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屬鳥之涉禽類,形似鷺。除南美外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類中靜態最美麗的是丹頂鶴,外形顯著特徵為朱頂露眼、形貌瀟灑、飄逸脫俗。古人稱之為「仙人之騏驥」。國人長稱的「仙鶴」的原型也是丹頂鶴。
中國古代的人很早便注意對鶴的研究,特別是它的叫聲,《詩經》有「鶴鳴九皋,聲聞於天」的描繪,極顯鶴的鳴叫之嘹亮。古時王宮貴胄和文人雅士很愛養鶴以供賞玩。最早記載的養鶴只是要數《左傳》:「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鶴唳華亭」一詞也傳自陸機為成都王司馬穎所誅殺時,臨死時由顧左右而嘆曰:「今日欲聞華亭之鶴唳者,不可復得。」可見其愛鶴之心深切無比。
自古以來中國描繪的題材層出不窮,以至於成為一種經典象徵鶴文化在不同的民族傳統和文化背景下被賦予了豐富的象徵意義,這種象徵意義多元性滲透在詩詞文學,民間習俗,繪畫、工藝等各個領域。
一、鶴文化的歷史演變
1、鶴的神仙寓意時期
秦漢至隋唐這段時期大題以神仙寓意為主。在人們心中,鳥是神靈,是西王母的忠實使者,許多地方或多或少地殘留著鳥圖騰崇拜的文化痕跡,相傳上古時期丹朱氏族就以鶴為圖騰,它們在治理中要踩著高蹺,擬鶴跳舞。在中國鶴文化中。鶴總是被賦予濃厚的神仙意義。傳說中鶴能往返於仙凡之間,在凡間它是通往仙界的工具,在天界他是神仙的伴侶。
其實遠在道教產生前,神仙信仰就已經產生古人幻想能伸出翅膀以滿足自己翱翔天際的願望,然而願望終歸是願望,人類最終長不出翅膀來。於是人們就把目光寄托在會飛的鳥身上,希望他們能代替自己翱翔天際。史載有王子喬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可得的故事。《述異傳》中的仙人也是駕鶴之賓,並能夠「跨鶴騰雲」。在道教觀念裡,鶴被視為出世之物,也就成了神仙的象徵。
漢代將先秦以來的魂魄觀念,神仙信仰,陰陽學說和天人感應等思想加以整合和創造,借用鶴形象作為祥瑞物象,寓意天上仙界。到了唐代,道教化鶴成仙的說法更加流行喝也就成了墓葬壁畫中不可缺少的題材,如淮南大長公主墓後甬道西壁繪有雲鶴圖。新疆阿斯塔納唐墓藻井周圍也繪有雲鶴圖像,四壁上部會有童子駕鶴,飛鶴銜花草等圖像。這些圖像都繪製在頂部,因為頂部象徵著天界,大多是與祥雲,瑞獸,仙人等共同組成畫面。
2、鶴的吉祥美好寓意時期
隋唐至宋元這段時期,以平安人壽富貴的吉祥寓意為主,仙鶴從天界的神物降臨到人間,意味著把福運帶給人們。
宋徽宗趙佶的《瑞鶴圖》以姿態各異,變化多端的二是只仙鶴的優美形象,傳達了他期盼宋王朝能昌盛不衰的美好願望。然而即便是瑞鶴這種帶有吉祥意義的形象,也難以挽回腐朽衰敗的國運。
它可以代表忠貞的愛情。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皇家貴妃或貴婦用一朵小花在逗弄一隻紅頂白鶴。而從一名書畫大家的另類欣賞中,他將白鶴引申為雄性的隱喻,把鶴比喻成高雅智慧的男性,是求愛的象徵。此外,鶴「一夫一妻制」的獨特的愛情觀使得古人賦予鶴極高的德性。因此古人畫鶴常雙鶴一起畫。如邊景昭《竹鶴圖》,三顆老竹勁挺聳立於兩隻仙鶴間,一隻垂首下喙覓食,另一隻轉項回首,整理翎羽,難以傳達的溫馨幸福之前意躍然紙上。
瑞鶴圖
此外,在南北朝的詩中,鶴常有離別思念的寓意。詩人常常以別鶴來比喻夫妻離別的悲哀,其中大部分是其生閨女子對客居他鄉的愛人的思念。
它也可以代表父母與子女與手足之情。《周易·中孚》云:「鳴鶴在陰,其子和之。」古人認為仙鶴叫的時候,它的子女會與它相合,以此來喻做父子。《江總集》曰:廬山遠法師未出家,善弩射,常於鶴窟射得鶴雛,後復伺鶴母,見將射之,鶴不動翎,觀之已死於窠中。疑其愛子致死。破視心腸,皆寸絕。」因喪子而心腸寸斷,可見鶴之母子之情堪為人之楷模。
3、鶴的長壽寓意時期
