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小編註:文章內容僅為調侃,不必對號入座。
圖片來源:PEXELS
2003年,借著臺灣偶像劇的風潮,《紅蘋果樂園》火爆一時,片中女主出現的時候,加的是「滿屏星星」的那種特效。
與它高度一致姐妹篇《星夢緣》中,「校花」楊薈如做著18線小模特,沒錢交房租,但還是一發工資就要買手機,所以給自己起了個美美的網名,叫「月光美少女」。
此名「信、達、雅」兼具,一度成為少女們QQ暱稱的典範。
可時代不同了,混微信圈的人,怎能滿足於別人用過的名字?頂著一樣的帽子躺在列表裡,難道等著被刪?
大家都這麼想,通訊錄越來越長,奇怪的名字也越加越多。
上千個忘了備註的好友,你知道怎麼鑑別嗎?
圖片來源:PEXELS
微信暱稱的鄙視鏈,是一門學問。理解得越深刻,才越能「精準社交」。
鏈條頂端的是那些只用真名,而且連名帶姓的人。
他們一般是行業翹楚,與凡人不同,工作的滿足感能輕而易舉地充實精神生活,所以他們不太追求工作以外的物質享受。
這群人根本不擔心用了真名會被陌生人窺視私生活。他們從不屑於在朋友圈秀曬炫,也不理會小透明的指指點點。他們日理萬機,無暇顧及常人紛擾的「生活」。
這樣的微信名就是一張電子名片,底氣夠足,高效直接。
對於名片的主人來說,微信才不是社交軟體,它只是一個分配任務、以及與各界大佬攜手的平臺。用真名,最氣派。
名字就是招牌,個性與生俱來。
這樣的大佬都留著,千萬不能刪。就算被屏蔽了朋友圈,留著他們的頭像在通訊錄發散優秀的光芒也真真兒是極好的。
真實姓名帶領的第一梯隊,還有另外的幾類:
連名帶姓全英文的,比如Susan Koo,Charles Fong。
這種暱稱無所謂名字是不是老土,重點看姓氏,一定得是按照中文發音翻譯的,直接拼音可不算。「李」是Lee,「蔡」是Tsai,「金」是Kam,「陳」是Chan。
他們很可能是學歷豐富的海歸,或者正供職於外企,而且估計大多是金融行業。
時不常在朋友圈曬曬插著小傘的雞尾酒,秀秀秘書Lucy準備了拉花的latte,夜深人靜再分享幾則英文雞湯,一般出自小眾的歐洲作家手筆。
這些人也不用刪,把他們的朋友圈就當成「每日一句」,睡前學學。
還有跑去留學的學霸,微信暱稱清一色中文大名+英文暱稱,比如李麗Lily,張三Anderson。
這些是實實在在去學習的學霸,不會群發信息求好友宣傳自己要開始搞代購。
你只能偶爾在白天看見他們曬夜景,睡覺前發現那邊正吃早餐,更多的時候,他們都在吐槽paper永遠寫不完。
幾年以後,等他們學成歸來,也許名字就會升級成上面那一類。
圖片來源:PEXELS
第一梯隊的隊尾,是在真名前面加上公司名稱的人。
之所以能擠進第一梯隊,完全是因為這樣的名字給人省了不少麻煩。有用就留著,刪了也心安理得。
但是這樣的暱稱,要是附上了唬人的職務,例如「董事長」、「總裁」云云,那他應該是個囉嗦的大忽悠。
真正的大老闆,都在鄙視鏈的頂端冷淡著呢。
鄙視鏈的中段是最沒存在感的一群。
這群人的名字聚在正態分布圖的中間,基本延續了QQ時代的爆款暱稱類型,特點無非就是「假裝神秘」和「詞不達意」。
可能是自身中文素養滿足不了表達欲望,索性就用一串密碼來說明態度。長串蹩腳的英文,不需別人看透,只求自己能懂。
這種人的性格可能有點內斂或悶騷,但沒到捉摸不透的地步。他們的英文暱稱中,要麼隱含著自己的中文名,要麼是暗指某個深愛不已的角色,要麼是代表刻骨銘心的回憶。
有些時候,對這樣的詞也要提高警惕,特別長的單詞,沒準真的存在。
還有前言不搭後語的中文名,塑造戲劇衝突,與已有認知產生矛盾,給觀感以強烈衝擊。
重點是衝擊之後也看不懂矛盾間有任何聯繫。
這樣的名字就像語文閱讀題,出題人的意圖,出題人都答不明白。
名字背後,浪漫的情懷,崇高的理想,傾慕的寄託,特立獨行的觀念總要有一個。在鑑定這種暱稱的時候,就像憑封面挑書,順眼就買來看看,不喜歡就丟在一邊。
「風雨中的彩虹」敏感糾結,「正兒八經的小流氓」有賊心沒賊膽,「裝死的石頭」性格深沉,「網綠小王子」怕是有一顆想紅的心。
這一類不太好判斷,憑眼緣,看著刪吧。
還有人總喜歡把狀態寫在名字裡。
中老年人是這一群體的主力軍。爸媽的微信名,總帶著一股出世的淡然。
媽媽們喜歡叫自己「山間清風」、「月滿西樓」、「春暖花開」、「平安是福」,一個名字就足夠釀一碗雞湯。
老爸們稍顯深沉,要麼是「一匹飛奔的狼」、「一隻逆風的羊」,要麼是「君臨天下」、「傲視群雄」。
無論暱稱多霸氣,他們的微信界面一定有一個群,叫「家和萬事興」。
帶著對中老年人的關愛,看破不說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還有一種人,看暱稱,就能知道他們想做什麼卻做不到了。
