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霞市,隸屬於山東省煙臺市,位於山東省膠東半島腹地,東臨牟平區、海陽市,西襟招遠市、龍口市,南與萊陽市毗鄰,北與福山區、蓬萊市接壤。介於北緯37°05′—37°32′,東經120°33′—121°15′之間,東西63千米,南北51千米。總面積為2016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棲霞市下轄3個街道,12個鎮,1個開發區。
棲霞縣為金代偽齊阜昌二年(1131年)析蓬萊之陽疃及萊陽一部分置設,因「日曉輒有丹霞流宕,照耀城頭霞光萬道」而得名。 據楊家圈出土文物考證,遠在6000年前即有人類在棲霞聚居。
棲霞市地處丘陵山區,境內群山起伏,丘陵連綿,有大小山峰2500餘座。其中海拔800米以上山峰2座;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峰10座,海拔400米以上的108座,海拔300米以上的67座。由東向西,依次排列為牙山、唐山、方山、艾山、蠶山等五大山系。以東部之牙山和西北部之艾山兩大山系構成境內地形脊背,素有「膠東屋脊」之稱。
棲霞市屬暖溫帶東亞大陸性季風型半溼潤氣候,四季交替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多年平均氣溫11.4℃,年均日照總時數為2659.9小時,平均無霜期209天,平均地面溫度13.6℃;年平均降水量為640毫米至846毫米,乾旱頻率達58%,平均十年六遇。因山高坡陡流短比降大,降水漲急消速,汛期又極易形成山洪爆發,多有旱災之憂,間有水患之虞。
棲霞市境內河流屬於季風雨源型山溪性河流,水流量受降雨量影響而消漲枯旺。境內有大小河谷3653條,河流114條。主要有南去的清水河、楊礎河、漩河和北去的白洋河、清陽河、黃水河等六大河系。最大的白洋河發源於棲霞城東大靈山西麓與城南郭落山之陰,流經境內5個鎮、街道、園區,過福山與夾河合流而注入渤海,境內全長45.9千米,流域面積772.53平方千米。
棲霞市植物資源主要分木本、草本、農作物、蔬菜四大類。木本植物65科286種,其中喬木197種,灌木48種,花木21種,藤木20種。野生草本植物,有農田雜草92種。農作物資源共24科353個品種。蔬菜資源,共42科200個品種。棲霞市藥材資源豐富,約230餘種,其中根莖類52種,主要有黃芩、丹參、桔梗、防風、柴胡、遠志、地丁、前胡、紫參、元參、黃芪、黨參等;葉及全草類72種。
國路夼生態旅遊區位於風光旖旎、遐邇聞名的國路夼村,這裡人情淳樸,古風猶存;群山疊墇,怪石嶙峋,東有塔頂山,北有玉頂山,南有刁頂,西有盒子頂,九頂五十峰,風光各不同。春來百花爭豔,夏日楊柳依依,金秋碩果纍纍,隆冬白雪皚皚。國路夼人建起了總面積為10.1平方公裡的生態旅遊區,包括"百果園"、"山神谷"、"鬼谷"三個景區。
長春湖,原名庵裡水庫,位於棲霞市北郊,水域面積7.2平方公裡,庫容7000萬立方米,是一座集防洪、城市供水、農業灌溉、發電、養殖等綜合功能為一體的中型水庫, 棲霞長春湖。 長春湖素有"膠東天池"之稱,是煙臺乃至膠東半島最大的淡水湖,不僅是煙臺市重要的水源供給及保護地,而且周圍匯集了牟氏莊園、太虛宮、艾山溫泉等6大景點。
牟氏莊園的西北角這裡,是牟氏學堂的所在地,這邊原來是牟氏家族的私塾,想當年牟家的少年兒童們就是在這裡學習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經典的,學堂前的廣場上立著一尊孔聖人的雕像。
天崮山景區,國家3A級旅遊景區 ,主要由"福、祿、壽、喜、財"五座山峰組成,它們分別對應的是"香爐頂、插旗頂、南崮、鴛鴦峰和觀音峰"。景區內還多有歷史典故和人文遺蹟,其中"插旗頂"、"運糧道"、"香爐頂"、"點將臺"等景點地名形象演繹出千百年前唐王東徵的傳奇故事。
山下的前寨村和後寨村曾是唐王東徵的駐軍 營寨,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鄉風古樸,民情坦誠,膠東民俗風情保存完整。抗日戰爭時期,這裡還是著名的艾崮山革命根據地,抗戰時期八路軍的兵工廠、中心區政府、渤海銀行、造幣廠、《大眾日報》社都分布於天崮山一帶的村落裡,至今多處遺址尚在,甚至房屋保存完好。
太虛宮位於棲霞城北郊,是由我國道教全真龍門派創始人、著名的道學家、養生學家和文學家丘處機,於公元1191年以故居為觀主持修建,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因太虛宮所在地名濱都裡,當地俗稱「濱都宮」。金章宗皇帝御賜宮名為「太虛觀」,為當時負有盛名的道教從林之一,元朝帝妃遙拜丘處機為師,賜《道藏》6000卷。
牙山氣候宜人,空氣含氧量高,負離子多,溼度大,空氣品質優,為天然氧吧。公園有省內面積最大的天然藤本林,更有罕見的大面積、高密度的"三花"(映山紅、錦帶花、山櫻桃)混交群落。每年"清明"開始,漫山遍野的山櫻桃、野杜鵑和錦帶花自下而上相繼綻放,整個牙山成為花的海洋,花期連續三個月之久,奼紫嫣紅,賞心悅目。
艾山位於棲霞市區西北9公裡處,因產"靈艾"而得艾山之名,艾山形成於1億年之前的燕山運動,主峰海拔814米,為棲霞群山之冠,同時,也是膠東半島第三高峰,山東第十高峰。海拔814米,為棲霞境內群山之冠,與嶗山(1133米),崑嵛山(923米)呈鼎足之勢,構成了山東半島千巖競秀,萬壑爭流的仙風道骨,屬國家級地質公園和森林公園。艾山分為東線、中線、西線三個景區和五大功能區。
艾山三清關始建於明末,萬曆10年(1581年)。建觀初期是有三間茅草屋,該觀坐落於海拔814米的艾山前懷,明清歷年間,民間百姓自發捐款捐物,擴大道觀規模。將三間茅草屋建成了五間現存的石房。又修建了鐘樓,鼓樓和後殿,建築面積達300多平方米。自建觀四百年來,方圓十幾公裡的百姓每逢正月十五,四月二十八等重要節日紛紛前來朝拜,曾經人氣旺盛,場面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