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歷史社會學:關注社會學研究的歷史維度

2021-02-07 中國社會科學網

近年來,隨著社會學的歷史轉向,歷史社會學再次興起。圍繞歷史社會學的相關問題,記者採訪了專家學者。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

黨委書記馮仕政

社會學研究的歷史意識必須加強

歷史對於社會學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時間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具體來說,就是人類社會的形態和生活模式隨著時間而有顯著的變異。這表現在,在時間序列中,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處在不同的時點上,或者與其他個人、群體、民族、國家的先後順序不同,意味著會面臨不同的機遇。同樣地,一個行為、一個事件,發生的時點以及與其他行為和事件的先後順序不同,產生的影響也會相去甚遠。一個社會隨著時間而發生的變異越顯著,歷史研究就顯得越重要。歷史對於社會的意義與歷史對自然的意義存在重大差別,原因就在這裡。因為自然,比如天氣、物種,產生變異的時間尺度是很大的,動輒以百年甚至萬年計,所以歷史研究的緊迫性就沒有那麼突出。而人類社會,常常是幾年甚至幾個月就有一個大的變化,不研究歷史是不行的。當前中國正處於一個高速發展的轉型期,社會學研究的歷史意識必須加強。

從學科分工來講,相對來說,社會學更重視「說事」,就是把時間、地點、人物、舉止等情節講清楚;而歷史學更重視「說理」,即更重視揭示各種情節背後的邏輯和規律。當社會學不重視歷史的時候,它所說的「事」,在範圍上相對較小,在細節上相對較粗,以致對事物的變異揭示得不夠全面、不夠細膩,從而影響對歷史邏輯和規律的把握;而當歷史不重視社會學的時候,對於情節背後的歷史邏輯和規律,就容易流於印象和直覺,經不起推敲。總而言之,歷史學更重視史實,社會學更重視史識。只有史實與史識相互發明,研究才能深入,才更科學。在我看來,歷史社會學就是在社會學原先就很重視史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視野,以便對事實的觀察更廣闊、更精準。

任何社會學領域都需要加強歷史研究。每個領域都有自己值得關注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當前,歷史社會學研究亟需突破和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三個:

一是要加強歷史意識。中國社會學長期受美國社會學中功能論思路的影響,歷史觀比較差。它傾向於把社會看作一個基於功能分化而形成的系統,截面的、靜態的結構功能分析較多,對社會基於歷史而來的曲折和遞進的研究比較少。.

二是要樹立正確的歷史意識。歷史對社會學非常重要,但有些人把歷史理解為一種尋根式的價值情懷,並據此反對社會科學的思路和方法,這就錯了。祖述源流不是為了慎終追遠,而是為了在更大的尺度上考察事物的變異及其規律。

三是社會學應該怎樣去研究歷史,目前還沒有特別成型的概念、理論和方法。

至於對歷史社會學研究的發展,我的建議還是採用社會學的老辦法,那就是先不要去空談什麼大的理論和方法,還是先從一個具體的事件案例做起,逐漸積累,逐漸擴展,最後自然會水到渠成。也就是,在目前階段,應該採取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的發展思路。

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應星

強化社會學研究的歷史維度

歷史社會學並不是一門新生的學科,而是對社會學創生形態的返回。所謂「社會學的想像力」是與社會學的歷史視野緊緊連在一起的。正是經典社會理論家賦予了社會學濃厚的歷史感。20世紀,自從社會學進入美國的專業學科化體系後,其歷史視角被遮蔽,「宏大敘事」與「抽象經驗主義」的二元架構成為西方現代社會學的主流範式。而中國社會學重建以來也受到這種非歷史化研究趨向的影響。所以,今天我們倡導歷史社會學,首先是要在返回經典社會學的歷史視野中重新激發社會學的想像力,並將這種想像力應用在中國研究中。

社會學的歷史維度與現實關懷之間並不是割裂和對立的關係,而是融貫和拓展的關係。歷史分析框架並不是要徹底顛覆制度/結構分析框架。究其根本而言,強化社會學研究的歷史維度,是要延伸社會學現實問題的解釋鏈條,通過挖掘古今之間的內在關聯,更深入地理解現實。所以,歷史社會學要致力的是「關於現在的歷史」,而非「關於過去的歷史」。