「正在減肥的小豬豬」會在胡吃海塞之後埋怨朋友太多,美食太殘忍;
「紮根在北京的小強」可能常常加班到深夜,連回家的力氣都沒有;
「要一直幸福下去的大發妹」想必剛剛經歷一段銘心刻骨的情殤。
還有想把自己發配到各種偏遠地區的,「安道爾吳彥祖」、「特魯瓦林志玲」、「阿姆斯特丹劉能」們,怕是有一顆嚮往詩和遠方的心,卻沒法從現實生活中抽離。
至於那些喜歡在暱稱中附上古籍的名字,自認為以此就能被聖光庇佑的人,恐怕其中真讀過的也只寥寥無幾。
剩下的,相信人間充滿愛,無論男女,喜歡用表情裝點暱稱。
把通訊錄拉到最後「#」的位置,這樣花花綠綠的靈魂都相聚在一起。
社會心理學家米德在「符號互動論」中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由「符號」及其意義所引起的。
在微信這樣的環境中,表情符號擁有多面的寓意。它讓名字看起來不死板,另一方面也是願意敞開自己心扉的暗示。
用「草莓」的女孩子應該喜歡過輕鬆愜意的生活,「薯條」想必是個大胃王,「地球」代表熱愛旅行,在名字前貼上「紅旗」的人也應該有著深沉的情懷。
可不能小看這些符號,深藏功與名的它們,取代的是葬愛家族的地位。
じ★ve心隨風飛♀=
ㄣ襡灞忝下╰☆ぷ=
陽茪尐孒O(∩_∩)O=
ωǒ塟愛ღ靈靈=
別掙扎了,用小表情的人,其實都潛藏著一顆來自火星的心。
終於來到鄙視鏈中最讓人抓心撓肝的區域,只恨微信不能批量刪除。
永遠怒刷存在感的AAAA黨,不知自信源於何方。
字母A的形狀活脫脫的像是某些微商的化身:削尖了腦袋,只想衝訂單量。
在朋友圈按時籤到,轉發成功學榜樣,配圖是海上的朝陽。
但一到廣告時間,所有的歲月靜好全都拋之腦後:全世界的人都需要變瘦,不用面膜就是墮落到沒救,不做微商的全都得受窮,未來的市場會拓展到克卜勒452b星球。
還有那些敢說自家產品能讓人起死回生的主,刪了他們,別讓這種虛假宣傳形象連累了還在認真討生活的微商同行。
Mr.和baby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成長。
暱稱前加上Mr.的,是油膩的文藝男青年,他們的頭像一般是個國外帥哥,把頭轉過四分之三,恰好露出耳後的紋身,或者手插在褲兜,身體側向一邊,低頭看鞋。
發現了嗎,全都沒臉。
來源:視覺中國
這是偽文青們最愛的狀態:猶抱琵琶半遮面。照片只自己曬經過商場玻璃時,一身性冷淡潮牌的倩影,深夜分享評論數不超30的音樂,配的文字,最愛「失眠」。
滿腦子風花雪月的男生,恐怕只能暫時有空感慨黯然情傷,未來少不了要經歷生活的滄桑。
要不留著他們也好,看看若干年後,Mr.XX驕傲地曬家裡牡丹花開的模樣。
中文名字加上baby的,都在努力維護自己心中小公主的形象。
直接刪了吧,想想也都知道朋友圈的自拍是什麼樣,曇花一現沒營養。
最讓人抓狂的,要屬立無字碑的幼稚狂。
這種暱稱只用表情的人,內心戲太多,卻扮不了可愛也裝不成深沉。多此一舉不說,也只會給人徒增煩惱。
有時突然需要找一個人,但所有跟名字有關的信息都用不上,翻遍了通訊錄也沒有線索,最後經過七八個朋友問到了,發現他的微信暱稱是:
直接刪掉。
還有一種更變態的:
一個暱稱都要如此煞費苦心,多可怕。
雷同也好,不爽也罷,以上總結純屬娛樂,但也不完全是胡扯。
和頭像類似,在編寫暱稱的時候,再想隱藏自己,其實也都在流露心裡潛藏的意識。
網名裡呈現的「自我」,一般與現實生活多多少少有出入,但對自我形象進行表達是一種本能的訴求。它不僅僅是「偽裝的外衣」,更是一種文化現象。
打破現實中的既定生活規則的成本,遠沒有換個皮囊划算。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暱稱滿足了人們對想像力和情感釋放的渴望。
一個叫「葵」的網友說,自己因為小事不開心,就在暱稱前面加上了「垃圾」二字,沒想到舅舅發來了這樣一段話:
無論是為了吸引好友,對社交害羞,或是純粹為了好玩,暱稱都是我們對外界開的一扇窗戶。只不過,有人喜歡開著窗戶卻拉上窗簾,有人恨不得把所有家當都往外扔。
對於陌生人,暱稱是彼此互相了解的第一個切口;對於閨蜜,整齊劃一的暱稱就是對情誼的讚頌;對於本來熟知而後走散的人,暱稱就像門上的貓眼,即使屏蔽了朋友圈,看看暱稱,其實也能滿足關心背後小小的窺視欲望。
很多人都明白,暱稱這樣的小事根本不值得大談特談,再怎麼總結都會有主觀偏見。
但是那些兩三年沒改網名,對此也不糾結的人,你可能只是已經真的不年輕了。
來源:微信公眾號「槽值」(ID:caozhi163)
每經編輯 趙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