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吃不可怕,就怕會吃又有文化。
上篇文章中帶大家了解了「丹東東港海鮮四大寶」中的老大哥大黃蜆子,這篇文章繼續帶大家了解其餘的三位小老弟。(關注我,翻看往期文章)
東港海鮮四大寶:大黃蜆子,皮皮蝦,泥螺,中華虎頭蟹
在這四大寶中,雖然大黃蜆子是老大哥的位置,但我真真的最愛吃的卻是蝦爬子(皮皮蝦)。
蜆子吃的夠夠,梭子蟹也吃到倒了胃口。
泥溜子對我來說,稍顯腥氣,所以,我是蝦爬子黨。
啥是蝦爬子?即皮皮蝦,瀨尿蝦。
個人覺得,蝦爬子這個名兒是對這種生物的最佳叫法。遙想古人當年,第一次見到這非魚非貝非龜的玩意兒,長了一身蝦皮,動起來像爬,不叫蝦爬子叫啥!
東北是人情社會,人情社會就愛個講究,那東港的蝦爬子講究啥~~
講究大小?比大小的都太俗氣,那些沒見過世面的才愛分享那種一尺來長的東南亞瀨尿蝦,活好兒大小算個啥?我們最愛的,絕不超過一掌之長(野生超過一掌的,個人認為,絕對不是咱大黃海的產物)。
講究鮮活?我呸!在東港的市場上,就沒有鮮活這一說法,這是底線!懂麼,提新鮮就是在褻瀆!在東港當地,沒有一條市場上蝦爬子,能見到第二天的太陽(冷庫/二次加工除外)!
做法?椒鹽,白灼……這樣回歸死魂界的蝦爬子,是沒有尊嚴的,生醃才是蝦爬子的蝦生巔峰!
白酒、蔥段、鹽、香菜…醃到略略皮肉分離、晶瑩剔透,剝起來一不費勁,二不扎手,三品相完整。
個人認為,食前方從冰箱冷藏中取出,再食之,入口沁涼,鹹裡透鮮,鮮中帶甜,若恰逢有黃,則又是一股別樣味道,口舌之上,一腔鮮涼。
說完了蝦爬子,再跟大家說說骨頭蟹(中華虎頭蟹)
有朋友糾正叫虎頭蟹子(學名確實叫中華虎頭蟹),也許是家人地方口音原因,我從小到大,叫骨頭蟹子都習慣了,自以為外殼長得骨刺似的堅硬和不滑溜,也不覺得有啥問題,就容我一直這麼叫吧。其中還有一個原因, 剛開始認識的人少叫骨頭蟹,後來走出丹東東港了認識的人多了就有叫虎頭蟹的,都差不多。包括大東溝一帶也都還在叫骨頭蟹。
還有人說在知名度上虎頭蟹哪有梭子蟹出名啊,四大寶裡應該有梭子蟹的一席之地,雖然梭子蟹皮薄肉美易推倒,但梭子蟹實在是太普遍的一種海蟹,福建、舟山、以至於北方沿海,都有其蹤跡,數量極其龐大,特色略略欠了些,在代表性上比起虎頭蟹地域特點不夠明顯。
但論起味道,我個人是愛好骨頭蟹子的,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生長過於緩慢,因此時間醞釀的滋味特別的純粹。話歸正題,骨頭蟹子,比肉骨頭更好吃的存在
其實,骨頭蟹子我吃的次數不多,一則市場上存量較少,二則不及梭子蟹實誠,骨頭蟹子殼重肉少,個頭也不及梭子蟹,三則是我家裡並不算富庶,因此,每次吃骨頭蟹子,都是個稀罕物兒。
蟹腳的肉,纖維清晰,口感健彈;蟹黃,則鮮膩甘沙,回味紮實;大塊的蟹肉,潤澤飽滿,甜香順口;一蟹三味,直吃得我口福心服。
當然,蟹殼是最值得深究的存在,筷子尖在蟹殼裡的搜刮,務必做到掘地三尺,涓滴不剩,略略帶一點點苦,卻十分值得。
介紹完了四寶中的三寶,這最後出場的就是在東港有著大魔王級別的!!!泥溜子!!!
泥溜子(學名泥螺),在中國的主要產區,一是東海的寧波,一是黃海的東港,話說中國神話裡,蝦兵蟹將蝦兵魚精蚌仙龜丞相,獨獨缺了這廝,沒有得道,諒是其他地方的人不識君吧,要是在丹東東港,必讓它第一個得道升仙。
其實我不大喜歡泥溜子,個人覺得腥氣太重,需要很重的調味方可,也許還因為我不喝酒的原因,在愛喝酒的父親眼裡,那可是絕味。
泥溜子殼脆,皮薄,生於淤沙中,出淤泥而盡染,無論從外在,還是內心,都一團沙氣,道不盡一肚子泥沙,因此,食前必須吐沙,食用方法,一概為醃製生食。
在我們東港,在我記憶中,是幾乎沒有人買來自己醃製的,基本都是買罐裝的,幾乎每家的年節購物清單上,總是必備的一味鮮食,一來婆婆媽媽們少置辦一道冷菜,二則很是討喜,老少鹹宜,喝個酒就個飯菜,幾乎不會剩下。
對東港人來說,泥溜子也是一種文化,一部分東港人也戲稱東港話,為」泥溜子味」。
其實遼寧口音有很多,多以吃食命名,整個東北的大碴子味兒;大連的海蠣子味兒;東港的泥溜子味兒,獨到而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