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企業家:施維雄
身份:全國政協委員、怡高集團董事長
感言:做實業,專注強項不轉舵,轉型升級要趁早;做政協委員,忠實履職,建言獻策,為社會做更多有益的事情。
7月17日,中山懸掛高溫橙色預警信號,位於神灣鎮、員工逾千人、專注生產科教類玩具25年的怡高集團並未出現「熱火朝天」景象——無論生產車間或研發中心,都安裝了空調。企業主回應說:「讓大家舒服一些,何樂而不為?」
不論興辦實業或服務社會,這位企業主一直秉持「以心換心」的理念,捨得投入。無論是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政協常務委員、中山市政協委員,還是在神灣商會、神灣鎮慈善會、香港晉江社團總會等團體任職,他堅持四處奔走,盡心盡力,為社會貢獻正能量。
他,就是「中山市榮譽市民」施維雄,是最早一批到我市投資辦廠的港商之一。
經營之道:做品牌不做代工,轉型升級要趁早
「做代工就是打工,我的詞典沒有『打工』這個詞。」1989年,香港商人施維雄北上內地創業,與中山這座城市結緣。
他說,「我們這輩人,對『實業』二字非常執著,一定要做出品牌,做好研發,製造別人難以仿製的高端產品。」
早在1989年,施維雄伴隨製造業向內地轉移的風潮來到中山,先後在黃圃、三鄉、神灣等鎮區投資設廠。
這30年,怡高集團從未轉變方向,堅持生產玩具。還有名叫「轉型」的詞語,被他標記了著重號。
施維雄回憶說:「剛到中山,做的是軌道跑車。如果做代工,買家會將成本『算死草』。一旦商貿形勢發生變化,做代工的企業有可能倒下。因此,一定要做品牌,寧願從小做起,熬過艱難的起步階段,就會雨過天晴。」
施維雄給自己的玩具註冊了「怡高(Eastcolight)」品牌,同時給軌道跑車命名為「CarSenna」品牌,商標佔據整個包裝的三分之一面積。
1994年,積累了「第一桶金」的怡高集團進行第二次轉型升級。施維雄告訴記者:「單純的玩具,孩子玩一陣子就不玩了。我們決定『首嘗螃蟹』做科教玩具,它兼顧了教育性和娛樂性。」
剛開始,採購商對這個概念並不買帳。企業轉型,歷經痛苦。新產品要做研發、生產、品控和品牌,不斷「燒錢」。怡高集團動用「老本」,闖過這一關。
施維雄為科教玩具的各個品類註冊了不同品牌。顯微鏡系列名叫「美高科技(Micro-science)」,望遠鏡系列起名為「德立科技(Tele-science)」。當年的香港玩具展,他拿著科教玩具去參展。熟客們來了,面對新概念產品都在觀望,沒有人下單。
「今年不買不要緊,明年你肯定來找我,後年會求我賣給你。」施維雄用這句話,送走了採購商。
事實證明,施維雄眼光超前。
不久,全球玩具消費理念發生變化,科教玩具開始盛行。怡高集團提前實現二次轉型,成為業界的頂尖品牌。25年後的今天,怡高集團在科教玩具領域建立了逾10個品牌,涵蓋顯微鏡、望遠鏡、人體3D模型、太陽能教育玩具等品類,產品超過500種。
如今,印有「怡高」商標的產品,遠銷全球110多個國家和地區。企業的轉型升級,持續進行。
回饋社會:肩負企業公民責任,促進民生事業改善
怡高集團做大做強後,施維雄將更多精力投身於社會事業,發揮企業公民的新作用。
「服務社會,跟做生意沒有衝突。」他直言,「企業經營多年,已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即使我去外面一段時間,企業運作也不受影響。」
施維雄在很多機構擔任職務。2005年,神灣商會成立。作為當地知名企業的負責人,施維雄被推舉為商會的創始會長,並連任至今。
他說:「神灣當時有企業100多家,商會的職責是支持當地經濟發展,多做實事,進而能給民生面貌帶來改變。」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來襲,神灣不少企業出口受挫。施維雄主動聯絡政府資源,調撥給受困企業。商會還聯合多家銀行,通過商會授信的形式,幫助企業拿到貸款。施維雄還促成神灣港在西江邊落地建設。主營出口業務的怡高集團,帶頭使用神灣港,為碼頭的早期運營提供保障。如今,許多大項目落地神灣,正是衝著神灣港而來。
