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編輯:尋陽
全文1090字,閱讀約需2分鐘
11月15日,國際社會傳來一個好消息——經過8年漫長的談判和拉鋸,由東協首倡,包括中日韓在內15個國家,共同決定籤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
該協定覆蓋了全球近一半的人口和約三分之一的經濟總量,被評價為是當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該協定將致力於削減了國與國在經濟交往中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涉及中小企業、技術合作、經濟金融投資等多個領域。
雖然中國始終強調在該協定中東協發揮的作用,但考慮到中國的經濟體量,外媒在評價該協議時,都將其視為中國主導的在亞洲影響力日益增強的一種體現。
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RCEP先行一步
其實,就在RCEP之前,在歐巴馬政府時期,美國曾經試圖建立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一度被視為推動國際多邊合作的"先行者",也被視為美國在戰略重心轉移中抓住的一項重要的戰略機遇。
然而,在川普上臺後,為了迎合美國內部的單邊主義思潮,美國迅速地退出了TPP,導致該協議始終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也讓曾經對美國給予厚望的,包括日本、澳大利亞在內的盟友無比失望。
如今,在美國依然因為新冠疫情的蔓延和政局的動蕩而無法從泥淖中抽身時,亞洲國家先行一步,發出了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先聲。
日澳韓紛紛加入
本次RCEP的籤署國家中,日本和澳大利亞這兩個美國盟友尤其引人矚目。此前,兩國曾經響應了美國"全球供應鏈去中國化"的倡議,和印度共同組建了"供應鏈聯盟",如今卻在RCEP籤署時乾脆利落地選擇加入東協和中國的自由貿易倡議。由此可見,白宮的算盤恐怕已經徹底失敗了。
在美國退出TPP後,日本始終試圖推進該框架下的談判,韓國也一度考慮加入TPP,但因為來自白宮的壓力始終未能得償所願。如今,在美國自顧不暇的時候,菅義偉內閣和青瓦臺雷厲風行地選擇另起爐灶,也顯示出日本、韓國對於RCEP的樂觀預期。
印度仍然猶豫不決
與態度果斷的日韓兩國相比,即使RCEP積極地表現出邀請的姿態,但印度方面卻至今沒有做出明確表態。
莫迪政府的猶豫,歸根結底是因為,並沒能實現工業化的印度,一旦加入了這個自由貿易協定,印度企業將會在競爭中居於劣勢,讓其餘國家搶佔印度市場,對本土產業造成打擊。
RCEP籤署後,所有參與國都表現出了極為積極和樂觀的預期,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稱這一協定是"重要的成就"。
美媒在評價該協定時,一般將其定位為一項中國主導的協定。路透社評論稱,該協定"很可能更強化中國作為東南亞、日本和韓國的經濟夥伴地位,也使中國處於更有利位置塑造本地區的貿易規則。"
(本文為崑崙基地原創,圖片素材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部分參考來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