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請就位2》在轟轟烈烈的討論中結束了。
節目播出的幾個月裡,各式短片輪番上演,其中#趙薇#導演的很多作品,大多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毫不意外,最後一期,《折耳》很好看。
這個短片很清淡,結合趙薇前幾部作品裡的銳利表達,倒是很有返璞歸真的味道。
不過,清淡可不意味著空泛無聊。
舉個簡單的例子。短片開頭,宋小海藏起一隻胳膊,煮麵、吃麵、與姐姐宋小洋對話,一連串簡單的行為,讓觀眾不由得心生疑惑:這個小夥子遇到了什麼事?直到惡作劇突然發生,懸念才解開。
那個惡作劇,不僅施加到姐姐身上,其實也施加到了觀眾身上,像一根皮繩,「啪」的一下,讓觀眾打個激靈,也讓人放鬆下來,進入這個故事。
除了這種可愛的機關,片中還有很多細微的處理方式,非常有韻味。
例如,描述姐弟親情的時候,都體現了一種「延遲的含蓄」。
短片前半段,弟弟對姐姐說,以後我掙了錢,你數錢。然後,過了一小會兒,鏡頭才轉移到姐姐臉上。她當然很感動,但鏡頭輕輕地壓制了這一點。
同樣,短片後半段,姐姐向飯館老闆解釋,為何要支持弟弟的夢想,也是過了一小會兒,鏡頭才轉移到弟弟的臉上。那時,弟弟已經非常動容了。
在這兩個很容易情緒泛濫的片段裡,其中一方說話時,鏡頭完全可以對準另一方,細緻展示他們如何驚訝、感動、流淚,那樣一定很煽情。但鏡頭沒有這樣做。它刻意拖了一點時間,讓我們看到演員已經變化完畢的表情。
這種延遲的含蓄,比簡單粗暴的煽情,要雋永得多,既留出想像空間,又很靈巧,仿佛輕輕一躍,讓觀眾略帶驚訝地意識到,哦,原來這個時候,姐姐(弟弟)已經感動到這個地步了。
當然,《折耳》並不只講親情,也講了所謂的「失敗者」。
姐姐自嘲地認為,弟弟像美短,自己像傻傻的折耳,是不走運的那一個。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懷才不遇的弟弟,也長時間體會著折耳的失意,入世的姐姐,則擁有安穩的幸福。折耳也好,美短也罷,兩人各自攜有一部分優待,一部分缺失,努力地活著,正如每個普通人。
以上心緒,也呈現得淡淡的,不煽情,不灌雞湯,有悠長的餘味。趙薇導演始終控制著表達的分寸,沒有空談情懷,也沒有沉迷於炫技,踏實地打磨,讓故事合理,讓節奏有張弛,讓表演自然而然。辣目洋子的精湛演技,也為短片進一步加分了。
從《折耳》出發向外看,這一季中,很多作品都採取了戲中戲模式。它們把主人公的職業設定為演員,進而把鏡頭對準片場,大明星,小龍套,末流導演,臺上臺下……這種做法,很有套娃的樂趣,也高度貼合了綜藝的主題。
而且導演們的切入點各不相同。有人探討創作觀,有人強調演員的入戲與出戲,有人講述演員間的互相幫襯……這些角度都很有新意,也很可貴。
除此以外,我猜,這種現象也跟當下的氣氛有關。
不知你有沒有同感,如今的大家,比以往更關心作品外的八卦。我們總想知道,一齣戲是如何產生的,幕後有什麼軼事,哪個演員比較敬業,哪個演員不背臺詞,誰和誰關係好,誰和誰有矛盾……
事實上,社交平臺俯瞰下的娛樂圈,早就是一個超級秀場,熱搜滾動,回應不斷,無論明星願不願意,主動或被動,他們都身處其中,承擔著某種角色。我們越來越容易把娛樂新聞當成連續劇來看,熱烈討論,施加影響。
在這種氣氛下,《演員請就位2》對戲中戲的看重,與觀眾的心理,恰好對上了。對於臺前幕後,觀眾有很多好奇,創作者從他們的角度出發,也有很多話想說。
所以,拋開種種紛擾,這個節目至少促成了一場溝通。
當《劇場》裡的阿達說"觀眾什麼都知道",當《舞臺姐妹》數次安插與現實相關的劇情,我們能體會到,導演在試圖向我們表達些什麼。這些時刻裡,存在即時的、真誠的交流。但願這樣的交流,能在未來的節目裡,一直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