2010年,施維雄等人組建了我市首個基層鎮區慈善機構——神灣鎮慈善會。他帶頭認捐100萬元,並發動人脈關係,在兩個月內籌集善款逾1800萬元。通過當地相關部門、企業、慈善機構攜手努力,搭橋鋪路、興辦學校、修葺村居等公益事業陸續鋪開,神灣鎮的民生短板被逐步補全。
建言獻策:為社會做更多有益的事情
祖籍福建晉江,香港商人,在中山興辦廠企,2011年被授予「中山市榮譽市民」稱號,在香港很有影響力的民間社團「香港晉江社團總會」任職主席,連續近十年應邀赴京出席國慶招待會及觀摩閱兵式……積極為社會服務的施維雄,曾擔任政協第九、十、十一屆中山市委員會委員,政協福建省第十一屆委員會常務委員。去年1月,他更被推舉擔任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對於政協委員這個角色,施維雄有著清晰的認識,他告訴記者:「參政議政是政協的三大職能之一。錦上添花的事情,大家都願意做。不過,我們更要發現不足,提出問題。雖然有得罪人的風險,但是要堅持為社會做更多有益的事情。」
在擔任中山市政協委員及福建省政協常務委員的這些年,圍繞民生問題,施維雄先後提交20多份提案,其中不少已經落地實施。
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後,在實業界闖蕩30多年的他,更著眼於「實業」二字。
施維雄告訴記者:「社會要長期發展,製造業是根基。當前,製造業面臨動力不足等困難,一個重要原因是與服務業融合發展不夠。」
對此,施維雄在全國政協常委會上,列出大灣區的實業調研案例和數據,多次發言呼籲說:「製造業要練好『內功』,掌握主動權。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是先進位造業改革創新的主要路徑之一。」
施維雄總結說:「政協沒有名譽委員,只有責任委員。在其位,就要謀其職。政協委員的身份是一個很好的渠道,需要珍惜,把事情做實做好。」
對話
中山是一座特別實在的城市 政協委員履職不能「只講好話」
●記者:施先生,在當年香港商人前往內地辦廠的熱潮中,多數人去了深圳或東莞。您為何決定在中山興建怡高集團的生產和研發基地?
◎施維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港商到內地開工廠,去深圳或東莞的路程相對近一些。我在珠三角考察過很多城市,最終發現,中山擁有良好的市容和規劃環境,人文素質比較高,能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支撐點,所以選定了中山。
另外,早在二三十年前,中山在服務和效率方面,就有過人之處。舉個例子,辦同樣一件事,同樣要蓋10多個紅章,在別的地方,企業要自己跑;在中山,政府部門想方設法提供「一條龍」服務,不必讓企業在各個部門之間跑來跑去。
我覺得,中山是一座特別實在的城市。
●記者:您作為來自香港地區的全國政協委員,肩負著怎樣的使命?
◎施維雄:做委員,必須忠實履職,為社會做更多有益的事情。我在企業界打拼多年,深知「不能只講好話」的意義和重要性。
例如,我多次強調,現階段企業依靠一己之力謀求高質量發展,難度越來越大。民間設立技術平臺,力量未必足夠。因此,建議政府集合各路精英和資源,建立全國性的技術平臺和服務聯盟。企業需要啥,自己去拿,互補不足。
我認為,來自香港地區的全國政協委員還要堅持發揮雙重作用——為祖國的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有針對性,更要有建設性;同時,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深入接觸香港各界居民,為保持香港繁榮穩定、促進人心回歸多做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