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夫曼太太與布萊絲在一起。(美國《世界日報》/韓傑 攝)
中國僑網3月13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美國國務院移民籤證的統計數據顯示,從2009年至2015年財年期間,美國家庭共收養18,384名中國兒童,平均每年2,626人。美國戈拉德尼中心(Gladney Center for Adoption)亞洲主管吳鞏展透露,由於可供收養的中國健康兒童銳減,排期延長,七年前美國家庭轉而開始收養殘疾兒童。他估計,在這些收養的總數中,殘疾兒童佔相當比例。目前美國家庭收養的中國殘疾兒童起碼有上萬人。
這些中國殘疾兒童到美國後,有人的疾病得到有效治療,大部分適應了美國生活。被訪問的收養家庭誇他們聰明、懂事,「成績都是A」。有的孩子雖然沒有手臂,卻能用腳生活自如,還被主流媒體報導。
收養孤兒是小時候的願望
霍夫曼(Jane Hoffman)太太、丈夫及三個女兒住在新澤西州一個富裕的小區。他們的房子很大,後院還有供孩子玩耍的鞦韆、滑梯等。他們的三個女兒分別為九歲、八歲和七歲。不過,這個長著亞裔面孔的三女兒不是他們親生,而是在中國湖南長沙收養的一個殘疾兒童。她說,小女兒原名叫銀憶健,患有先天性唇裂。她強調,她收養兒童的念頭不是近幾年才有的,而是「小時候就有了」。
她父親曾經在新加坡、香港和日本的銀行工作,小時候她也跟著父母在新加坡和香港生活過,很喜歡亞洲文化。「我那時就想,將來一定要收養孤兒,給那些可憐的孩子一個溫暖的家。」2006年,與在保險公司工作的未婚夫結婚前,她就向他攤牌:「我將來要收養孤兒。如果你同意,我們就結婚;如果不同意,我們就分手。」未婚夫首肯後,她才和他走進婚姻的殿堂。
婚後,她接連生下兩個女兒,健康聰明漂亮。她覺得有了兩個女兒已經夠了,應該去實現幼時的理想。她委託具有125年歷史的戈拉德尼中心機構代為尋找中國孤兒,該機構總部在德州福和市(Fort Worth),在紐約有亞洲事務辦公室。「當時,去中國申請收養孤兒的美國人越來越多,排期越來越長,大約需要五年到七年的時間,但收養殘疾兒童則很快。」
於是,她決定收養一個殘疾兒童,中心機構把數據寄給她,整個收養過程需要半年時間。她去中國湖南把這個孩子接回家,於是銀憶健改名布萊絲(Blythe)。「當時這個孩子只有15個月,患有唇裂,不能吃飯,一吃飯就往外冒。孩子剛來時夜裡不睡覺,有種種不適,約半年後才適應。」
布萊絲的唇裂已經基本治癒。(美國《世界日報》/韓傑 攝)
目前,布萊絲做過三次整形手術,第四次手術將於今年3月進行。她說,因為唇裂,布萊絲不能說話,五年前被送去治療師處,訓練孩子說話。治療費不菲,「每周要155美元」。由於她丈夫是一家保險公司的管理層,因此孩子們都有保險。「如果布萊絲做手術,保險會支付大部分,我們只要支付小部分。」現在,布萊絲已經完全能夠說話,只是聲音有點粗。她表示,布萊絲非常聰明,數學很好。
因為三個女孩年齡相仿,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矛盾。於是,她教育自己兩個親生的女兒說,「世界上許多孩子從小就沒有家,我們就是要給她一個家。」她表示,二女兒和布萊絲相差九個月,小時候不願意布萊絲與她共享一個媽媽,她就教育孩子要有愛心。「現在,兩個姊姊對妹妹很好。」
視如己出 母對養女不時互動
霍夫曼太太在接受採訪時,也把布萊絲帶在身邊,還不時地親吻布萊絲,布萊絲也依偎在母親身邊,時不時地問這問那。她說,在上一年級的時候,布萊絲不大說話,時常感到Sad。「她知道自己與我們不同,是亞洲人,卻和我們住在一起,感到奇怪。因此,我必須把這些情況說出來。」她告訴布萊絲,她來自中國,不同於我們,而中國還有她的家人。布萊絲時常想念自己的親生父母。她計劃2019年帶布萊絲回到中國湖南長沙尋親,讓她的父母放心,他們的女兒在美國生活得很好。