歷史社會學兼具歷史學與社會學的學科屬性,因此,它與歷史學的研究方法有同有異。從兩者的不同來說,歷史社會學選擇研究什麼問題是基於社會學的想像力,而不是實證史學的求真本能。社會學與歷史學在如何處理史料的斷裂性、如何選擇和講述故事上都有所不同。不過,我想特別強調的是,歷史對社會學來說,絕不僅僅是一堆用以建構理論框架的材料,而是具有內在的生命力。真正杰出的歷史社會學研究若要避免陳寅恪所批評的「失於滯」和「失於誣」的問題,就必須同時在問題意識和材料挖掘上付出艱苦的努力。只有極其耐心地進入細密的歷史叢林,才可能真切地感受到鮮活的歷史生命和獨特的精神氣質,也才可能使結構化和機制化的分析奠基在堅實的史料基礎上。因此,歷史社會學應該充分尊重實證史學的傳統,努力比照實證史學的標準去收集第一手史料,並與史學一樣要關注事件,追尋過程及執著細節。只有通過對各種兼具普遍性與偶變性的歷史事件的還原,才能揭示出韋伯所謂「適合的」因果機制。

社會學研究的歷史轉向近兩年來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還存在諸多不足,尤其是一些研究既在問題意識上缺乏敏銳的眼光,又對歷史材料缺乏足夠的耐心,甚至在方法論上懷抱著對史學的某種傲慢態度,因此其研究很容易出現碎片化或空疏化的兩極化問題。要使社會學研究的歷史轉向取得真正紮實的成果並逐漸形成厚實的學術傳統,這需要我們放棄社會學的「學科慣習」,去認真地學習和體會史學千百年來積澱下來的厚重的學術傳統。只有先耐心地走進歷史學,才談得上走出來的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農村與產業社會學研究室副主任張浩

歷史維度是社會學的內在基因

社會學學科的形成,本身就是對西方傳統社會的現代轉型進行解釋和反思的結果,社會變遷是社會學的根本關注,歷史的維度是社會學的內在基因。經典三大家不僅是偉大的社會學家,可以說也是偉大的歷史社會學家。

從其作為社會學一門分支學科看,歷史社會學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以後,是對當時佔主流地位的美國結構功能論進行反省和批判的結果,為社會學的發展拓展了視域、增添了知識。歷史社會學的重要性和價值毋庸置疑。

歷史社會學是社會學和歷史學的交叉學科,兼具了兩門學科的雙重屬性。不過它主要作為社會學的分支學科,與主要作為歷史學分支學科的社會史有著重要的區別。

就其在中國的發展而言,歷史社會學可以說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有可能為中國社會學做出突破性的貢獻。中國社會自春秋戰國時期經歷一次歷史性的大變動,之後雖歷經王朝更迭,但是社會結構形態大體上保持穩定,直到近代以來東西交通之後遭遇根本衝擊。

我們的來路呈現了怎樣的樣貌和提供了怎樣的啟示?我們現在走到哪兒了?我們未來向哪裡去?中國這艘巨輪何時能夠真正順利駛出歷史三峽?所有這些重大課題,離不開中國歷史社會學的重要參與,離不開其深入的研究、反思、總結。中國歷史社會學有望為全球社會學的發展做出真正的知識貢獻,這是值得期待的時刻。


原標題:歷史社會學:關注社會學研究的歷史維度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宗悅   排版編輯:張卓晶

