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哈爾濱市教育事業不斷提檔升級,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得到充分體現。從二十世紀80年代提出的「隊伍建設是永遠不變的工作重點」,到90年代「建網就是建學校」,到二十一世紀初「關愛每一名學生、關心每一位教師、辦好每一所學校」,到現在的「堅持立德樹人,回歸教育本真,服務於全市市民和經濟社會發展」……革故鼎新、不斷求索,哈爾濱市教育局通過深化教育改革,破解發展難題,各級各類教育協調快速優質發展,為實現哈爾濱振興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加大投入
哈爾濱教育實現「現代信息化」
一所所新校舍拔地而起、農村危房學校再次翻新和擴建、多媒體教學設備在鄉鎮學校普及……哈市對教育的財政投入正以年均15%的速度遞增。
翻開教育帳本,一筆筆數億、幾十億,甚至幾百億的投入,勾勒著哈市教育結構的宏偉藍圖。
「七五」時期,哈市教育基本建設投資達1.5億元,新建、擴建、翻建中小學校舍33.7萬平方米;「八五」期間,繼續投入0.5億元,用於危房改造,努力降低二部率;「九五」時期,又新建、維修、改造了126所中學達到規範化標準。進入「十五」時期以來,全市對校舍基本建設投資近20億元,用於新建、擴建和維修校舍,使學校校舍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
「十一五」時期,全市投入資金12億元,新建、擴建學校34所。在農村校舍條件改善方面,投入危改資金3.5億元,改造危房學校739所,切實改善了農村學校的校舍條件。不僅如此,6000餘萬元的資金投入,在8區10縣建設了23所高標準的農村寄宿制學校,2億元資金為66所學校更新了教學儀器設備,使這些學校教學設施設備全部達到了省一類學校標準。
「十二五」期間,哈市落實政府辦學主體責任,繼續加大義務教育投入,全市教育公共財政投入累計達到551億元,新、改擴建中小學校65所、公辦幼兒園268所,加固維修中小學校舍947棟……隨著教育信息化進程的推進,接入寬帶網際網路城鎮學校、農村學校分別達到100%、80%,班級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城鎮學校、農村學校分別達到80%、50%。
哈市在信息技術發展的20年間,「三通」工程建設使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從1997年哈市200餘所學校開設計算機課,到2018年哈爾濱市教育局攜哈爾濱教育雲平臺亮相,哈市教育信息化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哈爾濱地區已經實現了教育信息化常態化教學,實現了資源的共建共享和教育管理數據化。雲平臺註冊學校數量1162所,班級數量1.8萬個,教師數量7萬餘人,學生數量68萬人,家長數量77萬人。學生開通網絡學習空間的比率為40.3%,教師開通網絡學習空間的比率為74%。
立德樹人 回歸教育本真
贏得家長掌聲一片
教育應以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
全市中小學校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各學科、各學段具體的育人目標和任務,挖掘各學科的發展歷程、歷史名人和現代領軍人物,總結各學科對推動人類社會進步所作出的貢獻,從而研究並歸納出各學科核心素養。學校根據學生年齡段特點,依據不同核心素養要求,設計不同的情景,講述不同學科背後的勵志故事。
自從我市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以來,創建素質教育特色(示範)學校100餘所,設立培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試點學校65所。市教育局持續創新工作方法,在副省級城市中率先榮獲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城市稱號。
全市中小學校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新提升。以課改試點學校為牽動,通過分學科、分學段對各學科核心素養進行挖掘,切實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建立小學生課業負擔公告、監測和責任追究制度;積極開展小學低年級評價改革,實施了多學科融合無紙化測評新舉措;深入實施陽光體育運動,落實「學生每天鍛鍊1小時」要求,學生體質狀況明顯改善;有效開展體育藝術「2+1」項目,創建市級以上藝體基點校253所、國家級足球特色學校95所,上冰雪學校達1315所,中小學生上冰雪人數達到77%以上……全市各中小學校以多元化的形式將德育活動辦得有聲有色,哈爾濱教育碩果纍纍。哈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晉位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第一,榮獲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城市榮譽稱號,市教育局榮獲全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特殊貢獻獎。中央文明辦第七期簡報報導了「哈爾濱市教育局著力構建生活化德育體系」的經驗。
豐富多彩的體育、藝術、科技、閱讀等社團活動和特色活動,在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也贏得了家長和社會的讚譽。
攻堅克難
穩步提升學校辦學質量
2017年底,哈市創建了義務教育標準化合格學校750所,其中有199所學校被認定為省標準化先進學校,創建素質教育特色(示範)學校26所;全市18個區、縣(市)全部完成省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任務。通過社區教育聯盟引領,成立區(縣)級社區教育學院16所,學院覆蓋率達到90%,為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提供了保障。
深化「放管服」改革,將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審批權限下放到區縣(市),改革民辦學校招生辦法,民辦初中招生計劃總數的15%採取電腦派位招生。
公辦小學就近劃學區招生、公辦初中對口招生的辦法和「兩先、一抽、不調」均衡分班辦法的實施讓哈市成為全國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的領先者。哈市率先取消義務教育重點校、重點班,完善「配額生」政策,逐年提高優質高中配額生比例,有力推動了學校間的生源均衡;實行中考考後填報志願,嚴格規定公辦普通高中不準招收借讀生。哈六中與市實驗學校成立了全市首個俄語學科教育聯盟,形成了小學、初中、高中無縫銜接的學科教學機制,成為探索普通高中聯盟化協作化發展的樣本。
