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孩子們在外面堆雪人,打雪仗,玩得不亦樂乎。我也觸景生情想起了小時候的自己,也想起了自己第一次對雪的形狀感到好奇的情形。
當時我知道雪是六角形,卻不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問了老師,老師說:「哎呀,這雪下得太大,外面太冷了,你們繼續玩,我先進教室了」。回家後問了爸媽,爸媽說:「不知道,問你老師」,我……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這句話是沒有錯的。中國文化非常善於運用自然景觀來比喻或形容人的思想行為,用更加生動有趣的方式表達思想活動,從而達到擴展認知與思想表達的目的。例如成語:風花雪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非常巧妙地用自然美景形容了一年四季,可惜後來又包含了貶義。再比如「瑞雪兆豐年」「雪中送炭」「冰雪聰明」等等例子數不勝數。

雪已經成為了我們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我們也應當了解一下它本身的一些特點。
那麼雪的六角形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要知道在空氣中每片雪花之間會發生摩擦和碰撞的,為什麼到地面上它的形狀依然是六角形呢?接下來我們一起探索,內容可能較枯燥,但活到老學到老不是。
開始上課

雪是從大氣中的水蒸氣直接凝結而成。雲中的低溫使得水蒸氣結成冰晶,當氣溫夠低時,冰晶落到地面仍是雪花時,就是下雪了。雪在融化時會吸熱,空氣中的熱量被雪吸走了,我們就該受冷了。這就是下雪之後比下雪之時更冷的原因。
雪形成的條件是,大氣中需含冷的冰晶核,充分的水汽,以及氣溫在0℃(冰點)以下。

雪是降水形式的一種,是從雲中降落的結晶狀固體冰,常以雪花的形式存在。它是由小的冰顆粒物構成,是一種顆粒材料,因結構開放,所以顯得柔軟。因為氣溫和溼度不同,形成的雪花有多種的形狀和大小。如果在降落過程中,雪融化後又重新凍結會形成球狀降雪,此類降雪有霙、霰、冰雹。

雪花在雲內是由微小的冰晶互撞黏在一起後形成豐富多樣的形狀。沒有兩個雪花是完全相同的,但雪花仍然謹守著最初的冰晶基本的六角形對稱標準結構。透過顯微鏡可以看見雪花錯綜複雜的構造大多都是六角形的,而雪花的中心一定呈現出對稱的六角形,它之所以有這樣的形狀,是因為它要在平面上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布置,即它的晶體結構就是六角形的,所以碰撞後的雪花形狀會發生變化,但不考慮細節的情況下它的六角形結構不會變。
好了,今天的小課到此結束,你知道答案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