種患者醫生基本上「無力回天」,所以一旦被寵物咬傷,必須打狂犬疫苗。 免疫力是保持人體健康,阻斷病毒侵入和有力消除病毒最有效手段。疫苗是人類利用免疫力抗病毒的一項偉大的發明:通過植入毒性較低的毒株,讓人體特異性免疫系統在症狀很輕微的情況下,擁有處理該種病毒的經驗,以後再遇到它就能快速釋放抗體,直接「搶跑」贏得競速。 人體免疫系統自身產生的抗體對病毒的響應速度比研發病毒疫苗要快得多,這是數億年進化來的機制,不過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個體的免疫機能水平和病毒突變的速度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健康的四大基石:營養(生活規律)70%,心情10%,運動10%,休息10%,應視為有效提升人體免疫力的主要方法。
新冠肺炎是自限性疾病嗎?
自限性疾病,就是疾病發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能自動停止,並逐漸恢復痊癒,並不需特殊治療,靠自身免疫就可痊癒的疾病。有許多我們熟知的自限性疾病:病毒性感冒、水痘、輪狀病毒腸炎、幼兒急疹、手足口、口腔潰瘍等。病毒性感冒一般5-7天可自愈;一年四季都可發病的水痘的自愈周期一般一周左右;作為多發於嬰幼兒、也偶發於成人的輪狀病毒腸炎一般5-10天可自愈。 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曾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新冠肺炎實際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可能大家會有疑問,同樣是自限性疾病,為何新冠病毒肺炎的患者卻病程較長呢? 自限性疾病可分為良性自限性疾病和相對自限性疾病。前者往往指的是即便不給予治療,患者也有可能自我緩解的疾病,如病毒性感冒;相對自限性疾病是由於自身的免疫力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疾病的進展,但通常不能在無醫療幹預的情況下自愈。新冠病毒肺炎是自限性疾病,但千萬別誤解不需要醫療手段治療。國家衛建委已經按照傳染病法將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列為乙類傳染病。輕症患者經過各種氧療、對症治療和免疫調節治療等,是可以順利康復的。至於重症患者會出現瀰漫性肺損害、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嚴重的膿毒血症,進而引發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終因呼吸抑制而亡。事實上在與新冠肺炎鬥爭的過程中,有人不幸去世,也有人靠自我隔離治癒,更多的人接受了醫學救治恢復健康。 有報導武漢那名護士通過居家隔離後自愈,但是需要強調的是,這名患者屬於輕症患者。日前,這名護士在網絡上分享了她的「自愈手記」:在家隔離按時吃飯、規律作息、通過合理的飲食增強營養,對家裡進行全面的清潔和消毒,注意開窗通風和勤洗手,謹遵遺囑,服用醫生開的口服藥,最終成功自愈。
傳染病的傳染性會減弱嗎?
新型病毒可能造成「持續人傳人」。通俗點說就是存在A傳B,B又傳C,C又傳D,這就是「持續人傳人」。如此分析,第一代感染者:在海鮮市場內感染者。第二代感染者:被第一代感染者傳染的武漢人或去過武漢的人。第三代感染者:被離開武漢的人傳染,自身沒有去過武漢的感染者。第四代感染者,大概就是全國各地被第三代傳染的人群。2003年,一名廣東男子患病50餘天,一共傳染130餘人,被稱為「 世界上感染人數最多的非典患者」。有限人傳人是指病毒傳一兩代就斷了,不會繼續傳下去。 1950年澳大利亞人曾引入把黏液病毒用來除掉當地泛濫成災的兔子。引入當年這種病毒就對兔子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然而第二年被感染兔子的死亡率已經從上一年的90%多下跌到25%,這說明兔子已對這種病毒具備了相當的抵抗能力。宿主快速死去並不符合病毒的利益。兔子慢慢的死去並不斷感染更多的兔子更利於病毒實現有效傳播下一代。
從一個較長的時間窗來看,具有傳播力的病毒毒力和致病性只會變弱,而不會加強。事實上病毒的傳染性並沒減弱,只是隨著毒性減弱後對人們的危害減小了,以致於我們不再感覺到它的存在。這就正如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會接觸到上億的病毒,然而我們已完全習慣了它們,所以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 事實上包括非典在內的人類歷史上歷次與傳染病的戰鬥只能說是我們戰勝了疫情,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戰勝了病毒。我們只是切斷了病毒的傳播途徑,我們本身並沒能殺死病毒的特效藥,所以我們戰勝的是疫情而不是病毒。由於新冠病毒具有與SARS病毒所不同的傳染性強、潛伏期長的特點,實際上意味著即使在疫情在被控制後這種病毒仍有可能繼續長期存在,只不過我們人體的免疫系統已適應了這種病毒,也就是說它和我們日常生活中通常接觸到的細菌、病毒一樣和人體共生了。 鍾南山院士在接受採訪時曾就他的專業層面總結本次疫情的經驗教訓:對於冠狀病毒絕大多數科研人員並沒有進行長期研究。正因為這樣,現在疫情突然來了,要使用有針對性的藥物時手足無措。這次不能過去以後就放手,等下次來再說。病毒存在變異性是一個客觀事實,是不以我們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類與病毒的持久戰仍將繼續進行下去,那麼相關的研究當然不該隨著疫情的過去而停止。
資料來源: 根據中國免疫學會、騰訊科技等網絡文章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