目前,哈市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已經達到了83.9%,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9%以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3.4%,擁有103所普通高中,省、市級示範性高中達到51所,佔全市普通高中總數的49%,逐步步入規範化、高質量、上水平的教育快車道。
治理「三亂」
為每名教師建立師德檔案
「四有」好老師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師德師風建設年」活動及建立師德考核負面清單制度,讓哈市教師修師德、養師風、提「正氣」,湧現出「全國最美鄉村教師」劉效忠等一批先進教師典型。
從哈市2017年的「師德師風建設年」到2018年的「師德師風提升年」,解決家長和社會關注的教育熱點、難點和敏感問題入手,市、區縣(市)共同發力,多措並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師德師風工作機制。
一本《哈爾濱市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學習讀本》收納了國家、省、市下發的所有準則、規範和政策。每一名教師都要參加師德師風專題培訓,所有教師每年必須安排不少於10學時、班主任每年安排不少於20學時、新班主任每年安排不少於30學時。在哈市統一制定的師德考核細則中,將依法執教、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等6個方面內容分解細化成27項指標,將教師的教學行為、儀容儀表、著裝、言行等列為教師師德的重點內容,學校每年都要進行考核。
突出抓好班主任隊伍建設,市、區、校三級聯動,在各中小學分層設立班主任工作室,目前已建成10個市級名優班主任工作室,40個區級班主任工作室,1000個校級班主任工作室,每年有萬餘人次參與開展班主任燭光杯德育實踐活動課。
學校還為教師建立了師德行為檔案,對教師師德失範行為記錄在檔,將師德納入教師考核評價體系,並作為教師績效評價、聘任和評優獎勵的首要標準,嚴格執行「一票否決」制。
為營造風清氣正的教育環境,市教育局對校外培訓機構採取疏堵結合、標本兼治、對症施策,深入開展校外培訓機構違規辦學和在職教師違規有償補課治理。集中處理「非零起點教學」「課上不講課下講」等問題,有效震懾了校外培訓違規違法行為。通過集中治理,哈市教育培訓市場秩序進一步好轉,「黑補課班」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在職教師違規補課行為明顯收斂。
職教跨越式發展
打造工匠流水線
從1979年,哈爾濱創辦第一所職業中學開始至今,職業教育經歷了曲折的螺旋式上升發展歷程。
隨著經濟發展和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強力實施,職業教育迅猛發展,現有中等職業學校86所,在校生達10萬人。目前,各類職業中學都做到了「雙雙證」制,即職業高中畢業同時獲職業高中證和成人中等專業畢業證。
在哈市教育發展的歷程中,職教的發展變化日新月異,職業院校將一批批學子培養成大國工匠。「聯合辦學」、「產教結合」等政策的實施為經濟建設培養了大批不同層次的人才。
隨著哈職院入選「全國高職院校國際影響力50強」、教育部政府主導型「第三批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職教成果熠熠生輝;哈學院獲批專業碩士點立項建設單位;哈二職等5所中職院校入選我省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哈輕工校獲批國家第二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賓縣、通河、五常入圍第四批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範縣;哈市6所中高職院校與深圳職業院校籤訂友好合作協議。
2017年底,在哈各類中等職業學校已達92所,其中職業高中20所、普通中專34所、成人中專4所、技工學校34所,在校生10.17萬人。職教集團、職教聯盟總數達到13個,居全國副省級城市首位。建成職業教育綜合性、專業性實訓基地47個,創建國家級示範性中職學校8所。
哈爾濱廣播電視大學還設立了社區教育指導中心,為全民終身學習提供了支持服務平臺。通過社區教育聯盟引領,全市已成立區(縣)級社區教育學院16所,學院覆蓋率達到90%,為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提供了保障。
扶貧先扶智、扶貧必扶志
打開農民脫貧致富新路
在教育扶貧的徵程上,市教育局紮實穩健地推動著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經過多年的努力,市教育局通過對哈市農村薄弱學校進行了深入調研,全面完成改薄任務。
2017年,哈市投入2.7億元專項資金,維修改造義務教育薄弱學校163所,校舍面積17.4萬平方米,為187所薄弱學校累計購置圖書58.9萬冊、計算機3127臺、課桌椅9750套,改善了農村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
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經濟扶貧與文化扶貧相結合,啟動「1+N精準扶貧」工作模式,發動直屬單位黨組織參與精準扶貧,經常性開展名師送教下鄉活動。8所中高職院校在巴彥縣舉辦精準扶貧大集,面向貧困學生開展招生諮詢、助學政策解讀和就業指導,70多名學生當場籤署了就讀報考的意向協議,為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提供了教育支持。
巴彥縣民樂村嘗到精準扶貧的甜頭。在市教育局的幫助下,民樂村建成水稻加工廠、養鵝合作社、掃帚加工廠、酒廠等村辦企業,為村民開闢增收新渠道。截至目前,已投入支持資金287萬元,進一步加快了民樂村脫貧致富步伐。
寫在最後>>>
回首40年風雨歷程,哈爾濱市教育事業仿佛是一塊巨大的奠基石,為哈市實現城市發展的歷史性跨越積累了豐厚的精神財富;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哈市教育事業將成為城市建設的助推器,為哈市走向中國社會發展的前沿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2020年,哈市將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以上、義務教育學生鞏固率穩定在99%以上、推進普通高中多樣和特色化發展,特色高中學校達到25%,高中毛入學率達到95%以上,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體系更加完善,從業人員繼續教育培訓達到400萬人次……展望未來教育藍圖,讓憧憬給予每一個教育人無窮的力量,在踐行中實現偉大的教育夢想。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哈爾濱教育人將面向2035年、2050年兩個階段奮鬥目標對人才的需求,解放思想,增加自信,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