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24小時巡邏……中國火箭院機器人「總動員」

2020-12-16 新疆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8月21日電 題:垃圾分類、24小時巡邏……中國火箭院機器人「總動員」

  作者 郭超凱 孟愛文

  能自動分類的智能分揀垃圾桶、可24小時巡邏的安防機器人、救災任務中一馬當先的「機器狗」……正在北京舉行的2019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火箭院)攜9型智慧機器人、1款VR產品和「長徵雲」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亮相。

  智能分揀垃圾桶:垃圾分類高手

  前不久,上海正式實行垃圾分類,當前全國也在逐步推行垃圾分類。如何準確判斷垃圾類別,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大難題。火箭院推出的這款智能分揀垃圾桶可謂「對症下藥」,能幫助民眾準確完成分類。

  展覽現場,工作人員拿起一個礦泉水瓶和一根香蕉向記者展示智能分揀垃圾桶的工作原理。當工作人員將礦泉水瓶放置在垃圾桶上方的投擲口時,智能分揀垃圾桶自動識別其為可回收垃圾;當香蕉被放置入內時,智能分揀垃圾桶則自動識別為不可回收垃圾。

  火箭院18所智慧機器人創新中心主任王燕波告訴記者,如果人們分類不準確、分類意識不高,這個垃圾分類「小管家」剛好能派上用場,它會自動判斷垃圾到底屬於可回收垃圾還是不可回收垃圾,可有效避免垃圾錯誤分類。

  智能安防機器人:24小時不間斷巡邏

  智能安防機器人是火箭院12所為適應智慧園區、智慧社區、智慧場館等安防需求、自主研發的一款網絡化智能安防系統。這款機器人可在地面靈活行走、自動避障,24小時巡邏。

  「它有一雙『火眼金睛』,不論白天還是夜晚,可疑人員、亂停放的車輛、火災險情等都逃不過它的『眼睛』。在發現異常後,它能在第一時間預警。」研製人員武欣介紹稱,「它還能『騰雲駕霧』,其頭部的無人機起飛後可提供更廣闊的視角,空地立體巡邏。當遇到特殊情況,如可疑人員逃跑,無人機就會快速起飛、鎖定目標並進行追蹤。」

  目前,智能安防機器人已在雄安市民服務中心、重慶前衛集團示範區和火箭院梅源裡智慧社區等多個社區和工業園區得到應用。

  智能四足「機器狗」:險境中的「救援勇士」

  在火箭院的展區中,記者還發現了一款智能四足機器人。這款擁有四條「鐵腿」的「機器狗」,對地形適應能力極強,無論是泥濘砂石、崎嶇路面,還是樓梯等不平整、容易摔倒的地面,它都可以保持平衡、輕鬆應對。

  除了走路穩,這款「機器狗」還能負重5公斤,在地震、泥石流等極端危險、人類不宜進入的環境中,它可以獨立代替人執行複雜而危險的救災任務。此外,它還可以應用於航天發射場監測、軍事偵察、安全監控等任務,把監測到的聲音、圖像等數據傳回,提升執行航天複雜危險任務的安全及智能化水平。

  該款機器人由火箭院總體設計部研製。技術人員李強表示,為了讓機器人具備在惡劣環境中穩定行走和執行任務的能力,設計人員以四足動物為原型,設計出這款「機器狗」,堪稱險境中的「救援勇士」。(完)

