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技練藝的遊戲———踢燕子
寧波另一類傳統兒童遊戲則屬於競技類遊戲,「踢燕子」就是其中一種。「踢燕子」遊戲最早記載於唐代的《續高僧傳》,該傳記載一個叫慧光的12歲和尚,在天街井欄上反踢毽子,竟能連踢500下,引路人「異而視之」。到宋代,技巧更高。據宋代文獻記載,宋代小兒能邊走邊踢,而且不光用腳,還能用膝、腹、頭等玩花樣。明清時期,毽子遊戲仍很流行,據傳當時踢法有108種之多。古代文人稱上下飛舞的毽子為「燕子」,並有「踢碎香風拋玉燕」的描述。寧波人至今襲用此稱。因為毽子製作容易,動作簡單,運動量可以自由控制,對調節人的眼、腦、神經系統和四肢的支配能力有著特殊的功能,很受歡迎。
跳繩也是古老的健身遊戲,早在南北朝時就作為「祛病延年」的娛樂項目而盛行。跳繩分短繩、長繩兩種。短繩可以單跳或帶人跳,長繩須集體多人進行。古人稱跳長繩為「跳百索」,遊戲時場面熱鬧,競技練藝,在寒冷的季節尤受歡迎。跳繩可以鍛鍊孩子靈敏、速度、耐力及彈跳等能力,對孩子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有著良好的作用,所以至今還作為校園體育運動的重要項目。
此外,寧波傳統競技遊戲還有「擂鐵環」、「擂銅板」、「撮子」、「打煞坯」、「打彈弓」、「跳房子」、「拷丈尺」、「揞水片」等。「擂鐵環」就是把鐵環放在地上推著滾動前進,不僅鍛鍊孩子跑步耐力,更訓練孩子掌握平衡的能力。「擂銅板」則是以磚靠牆,擲銅板使其沿磚斜面滾下,滾最遠者可用此銅板碰近處銅板以決勝負。「撮子」是抓子兒遊戲,用幾個小沙包或石子兒,扔起其一,做規定動作後再接住。「打煞坯」也為寧波俗語,書面語「打陀螺」,遊戲時先用鞭子上的繩子纏繞陀螺,然後用力抽繩,陀螺就會直立旋轉,以後不斷用繩子抽打陀螺,使之轉個不停,所以寧波人形象地稱其為「打煞坯」。
「打彈弓」為男孩遊戲,是從古代射箭技術演化出來的遊戲形式。彈弓是發射彈丸的弓,形狀與射箭之弓類似,具有作戰和狩獵雙重功用,為我國所獨有。「打彈弓」對鍛鍊孩子視力等很有好處,但因有一定的殺傷性,不宜在人群密集處玩耍。而「跳房子」遊戲則安全多了,遊戲時在地面畫幾個方格充當房子,孩子們單腳著地沿地面踢瓦片,依次序經過各格。這個遊戲安全性高,女孩尤喜玩耍,是一項鍛鍊孩子跳躍、平衡等能力的競技類遊戲。
「拷丈尺」、「揞水片」等遊戲則能反映寧波地形特色。寧波屬丘陵地帶,柴木水泊眾多,適合「栲丈尺」、「揞水片」等遊戲進行。「拷丈尺」實為打木棍,孩子們各自選用2根尺丈餘的小木條作遊戲器具,一根橫擱磚上,一根擊打之,遠落者為勝。遊戲花樣很多,有的還配以歌謠咒語,趣味十足。「揞水片」又稱「打水漂」,遊戲時用力將瓦片貼著水面飛出去,滑行距離遠者為勝。這些競技遊戲大多就地取材,有濃鬱的地域特色。
鬥智益能的遊戲———七巧板
