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隨處可見倡導節約的宣傳牌;在食堂設立監督員進行監督,對部分浪費糧食現象的行為給予曝光並約談警告;積極引導大家珍惜糧食、適量選餐,及時制止浪費……日前,記者深入海東市、縣、鄉部分機關食堂和餐飲飯館走訪發現,各地食堂環境逐漸變好,餐食浪費現象日益減少,很多餐飲店面的餐桌上都設立起「文明餐桌」標識,節約餐飲,文明餐桌,已成許多餐飲企業和黨員、群眾共同參與的「新風尚」。
節儉在舌尖,引領新「食」尚
「率先垂範,做崇尚勤儉節約的踐行者」「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節約糧食,以儉養德」……11月30日,記者探訪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公安局的警官食堂,只見食堂內部處處可見倡導節約的宣傳牌,各類杜絕鋪張浪費的名言警句在操作臺、餐桌、走廊牆壁上隨處可見,就餐人員分別根據自己食量就餐,普遍做到了吃多少打多少飯菜的「光碟行動」。這裡,節約「食」尚蔚然成風。
「我們食堂相較其他機關食堂有點特殊,出任務時用餐人數能有一百多人,演練時更是達到兩百多人,日常也有五六十人,人數越多管控越難。為杜絕餐飲浪費,我們提前準確統計就餐人數,定量購買、製作食材,注重源頭控量、強化制度管理,現在,按需取餐成主流,人走桌淨成常態,在杜絕食物浪費中做到了先行一步,勤儉節約的理念衍生出更有生命力的食堂新文化。」民和縣公安局警務保障科副科長安靈傑介紹說。
召開專題會議、設置醒目宣傳標語、發出「光碟行動」倡議書,籤訂目標責任書……隨著「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氛圍日益濃厚,杜絕餐飲浪費在基層機關的深入推進中屢出實招。
「我們不僅完善了機關食堂餐飲節約規定,以獎罰並用機制督促幹部職工養成勤儉節約好習慣,同時,每日安排兩名黨員『監督員』,對剩飯剩菜行為進行監督、提醒和記錄。通過剛性的制度約束和嚴格的制度執行,食物浪費現已不足5%,節約已成為每一名幹警的日常習慣和修養。」後勤負責人王存祥認為食堂「光碟行動」已顯成效。
食堂工作人員馬紅梅一邊手腳麻利地準備晚飯的食材,一邊細數食堂裡的新變化:「我們現在將進貨渠道從一家變成兩家,可以更好地比對數量、價格和食材新鮮程度,原料新鮮就可以大大減少在操作加工中的不必要損耗,從源頭上避免浪費。還採取了預先報餐制,按需備餐,而且還會結合每日用餐後的觀察分析,及時調整第二天食材採購數量。雖然比起以前,工作瑣碎了很多,但浪費現象改善實話大!」
馬紅梅告訴記者,為了提升餐品的口味和質量,食堂後廚在食品烹飪過程中,視食材情況將白菜梗等蔬菜「邊角料」醃製成開胃可口的小菜,深受大家的喜愛;餐廳還用芹菜葉做成蔬菜麵湯等,確保物盡其用,減少前端食物浪費。「持續進行『光碟行動』有助於我們繼續保持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幹部帶頭『過緊日子』,培養節約習慣從吃光自己盤子裡的飯做起,看起來是小事,卻是在無形中展示我們公安幹警風採的大事!」幹警何紹花認為勤儉節約的食堂文化將督促幹部職工走在前、作表率。
「勤儉是我們的傳家寶,什麼時候都不能丟掉。」禮貌就餐只是一個切入點,勤儉節約卻是一個大範疇。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讓節儉用餐牢牢固化為自覺行為,更在引領帶動更多人踐行勤儉節約的新風尚!
不做餐桌上的「必剩客」
「哎呀,不用點大份的,就我們三個人吃,我看兩個菜就夠咱們仨吃了,不然就浪費了。」家住海東市樂都縣蒲臺鄉李家臺村,今年60多歲的邵應琦對點菜的服務員說道。
原來,今天是邵爺爺的生日,為了減少鋪張浪費,今年沒有大操大辦地請親戚朋友聚會,沒有滿桌子的大魚大肉,沒有吃不完的蛋糕,有的只是三人倆菜。但邵爺爺臉上卻掛滿了笑容,沒有了昔日的熱鬧非凡,但這份平淡和簡單似乎來得更踏實。
「小時候過生日能吃上雞蛋就已經很幸福、滿足了。對於現在許多人來說,這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不可思議。現在過生日,你們年輕人哪會有人注意到雞蛋的影子?那種東西隨時都能吃上,哪看得上眼?現在過生日,去大酒店包場已不足為奇。」看著孫子對桌上的兩道簡單的菜撥來撥去看不上眼,邵爺爺語重心長地說道。
聽爺爺細數以前節儉生活的點點滴滴,孫子邵國強似乎有了些許理解,不再苦著一張臉扒拉飯菜,開始專心吃飯。
這一幕被旭日農家院的老闆娘熊層快吉看在眼裡,心裡滿是感動。「以前,客人吃剩下很多飯菜,我們每天等客人走了以後,都會清理,把剩下的倒入空袋子,滿滿一袋,大概三四十斤左右,看著就心疼。」熊層快吉說道,為了不斷提高大眾勤儉節約的意識,農家樂為顧客點餐提供合理化建議,讓顧客不僅吃得好,而且更實惠健康。「自從倡導文明餐桌、節約糧食以來,大家的覺悟都提高了不少,出現了許多像邵爺爺這樣的餐桌『維護者』,現在點餐都是『量力而行』,如果只有一兩個人,我們還有小份菜供選擇,很少會出現幾個人點一大桌菜的現象。」