紐約曼哈頓華埠每年都會舉辦春節遊行,他們這些收養中國兒童的家庭每年都會參加,讓這些孩子熟悉中國文化。她也送布萊絲去中文學校學習中文,與華裔同學交流。她表示,因為她和丈夫都不會中文,「無法在家輔導她學習」,因此布萊絲學習中文的效果不是很好。
她透露,她和丈夫都是畢業於私立學校,她也希望布萊絲能讀私立學校,能夠完成大學教育。布萊絲將來做什麼都由布萊絲自己決定,她只希望布萊絲健康、幸福。「布萊絲將來與我們在一起生活也行,回到中國與她的親生父母生活也行,都由她自己決定。」
霍夫曼太太是全職媽媽,每天在家的主要工作就是照顧孩子。她承認,收養孩子並不容易,費時費錢,而且需要愛心,因此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收養孩子。而家庭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這些孩子一定要找到好的家庭。孩子被收養在國外,不僅存在家庭差異,而且還有文化差異。她表示,「作為養父母,一定要發現孩子的優點。」
丈夫去世 堅持收養第二個女兒
威斯康星州的賀爾太太(Ellen Hierl)共收養兩名患有心臟病的中國兒童。賀爾太太通過電話接受採訪時說,她和丈夫沒有孩子,因此決定收養。2011年,她開始尋找收養孩子的中介,找到戈拉德尼中心,登記後,收到該中心的公司通訊,發布他們去中國訪問孩子的信息。「這個公司通訊讓我選擇了戈拉德尼中心。」
她說,戈拉德尼團隊遇到一個女孩,與她的要求相匹配,於是她決定收養那個孩子。2012年,這個六歲的上海殘疾兒童來到她家,起名布魯克林(Brooklyn),賀爾太太為她建立了一個部落格(blog)。今年2月,她去中國福建石獅收養了第二個女兒,這個女兒今年五歲,起名茉莉(Molly),為此她建立了一個私人的臉書群,群名是「為了夢想的緣故」(For the Sake of the Dream)。在這裡,她記下兩個女兒的成長日記。
賀爾太太及丈夫和布魯克林合影。(美國《世界日報》)
她說,布魯克林患有心臟病,在中國已經做過手術,效果很好。到美國後,美國醫生說她的心臟病已經治癒,不要看醫生了。茉莉在中國也做過手術,到美國一周後,也去看了醫生,目前正在做各種檢查。
她說,女兒徹底改變了她的生活。她收養了第一個女兒三個月後,她的丈夫被診斷患上腦瘤。她的丈夫曾經是美國家庭保險公司的信息系統的項目經理。兩年多後,丈夫去世。布魯克林非常愛她的養父。「在丈夫生病的兩年多時間裡,我和布魯克林建立了一種很深的感情。」布魯克林完全融入了這個家庭。「她很慈悲,為我帶來了歡樂和喜悅。」
她表示,布魯克林到美國後,英語一點不會,現在英語非常流利。她在一所私立學校上學,在學校的「成績都是A」。她也會彈感鋼琴,具有藝術家的天分,也許將來可以從事藝術工作,但「這要由她本人決定」。她的二女兒剛剛到家幾天,需要一段時間適應這裡的生活。「她的過去已經過去了,她正在學習愛和信任我和她的姊姊。」她希望兩個孩子將來都能讀大學,能讀研究生更好。
賀爾太太表示,收養學齡兒童並不容易,但是很值得。她從不後悔收養殘疾孩子。「每當我聽到她們的笑聲或者看到她們的笑臉時,我感到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賀爾先生帶著布魯克林去釣魚。(美國《世界日報》)
殘疾兒童 收養需要很大愛心
美國戈拉德尼中心亞洲主管吳鞏展說,收養特需兒童過程中有許多感人的故事。例如,有個女孩子患上脊柱膨脹症,不能行走,只能坐輪椅。但是她很聰明,輪椅玩得很熟,左轉右轉、上廁所、上電梯都行。「我們去中國,見了這個女孩三次,詳細了解情況,拍下錄像和照片。」
他們把錄像給有意收養的美國父母觀看。他說,一對德州奧斯汀的美國夫婦已經生了兩個孩子,最小的孩子還不到一歲,他們決定收養這個殘疾女孩。目前,孩子在收養家庭生活得很好。