相關焦點

  • 皮影戲進校園 垃圾分類總動員
    來源標題:皮影戲進校園 垃圾分類總動員 在垃圾分類主題宣講的開場環節過後,專業演員帶來了皮影戲《垃圾分類總動員》。「大家都很重視垃圾分類,這個戲很有教育意義,培養小朋友們自覺分類和環保意識。」負責此次皮影戲演出的領隊張自成告訴記者:「劇本和道具都是精心設計的,從劇本誕生到排練成熟需要10天左右,製作道具大概5天。」來自二年級2班的範浩軒說:「皮影戲很有趣,而且能學到垃圾分類知識,我們全家早就分類收集垃圾啦。」
  • 機器人大會「闖入」兩枚大火箭!揭秘「航天系」機器人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21日電 (孟愛文 尚馳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邱晨輝 張茜 實習生秦臻)在2019世界機器人大會現場,兩枚矗立在工業機器人展區裡的長徵火箭十分搶眼。您沒有看錯,它們也沒有走錯房間,這是中國航天國家隊——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以下稱火箭院)攜多款「航天系」機器人組團亮相。
  • 每小時分揀5400次 上海交大超視覺機器人助力垃圾分類
    記者今天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上海交大中英國際低碳學院固體廢棄物資源化技術與智能裝備團隊研發的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可以精準識別可回收物,每小時可分揀垃圾5400次,大大節約了人工成本,助力垃圾分類處理的關鍵環節。
  • 垃圾分類還不會?皮影戲教你玩「垃圾總動員」!
    12月16日上午,龍在天皮影劇院帶著新劇目《垃圾總動員》來到永定路街道六街坊社區,為街坊們帶來了一場全新的非遺文化體驗。《垃圾總動員》以「垃圾分類」作為主題,皮影藝人們將生活中的「垃圾」做成了故事主角,向居民們宣傳垃圾分類。
  • 玉州區第五實驗小學:開學第一課《垃圾分類總動員》
    在玉州區第五實驗小學的開學典禮上,教師們通過新潮活潑說唱節目,給新入學的小朋友們上了學生時代的第一堂課——《垃圾分類總動員》。今日上午,玉州區第五實驗小學2020年秋季期開學典禮——《逐夢新時代 澤惠好少年》在校田徑場舉行。校長封宇代表全體教職工向秋季學期新入學的430多名一年級新生送上美好祝願,並期望他們,確立志向,擁有夢想,成為「夢想的追求者」。
  • 巡邏機器人、空中的士、遙控航模……TA們在天河驚豔亮相
    巡邏機器人、空中的士、遙控航模……TA們在天河驚豔亮相 2020-09-21 19: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小睿,小睿」「我在~」,安吉垃圾分類智慧機器人「小睿」上崗啦!
    「香蕉皮是易腐垃圾,建議丟進綠色垃圾桶」   在山水華庭南門垃圾投放點,幾名兒童圍著一臺機器人好奇地打量著,並且按照提示,大聲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很快,柔和的聲音響起:「紙盒是可回收物,建議投入藍色垃圾桶。」一聽有反應,孩子們又興奮地提了幾個問題,一一得到「小睿」的回應。   「小睿」是新上崗的垃圾分類智慧機器人。
  • 「雲享湖州」安吉垃圾分類智慧機器人「小睿」上崗
    「小睿小睿,紙盒是什麼垃圾?」近日,在安吉縣山水華庭南門垃圾投放點,幾名兒童圍著一臺機器人好奇地打量著,並且按照提示,大聲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很快,柔和的聲音響起:「紙盒是可回收物,建議投入藍色垃圾桶。」一聽有反應,孩子們又興奮地提了幾個問題,一一得到「小睿」的回應。
  • 航天科工三院巡邏機器人入駐雲崗森林公園
    航天三院的巡邏機器人在北京市豐臺區雲崗森林公園晚間巡邏 攝影:封曉東中國日報6月13日北京電(記者 趙磊) 記者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三研究院獲悉,由三院下屬的航天科工智慧機器人有限責任公司自主研發的室外巡邏機器人近日入駐北京市豐臺區雲崗森林公園
  • 隴南首個5G巡邏機器人上街巡邏
    2020年11月22日,武都區公安局首位5G巡邏機器人「都督1號」在隴南火車站廣場首次亮相,並吸引了許多市民及遊客的駐足,還有群眾紛紛上前與其「打招呼」、合影留念。該設備是武都區公安局在廣州「2020天翼智能生態博覽會」上引進一項5G警用人工智慧產品。
  • 巡邏機器人公園上崗