相關焦點

  • 歷史社會學:關注社會學研究的歷史維度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黨委書記馮仕政  社會學研究的歷史意識必須加強  歷史對於社會學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時間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一個社會隨著時間而發生的變異越顯著,歷史研究就顯得越重要。歷史對於社會的意義與歷史對自然的意義存在重大差別,原因就在這裡。因為自然,比如天氣、物種,產生變異的時間尺度是很大的,動輒以百年甚至萬年計,所以歷史研究的緊迫性就沒有那麼突出。而人類社會,常常是幾年甚至幾個月就有一個大的變化,不研究歷史是不行的。當前中國正處於一個高速發展的轉型期,社會學研究的歷史意識必須加強。
  • 講演紀要 | 應星:歷史研究與社會學的想像力
    講演 | 應星整理 | 胡欣怡我這次的演講涉及到交叉學科,一方面是史學,一方面是社會學。主要站在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引入歷史維度對於社會學研究有什麼意義。一、歷史研究與社會學基石的重構「社會學想像力」由米爾斯在其社會學入門經典《社會學的想像力》中提出。它比較複雜,有很多維度,其核心是要激活歷史的研究和社會科學的結合,正如其書中所說的那樣:「社會科學本身就屬於歷史學科。社會科學家要想履行其任務,甚或只是想說清楚這些任務,都必須運用史料。
  • 社會學想像力的歷史維度
    要認識到,即便是在純粹的變量和社會數據中也滲透著複雜的社會結構因素,要對所使用的數據進行批判性的反思,要減小對社會學視角的扭曲,拓展學界對日常生活和社會景觀的關注,以激活我們理解和解釋文化這一概念時所擁有的充分潛力。恰如吉登斯所言,社會學內部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應該是它的優點而非缺陷,這在認識和研究人類社會行為和制度的多樣性時會表現得尤為明顯。
  • 酈菁:知識研究與歷史社會學
    知識研究與歷史社會學【摘要】歷史社會學第三波的發展不僅包括方法論與時間性轉向,也內含研究議題的變革。本文從其中一個重要議題——知識研究出發,來討論這些議題如何體現歷史社會學的最新理論內核,並為各自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新的動力與可能性。
  • 當前社會學研究的熱點和前沿問題
    當前,社會學研究的熱點和前沿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領域:社會結構變遷與社會分層研究、社會學理論和研究方法、和諧社會研究、社會組織與社會政策研究、社會建設與社會質量研究。社會變遷與社會分層研究社會變遷與社會結構研究歷來是社會學的重要研究主題之一。
  • 嚴飛:歷史、社會與歷史社會學
    本文希望歷史社會學的關注議題、方法和理解可以開闊社會學的視野,使之跳出模型和描述靜態社會關係的局限,再一次成為關於社會變遷的學科,並提供一個脈絡來衡量當今時代變遷的程度及其重要性。第二點是更加關注所有受到壓抑的社會生活的維度、現代性中的「他者」,去看一些性別身體家庭與社會公共生活之間是如何進行互動的。第三點是對權力的分析不再是從一個宏大的、宏觀的視野,而是更加細化到毛細血管般的細節和進程當中。第四點,除了對政治、經濟結構進行聚焦之外,重新把宗教、情感、暴力、慣習以及所有非理性的要素帶回分析的視野當中。
  • 彼得·伯克:歷史社會學的跨學科研究及方法論問題
    歷史社會學的跨學科研究及方法論問題編者按: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社會科學界湧現出一股歷史轉向的熱潮,社會科學家傾向於從歷史中尋求靈感與資源,藉助歷史研究的主題與方法來回答當下社會關注的重大問題。
  • 嚴飛 | 歷史社會學的真諦
    歷史社會學並不是一門全新的分支學科。早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C. Wright Mills) 在《社會學的想像力》一書中就明確指出,「歷史想像力」對社會學的研究十分必要。到了20世紀80年代,以西達·斯考切波(Theda Skocpol)為代表的一批美國社會學家,更是向整個學科領域宣告:「歷史社會學已經從涓涓細流匯聚成了滔滔江河,流遍社會學領域的各個角落。」然而歷史社會學在國內學界卻是一個新鮮的事物,直到最近幾年才逐步受到重視,並慢慢地融合進社會學的主流學科範式中。
  • 訪談︱彼得·伯克:歷史社會學的跨學科研究及方法論問題
    編者按: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社會科學界湧現出一股歷史轉向的熱潮,社會科學家傾向於從歷史中尋求靈感與資源,藉助歷史研究的主題與方法來回答當下社會關注的重大問題。任何社會政治問題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起源與演進過程,只有了解起源與過程才能為現實問題的解決提供積極的思路。