除競技遊戲外,寧波還有不少鬥智遊戲,「七巧板」就是其中一種。「七巧板」也稱「七巧圖」、「智慧板」,最早稱作「燕几圖」,由唐代燕几演變而來。原為文人中玩的一種室內遊戲。後流傳到民間,逐漸演變為拼圖板玩具,即用正方形薄板或硬板紙,分截為七塊,稍加剪裁即成。玩法是將七塊板拆開,拼湊成七塊圖形。七巧板是民間傳統的兒童玩具,不少寧波兒童也喜愛玩這種益智遊戲。清鹹豐年間,慈谿的嚴笠舫創造了七巧書法,突破了以往多拼接人物、花鳥圖案的傳統,翻新出別具一格的七巧行草字,遂稱一時之奇,在寧波盛行。它可以一個人玩,也可以多人比賽玩。由於設計科學,構思巧妙,變化無窮,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想像和判斷力,至今仍舊流行,國外稱其為「唐圖」,意為源於中國的圖板。
「下棋」則是最為人們熟知的傳統鬥智遊戲,大約起源於戰國時代,或更早一些。戰國宋玉的《招魂》篇裡就有「菎蔽象棋」的說法。到唐代,已頗盛行,唐人把棋子稱「馬」,把下棋叫做「象戲行馬」,只是當時只有「將、馬、車、卒」四個兵種,後陸續增加,到宋代形成基本格局。除象棋、圍棋、五子棋等棋類,寧波還有獨特的「屙缸棋」,它是寧波古代放牛孩子玩的遊戲,後流行於各階層孩子。遊戲時用木炭或磚塊在地上畫出棋圖,棋圖頂端設一屙缸(寧波話,即糞缸),取石子為棋,一人執大棋1枚,一人執小棋16枚,雙方對弈,以將大棋趕進屙缸為敗。除「屙缸棋」外,寧波農村還有西瓜棋、牛角棋等地方棋類流行。
穿線繃多為女童所玩的益智遊戲,實為翻繩遊戲。遊戲時兩人輪換翻動手指頭上的細繩,用挑、穿、勾等方法變出多種花樣,能者為勝,對啟發孩子思維,鍛鍊手指靈活性很有益處。
娛樂逗趣的遊戲———摸暗子
「摸暗子」就是摸瞎,它是娛樂逗趣遊戲之一。玩法十分簡單,即由蒙住眼睛的人,去摸其他人。這個人因為看不見而胡亂摸,洋相百出,創造出一種有趣、歡樂的遊戲效果。
和「摸暗子」相類似的逗趣遊戲還有「尋幽貓」。「尋幽貓」即捉迷藏,各地流行甚廣,寧波也不例外。起源於唐代,初以巾裹目,兩人於方丈之地互相捉摸。流傳千年後,現玩法已有所不同。遊戲時,一個孩子先在固定地方蒙上眼睛,待其他孩子躲藏起來後再去尋找。如果其尋找途中遠離那個固定地點,讓躲藏孩子佔領,便為落敗。所以也稱「搶窠幽貓」。
寧波還有一種好玩逗趣遊戲是「豁吹吹」。「豁吹吹」也屬於猜博類遊戲,遊戲時,各人同時伸手,以手勢來定勝負。寧波常見的「豁吹吹」有「豁單雙」、「剪刀破絹帕」、「三家軋出做頭家」等形式。遊戲過程中一藏一出,勝勝輸輸,煞是熱鬧。
寧波傳統兒童遊戲大多以集體遊戲和戶外活動為載體,就地取材,簡單易學,不但適合兒童玩耍,而且對鍛鍊兒童身體、啟發兒童智力、培養兒童競技合作意識有良好的作用。
近期,戎徐小學學生舉行了「懂民俗、學民謠、享童樂」民間遊戲節活動,遊戲項目有「剪刀破絹帕」、「摸瞎子」、「踢燕子」、「老鷹捉小雞」、「抬轎子」、「踢腳板板,翻過南山」、「編花籃」、「穿線棚」等,在遊戲中孩子們充分感受了寧波民間文化的獨特魅力。記者 龔國榮 通訊員 王碧靜/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