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漫畫/高俊夫
■ 大學小言
香港本地人很清楚,這「文學碩士」屬於在職進修,花錢讀書,藉以提高自己的學識及學歷;不太明白的是內地的學生家長或用人單位。
□陳平原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
常有人問我,到香港弄個文學碩士(MA),只要十萬港幣,是不是真的;甚至還有在內地已獲碩士學位的,想來香港「深造」,再拿一個文學碩士。他們不知道,香港的MA,其「含金量」其實不及很多內地大學的碩士學位。
在中外各大學授予的三級學位中,「學士」和「博士」面目清晰,地球人都知道他們是幹什麼的,評價標準也比較一致;惟有「碩士」的邊界模糊,彈性很大。今日中國大學的名教授中,不少人只有碩士學位,這在國外(或香港)是不可想像的。那是因為,遲至1981年國務院批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我們才有了完整的三級學位體系。因此,上世紀八十年代登上學術舞臺的,碩士就是高學歷了。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突飛猛進,三十年後的今天,博士都變得不稀奇,更不要說碩士了。可在實際操作中,各大學、各院系的情況很不一樣。以北大中文係為例,三級學位獲得者中,文學碩士的就業前景最好,因其不高不低,適應面廣且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可是,當各種各樣或速成或兼修的「專業碩士」遍地開花時,傳統的學術型碩士受到了很大衝擊。你念三年書,且全力以赴完成學位論文,與他只需選修一兩年的課程,同樣都拿「文學碩士」學位,這不公平呀!
在香港,你要說自己是「文學碩士」,人家馬上想到的是MA。因為,若是全日制的學術型碩士,這裡統稱為「哲學碩士」,即MPhil。你要問文學碩士(MA)與哲學碩士(MPhil)的區別,我以學習時間及經費來源作答:前者學一年(全日制)或兩年(兼修),向學校繳納8至10萬港幣的學費;後者學兩年(全日制),學校每月給你一萬多港幣的獎學金(各大學略有差異)。一進一出,不難明白兩種學位的差異。本地人很清楚,這「文學碩士」屬於在職進修,花錢讀書,藉以提高自己的學識及學歷;不太明白的是內地的學生家長或用人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提供各種名目的「文學碩士」供學生選讀。這些本屬在職進修的MA,近年錄取大量內地學生,實行全日制,一年畢業。
抄一則某大學的MA招生廣告,你就明白大致情況:「資訊科技教育應用文學碩士課程(Master of Arts Programme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全日制,常規期限 1 年;兼讀制,常規期限 2 年。招生對象為香港及華語地區(內地、臺灣、澳門等)有志從事教育技術工作的大學準畢業生,其本科可為計算機、教育技術、教育相關學科或其他工程學科;講學語言以普通話為主,輔以英語。」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因本港生源充足,不接受內地生;其他大學或其他院系,大都積極收錄就讀MA(理科則為MS)的內地學生。MA學生中,不排除個別人學業精湛,但一般情況下,拿這種學位的,是不能直接念博士課程的。說白了,這更像是職業培訓,類似內地很多高校所做的「創收項目」。
考慮到不同專業的實際情況,我並不一概反對MA課程;但我不明白的是,為何有人在內地花三年時間讀了個文學碩士,還願意交錢來香港念一個進修性質的MA。多方打聽,終於明白其中的奧秘——特區政府規定,來港念MA拿的是學生籤證,畢業後還有一年時間在港找工作;在此期限內,只要有僱主願意聘你,就可以一直呆下去。若順利,七年後轉為香港永久居民。
在MA的問題上,政府、大學與學生,各有各的盤算,且利益糾葛,牽涉甚廣。我無意拆穿「西洋鏡」(英法等國也有此類只學一年的課程碩士),只是提醒一心赴港「深造」的內地學生,此碩士非彼碩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