  • 歷史社會學的第四波思潮:議題與趨勢
    1959年,賴特·米爾斯(C.Wright Mills)明確指出,「歷史想像力」對社會學的研究十分必要。事實上,社會學的出現,正是為了回應和解釋時代性的社會變遷——諸如資本主義的誕生、現代國家的起源、工業化與商品化的發展、社會制度的演進與更迭這樣宏大的命題,無不是社會學關注的焦點。歷史社會學也因此成為社會學學科領域裡一個極為重要的研究分支,吸引了眾多研究者投身其間。
  • 歷史社會學對歷史政治學的借鑑意義
    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做政治學研究,並不是沒有歷史視角,但歷史視角是邊緣的。一個國家研究政治,沒有歷史視角是不行的,特別是中國有這麼長的歷史、那麼多的經驗可以總結,如果總是跟著西方走,那肯定是不行的。缺乏自變量的西方政治學歷史視角是重要的,但什麼是歷史政治學呢?
  • 拓展定量社會學研究視野
    近年來,中國定量社會學研究取得了顯著突破,但也面臨一系列挑戰。
  • 媒介社會學的文化研究路徑:以斯圖亞特·霍爾為例
    關於媒介社會學的不同範式在思想史或學術史意義上的差異,也隨著一系列媒介社會學經典著作的譯介,近年來成為中文學界持續關注的議題。但中文學界對媒介社會學不同理論方法傳統的討論,總體上呈現出集中關注美國傳統而對美國之外的研究關注不夠的傾向。
  • 盧暉臨:社會學的歷史轉向
    這四部著作以其關注的「大問題」、富有特色的研究方法以及強烈的歷史取向引起了整個歐美學術界的震動。其中,尤以摩爾的《起源》一書影向最大,該書矚目於世界由傳統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邁進的歷程,從中梳理出三條主要的政治發展脈絡:以英、美、法為代表的西方民主道路,以德、意、日為代表的法西斯主義道路,以及以俄國和中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道路。
  • 新書推薦|《歷史社會學的技藝:名家訪談錄》
    主要研究領域為運用概念史和話語史方法論研究公民身份問題,關注歷史社會學認識論與方法論的學術史變遷,並進一步把概念史與歷史社會學結合起來研究國家構建與治理問題。多虧作者對每一位受訪者的精細關注和深入交流,讓這本集子最廣泛、最顯著地展示了當代歷史社會學的狀況。——理察·拉克曼(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社會學系系主任,教授)2.多麼好的一本書啊!
  • 趙鼎新 | 什麼是歷史社會學?
    以及什麼是歷史社會學的核心問題意識?國內有不少學者不能把歷史社會學研究和歷史研究加以清楚區分,認為歷史社會學和歷史學研究都是發生在久遠過去的事情。如果我們研究的是發生在改革開放以後的事情,因為仍然可以通過採訪或者抽樣調查等方法來獲取材料,大家一般不會把這樣的研究稱為歷史社會學研究。這就導致不少人帶著保守的情懷,鑽進了一般意義上的古代歷史和文化研究,卻認為自己是在做歷史社會學研究。
  • 趙鼎新:什麼是歷史社會學?
    本文指出目前國內學界對歷史社會學這一學科存在一些常見的理解上的誤區。文章旨在說明,歷史社會學不只研究久遠的過去,不一定要建立在第一手材料基礎之上,其目的不是弘揚民族文化,也不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的社會學的分支。
  • 中國社會學研究方法70年
    從社會學恢復重建的四十年歷史來看,前兩個特徵呈現日益強化的態勢,而本土化在一定程度上則是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對1952年之前的本土化進程的接續和重繼,同時也是對社會學中國化這一學科整體性倡導的回應。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我們的人文社會科學是試圖更好地把握時代變化的大趨勢,並希望走向時代發展前沿的,那麼我們肯定是有必要經常檢查自己所做的研究能否貼切地反映現實社會」。費孝通在三十多年前講的這番話實際上對當今的社會學研究方法發展方向仍然有指導意義和啟示作用。
  • 808 社會學理論與研究方法 考試大綱
    二、要求掌握的基本內容社會學理論方面:要求掌握社會學的基本概念與理論,掌握社會學的學科背景、發展進程、學科性質、研究對象及其研究方法,能夠運用社會學的概念、理論與方法分析和解釋社會現象;掌握經典社會學理論和現代社會學理論各主要流派、人物及其觀點,並對不同的理論流派及其觀點能夠進行比較分析。
  • 西方社會學理論研究的新拓展
    20世紀後期以來,西方社會學理論在曲折中不斷前行,呈現出多元融合的複雜局面。不但有與古典社會學理論的直接對話,也存在著在某些核心概念和框架上的進一步拓展。我們擬梳理出理論研究的幾個核心概念,來大致呈現社會學理論研究新的進展。權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