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一本晦澀難懂的著作會被戲稱為&34;。而人人手中都不同的&34;,明明看起來只和一些日常生活有關,卻還是難倒了不少人,成了另一本&34;。而若是配合鬼谷子的九句&34;,你也許會豁然開朗。
戰國名人王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鬼谷子,雖然常年隱居深山,但對世事了如指掌,對兵法也爛熟於胸。再加上熟知日星象緯,能言善辯,鬼谷子便不僅教出了孫臏這樣名垂千古之人,還留下了《鬼谷子》這部&34;。
在書的《權篇》中,鬼谷子總結了九條與各種各樣的人交往的秘訣。這九類人,幾乎就是我們一生會遇到的所有人。
&34;,即和智者交流,要以淵博為標準。這一點,諸葛亮和劉備的&34;恰是例證。志在山野而不在朝堂的臥龍先生,突然被不了解的劉備一行人打擾,心裡肯定會有些不舒服。可劉備多擅長交際啊。他抓著諸葛亮博學這一點,使勁往諸葛亮擅長和感興趣的方面靠近,讓諸葛亮對自己改觀,甚至到了諸葛亮覺得劉備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地步。
&34;,即與思維不靈敏的人交流,要以強辯為原則。這一點,在歷代政壇其實都體現得淋漓盡致。&34;,我們可以理解為雄辯。
因為&34;思考問題的速度慢,思考的深度淺,所以若說者自信大方,說出來的話乍一聽有理有據,那麼聽者就很容易被說者&34;。
蘇秦遊走在東方六國,希望說服各國君臣&34;,運用的正是這條原則。而張儀奔赴楚國,希望&34;楚王以形成&34;,將東方六國逐個擊破,運用的還是這個原則。故而鬼谷子提出的這一點,雖算不上儒家所追尋的&34;,但也確實有效。
&34;,即與能言善辯的人交流,要以簡要為原則。其實這條很好理解——&34;。北宋名臣王安石在主持變法時,向他的反對者司馬光回復過一封《答司馬諫議書》。信很短,但王安石把司馬光在上一份信中安給自己的&34;五個罪名一一反駁,還批評了司馬光等人因循守舊,最後還強調了自己變法的決心。
因為面對的是聰明人,所以自己既不用冒著被看透的風險&34;,也不用故意賣弄。言簡意賅,說到點子上,就是在和能言善辯之士交往時最高效的手段。
&34;,即與身份高貴的人談話,要以鼓吹氣勢為原則。這也算是歷代常態,正直的人與權貴正常結交,通過他們的賞識進入更好的平臺去實現個人價值,而奸邪之人則與權貴勾結,或狐假虎威,為自己謀私利。
但 &34;本身只是一個工具,它的作用全賴人們如何來使用它。所以鬼谷子講出這句中立的話,沒問題。我們想要學習並使用這句秘訣,也沒問題。問題在於,我們能不能堅持走在正道上。
&34;,即與富有的人交流,要以高雅瀟灑為原則。
這一條,從小就學習詩文的我們而言應當也不算陌生。古往今來,有太多的文人墨客看淡了財物,選擇做個清貧的隱士或者瀟灑自在的漂泊者。
嵇康不求權財而與山濤&34;,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這份&34;的背後正是我們珍視的人生之志和必須守住的底線。
&34;,即與窮苦的人交流,要以利害為原則。&34;,面對&34;不足之人,&34;顯然是不合適的。就像王安石頂著為民的旗號為國家斂財,而蘇軾卻站在百姓們的立場堅持反對新法。最後被百姓罵的是王安石,而在杭州、儋州等地被紀念千年的則是蘇軾。
&34;,即與地位較低的人談話,要以謙卑為原則。這一點,很像&34;。一方面,此時地位不高並不能說明一切;另一方面,不用有色眼鏡看人,給人最基本的尊重,也是一個人有教養的體現。不然若是像當初虐待朱元璋的地主劉德一樣,他雖最後得到了朱元璋的原諒,沒有因自己曾經的囂張而丟了性命,但這世上又能有多少這樣的幸運兒呢?
&34;,即與勇敢的人交流,要以果敢為原則。熟悉《水滸傳》的朋友大抵對此深有體會。梁山泊一百零八位好漢中的佼佼者,有哪一位是遇事不決,優柔寡斷到了骨子裡的呢?
&34;,即與積極上進的人交流,要以銳意進取為原則。這一點,本質上很接近&34;。懷著銳意進取的態度與積極向上的人靠近,就像27歲開始發憤圖強的蘇洵。走到最後,即使與其的交流不順,但自己仍舊有所收穫。滿足自己的需求,這也是交流的原動力。
雖然我們離鬼谷子已經太遙遠,但他仍舊離我們的生活很近,這從這九條人際交往的秘訣就可以看出。&34;,這是鬼谷子留在秘訣最後的建議,大抵也是他的一種祈願。
不善言辭?無妨,鬼谷子的這九條秘訣也許可以幫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