    最近,在豐臺雲崗森林公園健身遊園的人們可能會邂逅一個萌寵可愛的小傢伙,外形酷似微型跑車,遇到行人會自動躲避,它就是公園安防新成員——室外巡邏機器人。室外巡邏機器人長1.5米,寬0.7米,高0.7米,重100公斤,主體為可實現記憶巡航和智能避障的四輪移動平臺,既能按設計路線巡邏,也可智能躲避行人,藉助衛星導航與定位技術,可實時傳輸現場情況,能協助園區安保人員動態監測園區治安和火險情況。巡邏機器人一次充電可以在方圓500畝的園區內巡邏8小時。
  • 垃圾分類經驗吧|智能垃圾桶24小時開放,還能聽懂上海話
    【編者按】2019年1月,上海通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此後,上海多個小區都開展了垃圾分類試點。而即將來臨的7月,上海將步入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時代。澎湃新聞推出「垃圾分類經驗吧」專欄,我們將探訪垃圾分類經驗豐富的小區,建立垃圾分類分享交流的社群。
  • 黃浦首個24小時開放的智能垃圾廂房運行近一周,分類依然準確...
    去年11月,黃浦區福元小區作為全區首批試點推出了智能垃圾廂房。一經推出,小區綜合環境得到逐步提升。今年5月26日起,福元小區智能垃圾廂房將原先每天兩個投放時段,改為24小時全天候開放。昨天離福元小區智能垃圾廂房實行24小時試運行已經過去快一周時間。大家是否歡迎開放時間的延長?智能垃圾廂房試運行效果如何?
  • 《力爭物盡其用,踐行垃圾分類》——小學四年級學生作文400字
    【考壹佰導讀】垃圾只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它們也有重新利用的價值。垃圾分類是按一定規定或標準將垃圾分類儲存、分類投放和分類搬運,從而轉變成公共資源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分類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資源價值和經濟價值,力爭物盡其用。讓我們實踐垃圾分類,為我們的國家,為地球的環境出一份力吧。
  • 智能分類垃圾桶機器人展會受追捧,專治「這到底是什麼垃圾」
    寶雞新聞網訊(記者 羅君)第三屆中國(寶雞)國際機器人暨智能製造展覽會正在寶雞會展中心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現場不僅有一個個高大威猛的工業機器人,還有一個個設計精巧、應用於日常生活的小型機器人,讓人愛不釋手。
  • 全國首個「垃圾分類」主題 新城市智慧館亮相青島
    」為主題的新城市智慧館亮相青島市市南區香港中路街道,全國首臺生活垃圾「四分類」全自動機器人及廚餘、餐廚垃圾智能化有機處理設備也在此揭開面紗。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由香港中路街道轄區企業青島瑞吉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開發製造的全自動機器人生活垃圾「四分類」分揀及廚餘、餐廚垃圾智能化有機處理設備,針對垃圾分類普遍存在的分類收集不清晰、分類運輸不協調、分類處理不匹配等問題,將垃圾分類的全過程全鏈條升級重塑,從源頭投放、收集、運輸到末端處置,各環節相互銜接,實現垃圾分類「全閉環」,最大化地推動垃圾分類成果轉換、循環與利用。
  • 「垃圾分類」全家總動員 上海科技館互動升級喊你來過年
    東方網記者解敏、曹磊2月5日報導:今天是豬年新春第一天,上海科技館在春節前更新維修了部分展品展項,從展示內容、技術上做全面升級,其中「垃圾分類」和「機器人表演」就以全新的面貌提升了展項的科技感和遊客的互動性。
  • 上海交大研發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新聞—科學網
  • 溼紙巾是幹垃圾還是溼垃圾?未來AI機器人幫你垃圾分類、定時定點...
    溼紙巾是幹垃圾還是溼垃圾?廢玻璃是可回收物嗎?這些問題,不如交給機器人?應用場景是現階段AI發展的重要決勝場。去年12月,上海在全國率先發布「人工智慧應用場景建設實施計劃」,目標到2020年,打造60個人工智慧深度應用場景。
  • 上交大有個垃圾分揀機器人,手速快、眼神好
    24小時不間斷往返的機械手、穿插有序的輸送軌道,在上海交大中英國際低碳學院的實驗室裡,其固體廢棄物資源化技術與智能裝備團隊研發的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正在工作。「一個機器人可以高精度分揀多種不同品類的垃圾,有效分揀率95%,最高分揀速度5400次/小時。」 6月3日,項目負責人李佳表示,目前生產線上每套設備布置2個機械手,相當於替代了54個分揀工人的工作量。目前,中國垃圾分類工作正加速推行,到今年年底46個重點城市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