華人醫生 加入收養殘疾兒童行列
家住紐約大學點的蔡宏榮(George)說,他的兒子是佛羅裡達的開業醫生。兒子和第一任白人太太生了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但是幾年前去廣州福利院收養一個殘疾兒童。
他說,一開始他並不知道兒子收養孩子的生殖器有問題,後來從兒子的口中才知道,這個男孩子不能站著小便。「我兒子多次帶他去賓州一家兒童醫院做手術,最後治癒了,現在這個孩子和正常男孩一樣,可以站著尿尿。」他表示,他的兒子對這個養子視如己出,什麼東西都是買最好的,和對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
他說,這個收養的孩子特別懂事。「我每次去佛羅裡達看兒子,他都會和我兒子一起來接我。到家以後,他要給我倒水喝,問我要喝咖啡還是茶,又給我下面吃。」這個孩子總是稱他為「公公」。「我很喜歡這個孩子,和他講中文,每到生日、聖誕節我都給他紅包。」他說,這個孩子非常聰明和勤奮,考試都是拿A。他的兒子說,孩子數學好,將來可以上麻省理工學院(MIT)。
他說,這個養子知道自己是收養的,非常聽話,而且和養父的親生兒子關係非常好,就像親兄弟一樣。
收養華童 竟成為美國網紅
2016年9月14日,美國幾大電視臺都播放一個令人興奮的一個新聞。一對美國夫婦帶著收養的一個中國小女孩,去機場歡迎另外一對美國夫婦收養的一個中國小男孩。小女孩一看到小男孩,立刻跑了過去,與小男孩抱在一起,兩人笑著,抱著,摔倒了再起來,又抱在一起。這個場景使得許多觀眾們落淚。
這個小女孩就是一個美國家庭收養的中國殘疾女孩。後來,小女孩的養母葛萊瑞(Amy Glary)播放早先拍攝的錄像時發現,這個小女孩在中國福利院時與另外一個小男孩很友好,兩個人抱在一起玩耍。於是,這位媽媽就把這段錄像放在網上,並表示因為小女孩被收養,她與小男孩的友誼可能就此中斷。不料,這個錄像被住在不遠處的另外一個美國媽媽看到,她決定收養這個小男孩,讓兩個孩子的友誼保持下去。那位媽媽去了中國,不到一年時間把小男孩收養過來。結果,小女孩見到小男孩,並未忘記他,兩人的友誼又重新延續。現在,這兩個中國孩子已成為美國網紅。
無獨有偶。2016年7月5日,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報導了一個來自中國的殘疾兒童的故事,標題就是「無手女孩把腳當手」。報導說,一個七歲的女孩生下來就沒有雙手。蘇菲 格林(Sophi Green)被猶他州的養父母從中國收養時只有兩歲,養父母已經把她放進其他同樣孩子都有的行走設施,以便幫助她生活。但是,當蘇菲撩起頭髮和在桌子上吃飯時,她根本不需要手,而是用腳。
媽媽克裡斯廷(Christianne)回憶,她第一次給蘇菲一個冰淇淋筒,「我準備餵她,只是出去了一下,回來後發現她用腳抓住冰淇淋,自己開始吃了起來」。「我們完全驚呆了,從那時開始知道她可以做任何事情。」蘇菲的父親賈瑞米(Jeremy)說,人們經常問他「你怎樣教她用腳」,「答案是我們從來沒有教過」,是她自己學習如何適應。她可以用腳寫字、畫畫、上色,還用腳可以刷牙、洗澡和洗頭髮。
蘇菲天生不僅沒有手臂,而且在她的右腿上沒有腓骨。她的父母擔心蘇菲將在輪椅上度過一生,但是蘇菲克服了許多挑戰。當她不能在芭蕾舞課堂上與同伴一起參加手臂練習時,她非常沮喪。父母就安排她與舞蹈教練進行一對一地練習。現在,她可以編她自己的舞步,而她的兄弟幫助彈琴伴奏。蘇菲對記者說,她做的最難的事情是「保持平衡」。她現在已經習慣來自陌生人的目光。過去,蘇菲在學校裡總是害羞,但是現在學會創造性地回答同學們的問題,而且有了許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