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什麼,你想邊旅遊邊賺錢?你咋不上天呢!)
如今旅行成了越來越普遍的事,「說走就走的旅行」、「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等蠱惑性的語言充斥著整個網絡,弄的多少人心裡蠢蠢欲動。只是,看世界需要錢的,為了折中一下,不少人都在尋找「邊旅遊邊賺錢」的辦法。那麼,世界上真有這樣的好事嗎?
1、
小野是個愛旅行的小職員,像許多人一樣,受到工作、金錢和時間的限制,一直想不明白螞蜂窩上那些隔三岔五就出去瀟灑的人是怎麼做到的。上周末,小野在活動行上看到了一個活動「一個騎哈雷環球旅行的人,邊旅行邊賺錢的故事」,然後興衝衝地報名去了。
去了才發現,主辦這次沙龍的原來是一個叫「WV夢幻之旅」的組織。活動上,演講的嘉賓用了很長時間去誇獎「WV夢幻之旅」的旅遊產品多麼好,卻隻字不提他是怎麼「邊旅遊邊賺錢」的。
而且現場參加沙龍的人都非常嗨,這種嗨不太正常,每個人都精神飽滿昂揚,非常可疑。最關鍵的是,他們經常會提「會員」這個詞,而且經常有人會說「我的會員」之類的話,讓小野聯想到「我的下線」。
直覺告訴小野情況不太對。但是,活動現場就在國貿中心區的寫字樓,不至於是傳銷吧。即便如此,中場休息時,小野還是開溜了。
小野回去在網上一搜,誰知道看到了這樣的字眼「wv夢幻之旅屬傳銷騙局,謹防受騙」。還看到警察叔叔說現在一些傳銷組織採用所謂「微商」「電商」「多層分銷」「消費投資」「旅遊互助」等名義從事傳銷活動,「交會費,拉人頭,層級團隊計酬」只要符合這三點就已經算是傳銷,而「WV夢幻之旅」就是這樣的運作方式,它以夢想為名,吸引了很多銀行、企業的高收入人群,與普通傳銷不同的是,他們並不會強迫你加入。
2、
其實,如今對旅行過多的宣傳,更多是商家的一種行為。據業內人士透露,大部分旅遊網站上排名靠前的遊記都有商業推手,那些蠱惑人心的網絡流行語,多數也是商家的營銷。
此外,許多真的每年旅遊很多次、寫很多遊記的人,他們大部分時間也是要工作的,只是我們選擇性地無視而已。我認識的有個女人長年旅行,但她是個非常出色的設計師,開始長期旅行前,她已經在外企積累多年。即使旅行期間,她也要花一半的精力去接設計稿做活,實際上,她只是個自由職業者而已。
不要跟我提寫書、攝影、代言、旅行體驗師、試睡師之類的職業,那都是極小眾的事,而且能否真的賺到錢也不一定。
3、
這裡想說的真相是,世界上並沒有「邊旅行邊賺錢」這樣的事。旅遊就是玩,工作就是專心做事,想玩著就把工作做了,那本身就是矛盾的。而且,真正旅遊方面的工作,並不會因為它是關於「玩兒」的事就更加輕鬆,它像所有創業項目一樣艱難。往小處說,做戶外團隊的創業者早出晚歸,做的都是體力活,所獲大多也只是個溫飽。往大處說,窮遊和馬蜂窩雖然都是由創始人的情懷演變而來的商業網站,但創始人都有深厚的背景,而且成立後的掙扎也與輕鬆無關。
不光沒有邊旅行邊賺錢的事,也沒有「邊吃美食邊賺錢」、「邊睡覺邊賺錢」、「邊看明星邊賺錢」這樣的事,做美食雜誌的編輯,品嘗美食時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寫稿,試睡員在夢中也得給酒店挑刺,狗仔隊就更辛苦,風行的卓偉曾被劉強東的保鏢打傷,他受到人身威脅應該也不止這一次。
如果能邊享受邊賺錢當然好,或者起碼不要付出太多就有滿滿的收穫,但這種事是不存在的。我們都知道這個道理,卻依然希望通過炒股、買彩票一夜暴富,體現在創業中更明顯,刷單、數據造假、To VC。或者拿到融資以後昏了頭,一邊享受,一邊大幹快上,就像神奇百貨的王凱歆,本來挺有能力的創業者,好好幹能做很久的項目,卻迅速銷聲匿跡。還有個做直播的大佬,拿到錢後迅速給自己換了一輛i8,而他的平臺,到現在都深陷刷數據的泥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