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科目中選擇題部分一直是令考生頭疼的地方,特別是多選題。考研政治考試中多選題部分評分標準為「多選不得分,少選不得分」。這樣,假使學生漏掉了任何一個知識點,導致某一個單獨的選項判定錯誤,也可能兩分盡失。不少考生因為這個原因折戟沉沙考研考場,不能不讓人感到惋惜。事實上,選擇題也有其特定的解題思路,不少題目都有自己的解題技巧。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張老師利用這些方法解釋2010-2012年考研政治考試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部分真題,希望這樣的解題思路案例能夠引導考生以更加輕鬆的心態面對考研政治考試。
一、發揮語言邏輯的作用
考研政治考試本身是一門以中文為載體表達的知識考試,那麼我們就可以利用語言的一些特點直接選出答案。
2012年單選題第10題:
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論述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關係。他指出:「民主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趨勢。」這兩個革命階段能夠有機連接的原因是(
A.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B.俄國十月革命為中國提供了經驗
C.民主革命中包含了社會主義因素
D.中國國情決定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
當看到這道題目的時候,一些對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部分知識熟悉的同學應該反應過來了,這一部分考的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問題,也就是這一部分的第三章。解答這道題的關鍵在於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權問題對革命前途和性質的影響。因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者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所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途必然是社會主義革命。而共產黨的領導,又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一旦記得這些,那麼這道題的答案也就不言而喻了:C選項。民主革命中包含著無產階級領導這樣的社會主義因素,使得民主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關係如題所述。但是,並不是每一個學生都可以這麼清晰地回憶起書本知識,一旦當你完全回憶不起來,腦子一片空白的時候怎麼辦呢?
利用題幹文字和簡單的文史知識進行解答,這時你可以借用反問自己的歸謬法。例如對應選項A,看到這一個選項的時候先不要試著搜索已經空空如也的大腦,你問問自己,是不是真的「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那麼我們就必須走社會主義道路?我們也可以選擇封建制,不是嗎(雖然中華民族嘗試過,失敗了)?我們也可以選擇奴隸制道路,不是嗎?選項A和題幹所述結果沒有語言邏輯上的必然聯繫,所以可以直接排除。而對應選項B,俄國的經驗是不是一定要遵守?或者俄國有了經驗,我們照做就行了呢?有一點文史知識的同學應該知道,如果這樣簡單的話,長徵就發生不了了。這樣,運用簡單的文史知識,我們可以排除B。最後,選項D中革命分兩步走的解釋和這兩步走的關係並沒有太多關係。
總結一下,這個方法只適用於當你看到題目不知道如何作答時使用。當一道題目的考查點不在考生的知識範圍之內的時候,利用題目中的語言語句進行分析可以大大增加選擇的正確率。說得簡單一點,四個選項中只有C選項提到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字眼,其餘的都是謬以千裡。
二、運用「關聯法」,理清題幹和題肢的邏輯關係
當然,除去這樣為「什麼都記不得」的考生準備的方法之外,還有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回憶起考試內容相關知識,卻無法準確選出正確答案的考生準備的方法:關聯法。回到剛才2012年單選題第10題的D選項。這是一個高錯誤率選項,原因在於,其迷惑性很強:中國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的性質,乍看上去像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如果深入思考這麼多,考生在考試之中便容易猶豫了。但是,一旦辨明「解釋A與B的關係的原因」和「解釋A與B產生的原因」這兩個基本問題的區別,你會發現其實D選項與題幹相差甚遠。
另一道真題,來自2012年考研政治試卷多選題第27題:
)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統治集團內部一部分人震驚於列強的「船堅炮利」,主張學習西方以求「自強」,洋務運動由此興起。洋務運動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創辦新式學堂,主要有(
A.翻譯學堂 B.工藝學堂 C.軍事學堂 D.法政學堂
這道題考查了一個十分細緻的知識:洋務運動所做的三項主要工作中,「辦學」一項的具體內容。這樣的題目是很難準備的,考生記憶如此細微的知識確實有一定困難。
我們先分析一下題幹裡的詞語。「第二次鴉片戰爭」,這與選項關係不大;「清朝統治集團內部」,這個詞和我們能否選出答案有極大的關係;一個只對考研政治科目有一個基礎性了解的學生應該只能較為充分地懂得「清朝統治集團內部」這幾個字,沒關係,這就足夠你選出正確答案了。
首先,查看選項。翻譯、工藝、軍事、法政四種學堂是否都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呢?答案是肯定的,通過選項內容本身判斷,沒有那種一看便是錯誤的選項,我們直接尋找關聯性。
那麼,這時,如果你注意到了法政學堂這四個字,深入思考一下法政學堂的教學內容你會發現一個悖論:如果是「清朝統治集團內部」發起的一次運動,會不會教給大家反抗清朝統治的內容呢?甚至說,為了維護清朝本身的統治,科舉制度已經為清朝輸送了大量的官員,同時穩固了清朝統治的根基,為什麼還要開辦一個法政學堂,讓一些學西學的人進入中國政府?一旦你想通了這一點,那麼這道題的答案便信手拈來了。答案ABC,並沒有D。
用同樣的思路反觀其餘幾個選項,你可以得到如下思路:洋務派需要和外國人交流,當然需要翻譯學堂;洋務派興辦了很多工廠,當然需要工藝人才;洋務派至少建立了北洋水師,那麼軍事人才更是當務之急。這三個選項都可以通過一些歷史常識與題幹聯繫起來,形成一種內涵上的「關聯」。正是利用這種關聯,我們的「關聯法」才得以有用。
再來看 2010年考研政治單選題第10題:
) 1956年4月和5月,毛澤東先後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最高國務會議上作《論十大關係》的報告,他指出:「最近蘇聯方面暴露了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走過的彎路,你還想走?過去我們就是鑑於他們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現在當然更要引以為戒。」這表明,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共產黨人(
A.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
B.開始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C.開始找到一條適合中國的路線
D.已經突破社會主義蘇聯模式的束縛
思路一:看到題目首先分析,1956年我國剛剛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是社會主義建設的起步期。通過這一點,直接跳過後面的題幹看選項。比較四個選項後發現,只有B選項講「開始社會主義建設」,而其餘A、C選項全部都是「完成社會主義建設路線的探索」,D選項更是與那一年的背景知識無關。確定無誤之後,選擇B選項。
思路二:讀完題目,以毛澤東的原話為契機繼續思考。毛澤東是想說,我們不能走蘇聯的老路。直接排除D選項,因為如果我們已經突破了蘇聯模式的束縛,那麼毛澤東這段話實際上是無意義的。而A、C選項也可以通過毛澤東原話的意思引申過來。毛澤東表示「過去我們就是鑑於他們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現在當然更要引以為戒」。這更是在指導隨後的一些事情,而通過內容判斷這樣的事情應該就是社會主義建設。這樣,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考研考生準備考試的時間普遍只有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同時還要準備專業課和英語。在這樣繁重的學習任務下,要求考生記憶每一個細節考點是很難的。而考研政治考試的出題思路卻仍然是就某一具體的細節知識展開進行考查。在這樣的條件下準備考試,更需要一些技巧和細節知識。當然,技巧歸技巧,想要拿到高分,最重要的是針對考研政治內容堅持不懈地努力閱讀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