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社會學的歷史轉向,歷史社會學再次興起。圍繞歷史社會學的相關問題,記者採訪了專家學者。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
黨委書記馮仕政
社會學研究的歷史意識必須加強
歷史對於社會學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時間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具體來說,就是人類社會的形態和生活模式隨著時間而有顯著的變異。這表現在,在時間序列中,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處在不同的時點上,或者與其他個人、群體、民族、國家的先後順序不同,意味著會面臨不同的機遇。同樣地,一個行為、一個事件,發生的時點以及與其他行為和事件的先後順序不同,產生的影響也會相去甚遠。一個社會隨著時間而發生的變異越顯著,歷史研究就顯得越重要。歷史對於社會的意義與歷史對自然的意義存在重大差別,原因就在這裡。因為自然,比如天氣、物種,產生變異的時間尺度是很大的,動輒以百年甚至萬年計,所以歷史研究的緊迫性就沒有那麼突出。而人類社會,常常是幾年甚至幾個月就有一個大的變化,不研究歷史是不行的。當前中國正處於一個高速發展的轉型期,社會學研究的歷史意識必須加強。
從學科分工來講,相對來說,社會學更重視「說事」,就是把時間、地點、人物、舉止等情節講清楚;而歷史學更重視「說理」,即更重視揭示各種情節背後的邏輯和規律。當社會學不重視歷史的時候,它所說的「事」,在範圍上相對較小,在細節上相對較粗,以致對事物的變異揭示得不夠全面、不夠細膩,從而影響對歷史邏輯和規律的把握;而當歷史不重視社會學的時候,對於情節背後的歷史邏輯和規律,就容易流於印象和直覺,經不起推敲。總而言之,歷史學更重視史實,社會學更重視史識。只有史實與史識相互發明,研究才能深入,才更科學。在我看來,歷史社會學就是在社會學原先就很重視史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視野,以便對事實的觀察更廣闊、更精準。
任何社會學領域都需要加強歷史研究。每個領域都有自己值得關注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當前,歷史社會學研究亟需突破和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三個:
一是要加強歷史意識。中國社會學長期受美國社會學中功能論思路的影響,歷史觀比較差。它傾向於把社會看作一個基於功能分化而形成的系統,截面的、靜態的結構功能分析較多,對社會基於歷史而來的曲折和遞進的研究比較少。.
二是要樹立正確的歷史意識。歷史對社會學非常重要,但有些人把歷史理解為一種尋根式的價值情懷,並據此反對社會科學的思路和方法,這就錯了。祖述源流不是為了慎終追遠,而是為了在更大的尺度上考察事物的變異及其規律。
三是社會學應該怎樣去研究歷史,目前還沒有特別成型的概念、理論和方法。
至於對歷史社會學研究的發展,我的建議還是採用社會學的老辦法,那就是先不要去空談什麼大的理論和方法,還是先從一個具體的事件案例做起,逐漸積累,逐漸擴展,最後自然會水到渠成。也就是,在目前階段,應該採取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的發展思路。
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應星
強化社會學研究的歷史維度
歷史社會學並不是一門新生的學科,而是對社會學創生形態的返回。所謂「社會學的想像力」是與社會學的歷史視野緊緊連在一起的。正是經典社會理論家賦予了社會學濃厚的歷史感。20世紀,自從社會學進入美國的專業學科化體系後,其歷史視角被遮蔽,「宏大敘事」與「抽象經驗主義」的二元架構成為西方現代社會學的主流範式。而中國社會學重建以來也受到這種非歷史化研究趨向的影響。所以,今天我們倡導歷史社會學,首先是要在返回經典社會學的歷史視野中重新激發社會學的想像力,並將這種想像力應用在中國研究中。
社會學的歷史維度與現實關懷之間並不是割裂和對立的關係,而是融貫和拓展的關係。歷史分析框架並不是要徹底顛覆制度/結構分析框架。究其根本而言,強化社會學研究的歷史維度,是要延伸社會學現實問題的解釋鏈條,通過挖掘古今之間的內在關聯,更深入地理解現實。所以,歷史社會學要致力的是「關於現在的歷史」,而非「關於過去的歷史」。
歷史社會學兼具歷史學與社會學的學科屬性,因此,它與歷史學的研究方法有同有異。從兩者的不同來說,歷史社會學選擇研究什麼問題是基於社會學的想像力,而不是實證史學的求真本能。社會學與歷史學在如何處理史料的斷裂性、如何選擇和講述故事上都有所不同。不過,我想特別強調的是,歷史對社會學來說,絕不僅僅是一堆用以建構理論框架的材料,而是具有內在的生命力。真正杰出的歷史社會學研究若要避免陳寅恪所批評的「失於滯」和「失於誣」的問題,就必須同時在問題意識和材料挖掘上付出艱苦的努力。只有極其耐心地進入細密的歷史叢林,才可能真切地感受到鮮活的歷史生命和獨特的精神氣質,也才可能使結構化和機制化的分析奠基在堅實的史料基礎上。因此,歷史社會學應該充分尊重實證史學的傳統,努力比照實證史學的標準去收集第一手史料,並與史學一樣要關注事件,追尋過程及執著細節。只有通過對各種兼具普遍性與偶變性的歷史事件的還原,才能揭示出韋伯所謂「適合的」因果機制。
社會學研究的歷史轉向近兩年來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還存在諸多不足,尤其是一些研究既在問題意識上缺乏敏銳的眼光,又對歷史材料缺乏足夠的耐心,甚至在方法論上懷抱著對史學的某種傲慢態度,因此其研究很容易出現碎片化或空疏化的兩極化問題。要使社會學研究的歷史轉向取得真正紮實的成果並逐漸形成厚實的學術傳統,這需要我們放棄社會學的「學科慣習」,去認真地學習和體會史學千百年來積澱下來的厚重的學術傳統。只有先耐心地走進歷史學,才談得上走出來的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農村與產業社會學研究室副主任張浩
歷史維度是社會學的內在基因
社會學學科的形成,本身就是對西方傳統社會的現代轉型進行解釋和反思的結果,社會變遷是社會學的根本關注,歷史的維度是社會學的內在基因。經典三大家不僅是偉大的社會學家,可以說也是偉大的歷史社會學家。
從其作為社會學一門分支學科看,歷史社會學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以後,是對當時佔主流地位的美國結構功能論進行反省和批判的結果,為社會學的發展拓展了視域、增添了知識。歷史社會學的重要性和價值毋庸置疑。
歷史社會學是社會學和歷史學的交叉學科,兼具了兩門學科的雙重屬性。不過它主要作為社會學的分支學科,與主要作為歷史學分支學科的社會史有著重要的區別。
就其在中國的發展而言,歷史社會學可以說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有可能為中國社會學做出突破性的貢獻。中國社會自春秋戰國時期經歷一次歷史性的大變動,之後雖歷經王朝更迭,但是社會結構形態大體上保持穩定,直到近代以來東西交通之後遭遇根本衝擊。
我們的來路呈現了怎樣的樣貌和提供了怎樣的啟示?我們現在走到哪兒了?我們未來向哪裡去?中國這艘巨輪何時能夠真正順利駛出歷史三峽?所有這些重大課題,離不開中國歷史社會學的重要參與,離不開其深入的研究、反思、總結。中國歷史社會學有望為全球社會學的發展做出真正的知識貢獻,這是值得期待的時刻。
原標題:歷史社會學:關注社會學研究的歷史維度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宗悅 排版編輯:張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