明清至近現代,鶴形象在繪畫作品中更多地體現出福瑞長壽的寓意。《尚書·洪範》中:「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人們對於災害疾病的恐懼,不得不將壽命的重視排在第一位。在仙道傳說中壽星身邊總伴有一鶴。也有西王母乘鶴的神話,這些文化積澱使得人們形成了鶴是神仙,自然也能夠長生不老的意念。另外,壽星形象以碩大無比的腦門兒為標誌,而丹頂鶴的頭部就高高隆起,因而鶴常被認為鳥中長壽的代表,是可存活千年的動物。
西王母乘鶴
《相鶴經》中稱他為陽鳥,必有千百年的壽命。在文學作品中崔豹的《古今注》中寫道:「鶴千歲則變蒼,又兩千歲變黑,所謂玄鶴也。」這裡玄鶴也是千年長壽的象徵。《淮南子說林訓》中也明確指出:「鶴壽千年,以極其遊,蜉蝣朝生暮死,盡其樂。」受文學作品神話故事的影響,人們期待自己長命百歲,用鶴與蓮花、龜、松樹等結合,表達他們對生命的程度的期盼和祈禱。
明代唐寅畫的《王母潘桃圖》就是以祝壽為主題,圖中王母是一位手捧蟠桃,神態安詳的婦人,一隻仙鶴雙翅伸展與王母相對。清代虛谷的松鶴延年圖畫中黃菊,仙鶴、古松皆為長壽延年的吉祥的象徵。
二、鶴的其他寓意
1、君子品德
由於鶴的形態是長頸,頂赤,身白,給人一種清高的感覺。所以鶴很早就被人認為是有德行的禽鳥。《詩經·小雅》有云: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魚在於渚,或潛在淵,樂彼之園,愛有樹檀,其下維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正是將鶴比喻為君子。上文提到的《周易》裡的「鳴鶴在陰,其子和之」,也指有道德學問的君子,雖深居簡出,他的嘉言善行,也會傳至千裡之外,受人讚揚。漢以後詩文中常以「鳴鶴」或「鶴鳴」喻君子。如陸雲《鳴鶴詩序》中說道:「鳴鶴,美君子也。」也有所謂「鶴鳴之士」,是指那些修行踐言為當世所讚頌的人。
2、鏡鑑譎諫
還是那一句:「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鶴即使身處於低處,鳴叫聲也能響徹雲外。從倫理教化的意義上解釋,不僅是古人志士希望自己聞達於世的願望,也是期盼一國之君能修身行仁,廣開言路,改良政治的心聲。是具有借鑑意義的隱喻圖像。
呂紀是歷史上有名的用繪畫傳達道理,觀念見解以及對理想君民、君臣關係的渴望的宮廷畫家,他的《雙鶴圖》描繪的兩隻丹頂鶴立於梅樹下泉邊的山石上,一隻丹頂鶴低頭理羽,一隻則昂首嘯天,聲震於野。呂紀借松鶴吉祥符號的祝福,以「鶴唳於野,聲聞九天」的圖示連結和意境,傳達了宮廷貴族富貴氣息和吉祥如意的審美取向,又委婉表達《詩經》中對君主規諫的文化語境:要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納諫除弊,方能把事情做好。
3、知恩圖報
中國文學裡常有對鶴知恩圖報的描述。最早記載鶴報恩的要算是西漢《易林》裡「白鶴銜珠」。其後唐代的徐堅《初學記》卷16引《韓子》中說:「師曠鼓琴,有玄鶴銜珠於中庭舞。」可見中國文學裡很早便把鶴與珠連在一起。
雙鶴圖
《搜神記》二十載,一名名為噲參的男子,贍養母親非常孝順,曾經有一隻玄鶴被獵人所射傷。噲參收養了它,並治療他的創傷,治癒後放生。後來玄鶴夜裡到了門外,噲參發現雌雄兩隻玄鶴銜著明珠來報答他。也有一個養鶴人飼養了鶴一生,他老而無嗣,死之前,鶴在病床旁盤旋久久不去,不吃不喝以死相報。
三、總結
總之,鶴不僅僅是一種吉祥鳥,而且是一個蘊含豐富內涵的文化符號,是古人在藝術和政治藝術與生活之間找到了一種恰當的表現方式。並憑藉其特殊的身份實現了其在藝術、政治、生活上的雙重意義。
鶴文化以有形的符號表達一定的社會意識、審美意識。以超脫飄逸、淡然處世和生命意識的延續超越自然的營造了一種寓含倫理觀念,具有吉祥仁壽於一體的新的觀念秩序,以頌德祝福的格調,體現出借鑑的倫理功能。種種深沉的文化意思,幾千年來代代相傳,包含著傳統文化的眾多內容和人文主義精神,在中華民族的心靈中打上深深的烙印,並陶冶著人們的情操。
參考文獻:
1、樊仁秀《我國古代的鶴文化》
2、董梅《論中國古代繪畫作品中鶴文化的精神內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