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泰坦蟒主要活動於現在的南美洲哥倫比亞東北部,距今6000-5800萬年前,屬於歷史上最大的蛇類;
2.霸王龍生活在6850-6500萬年前,差不多是最晚滅絕的非鳥類恐龍之一;
3.短面熊大約生活在200萬年前的北美洲,實際上在南美也有分布,屬於歷史上最大的熊;
4.劍齒虎生活在距今300-1萬年前,在很多地方都有分布,屬於歷史上最大的貓科動物了;
從上邊四種動物活躍的時間可以看到,泰坦蟒和其他三種動物在時間上都沒有過交集,有的甚至在空間上都沒有交集,自然不會碰過面。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數據來分析一下。
目前從化石發現最大的泰坦蟒體長可以達到12.8米,體重達到1135千克。它們的主要食物來源是鱷魚和其他大型魚類,有的時候會附近來水邊喝水的小型恐龍。古生物學家認為泰坦避免過多活動,產生內部高溫,同時由於所處的時期環境溫度較高,有可能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棲息在水中。
而霸王龍作為食肉恐龍的一種,也屬於恐龍中的霸主,平均體長在11.5-14.5米之間,平均體重8噸左右。霸王龍的頭部長度可以達到1.5米,咬合力更是達到驚人的15噸左右。實際上霸王龍的嘴巴張合度,可以完美的克制蛇類,再加上超強的咬合力,泰坦巨蟒恨很可能會被攔腰咬斷。這一點可以對比現代的凱門鱷和森蚺之間的纏鬥,當森蚺面對體型較大的黑凱門鱷的時候,一般都是被擊殺落下風的。
劍齒虎面對泰坦巨蟒可能佔不到太多便宜,首先貓科動物的嘴巴張合度必然是比不上恐龍的,當面對體型粗壯的泰坦蟒根本是無從下口,當然有的人可能認為它們常常的劍齒會起到作用,實際上劍齒虎捕獵一般會靠著跳躍能力把動物撲倒,待獵物不過與掙扎的時候才敢用劍齒一擊斃命,但是面對體型較大的泰坦蟒如果咬不到關鍵部位,很可能就會面臨著劍齒被折斷的後果。當然了自古以來貓科動物都有著很好的靈活性去對付蛇類,家貓甚至都敢去挑逗毒蛇,美洲豹也是會捕殺森蚺的,但是當蛇身太粗壯就不太對付了。
短面熊的平均長度3米左右,而平均高度在1.5-1.8米,這也就說是它們四肢行走的時候可以和人類對視,但是如果站立起來的話會更加的高大。短面熊如果面對泰坦蟒蛇也是可以佔到優勢的,首先它們可以「解放雙手」類似於我們站立的狀態,一張血盆大口咬合類非常驚人,即使被泰坦蟒纏繞上,儘快的低頭就是一口,蟒蛇也很可能就是鮮血直流了。因為可以在被蟒蛇纏繞的時候很好的攻擊蟒蛇,它並不向鱷魚只要被纏住,雖然有一張血盆大口但是根本咬不到蟒了。
泰坦巨蟒體型雖然大,但是還不至於秒殺這是三類動物,它們差不多都屬於自己時代掠食者中的佼佼者。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