「如果客人點了小份菜,我們在正常的基礎上減少三分之一的量,價格也降低三分之一,這樣品種多,分量少點不會浪費,大家都高興。」熊層快吉繼續說。
作為餐飲經營者,熊層快吉和丈夫魏發緒對餐飲浪費更是親身經歷者,深有體會。為了能夠在原料的生產流通環節減少浪費,夫妻倆人在備料時就做好預測,科學備菜,減少損耗。
魏發緒以涼拌菜為例介紹,「每天晚上10點之後,廚師長會根據這道菜上周同天、上月同天、前三個月同天的銷量來預估計次日的銷售量。次日晚7點半左右,廚師長會再確認一下菜的剩餘數量,如果還有兩三份沒賣完,就會與我溝通,主推這道菜。如果當天有未銷售完的菜品,則會作為員工餐。」
在原料加工方面,如何控制好食材損耗,也是值得餐飲經營者思考的問題。魏發緒介紹,為了減少食材損耗,要與原料生產端進行溝通,提出要求,通過生產方的標準化處理,保證原料的物盡其用,「比如我們需要豬排骨,那麼剩餘的豬大骨可提供給其他店,剔骨後剩餘的肉可以打成肉卷,成為火鍋和烤肉食材,不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小小的改變,帶來的不僅僅是客人的口碑,更是在當前提倡拒絕「舌尖上的浪費」大背景下,厲行節約、文明用餐最好的註腳。
全民參與引發共鳴,拒絕舌尖上的浪費,蒲臺鄉從實際出發,各行各業積極參與,不做餐桌上的「必剩客」,逐步形成了勤儉節約的良好社會風尚。
「以前孩子吃飯習慣不太好,常常剩飯、挑食,自從『文明餐桌、勤儉節約』活動開始後,在爺爺的教育感染下,這些壞習慣全沒了,而且還監督我們參與『光碟行動』,提醒我們不要浪費糧食。」邵國強的媽媽說,看著孩子的變化,深感活動非常有意義。
「厲行節約,從我們做起」
周六的海東市平安驛·袁家村,遊客絡繹不絕,很是熱鬧。走進袁家村內一家酸辣粉小吃店,「光碟行動」「厲行節約」的宣傳牌擺放在每一張桌子上,店主馬強說:「每次客人來吃飯時,我們都會提前告知客人每碗酸辣粉的量,建議食量小的顧客少要一些粉,不要造成浪費,久而久之,浪費的現象較之前減少了很多,光碟行動在我們店裡得到了實現」。
馬強是平安區沙溝鄉四方頂村的一名80後黨員,在推進「厲行節約,文明餐桌」工作上積極性很高,他不僅在自家的酸辣粉店裡厲行節約,更是帶動周邊酸奶店、砂鍋店大力推進厲行節約,文明餐桌行動。
不難發現,在平安驛吃飯點菜時,常會有店員提醒客人適量點餐,主動提供打包盒及打包袋,用餐結束後提醒客人打包帶走,真正達到了「光碟」標準。
「平安驛是平安的一張名片,有許多兄弟縣區、省市的遊客甚至外省的遊客都來平安驛遊玩,在平安驛倡導厲行節約風尚,不僅為平安區樹立了良好形象,更是通過『以點帶面』的輻射作用,帶動全社會形成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氛圍。」平安驛文化旅遊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陳玉良說。
近段時間以來,海東市平安區黨建服務中心在黨建引領「舌尖上的節約」上下功夫,將厲行節約與黨的發展歷程、長徵故事融合起來,發布百餘條短視頻,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全面開展「厲行節約、文明餐桌」的宣傳。
「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也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大家要時刻繃緊節約糧食這根弦,把厲行節約作為工作、生活中的一項準則,踐行勤儉節約、文明餐飲新風尚,讓『舌尖上的節約』在平安蔚然成風。」在平安區黨建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李積婷正在通過發布短視頻的方式倡導全區各族群眾厲行節約,拒絕「舌尖上的浪費」。
無獨有偶,厲行節約新「食」尚,在黨員帶頭下,得到了更加鮮活細緻的運用。
「我們應該抽時間到各個餐館裡,督導查看餐飲浪費情況,對餐館老闆進行提醒談話,共同抵制餐飲浪費現象的發生。」在平安鎮化隆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範麗香和趙長華你一言、我一語策劃著一次「厲行節約」的宣傳演講活動。
據化隆路社區黨支部書記張守芳介紹:「把厲行節約融入黨群活動日,著重強化黨員帶頭作用,是為了讓社區黨員群眾意識到厲行節約不是階段性的一個活動,也不是少部分人的行為,這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共同推進的。」從「我要帶頭」到「人人參與」,厲行節約新「食」尚,在「以點帶面」的輻射下,發揮了強有力的作用。
「風俗,天下之大事也。」讓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蔚然成風,是推動崇簡抑奢的有力舉措。下一步,平安區將倡導全區各族群眾從珍惜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一張紙等小事做起,日積月累、成風化人,將厲行節約新「食」尚演變成勤儉節約的好風尚。
來源:青海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