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兒童是指從6歲到不滿18歲的未成年人,包括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學生,這一階段的孩子生長發育迅速,對能量和營養素的需求相對高於成年人。充足的營養可以保障學齡兒童智力和體格正常發育,因此,他們往往更需要養成健康的飲食行為習慣。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多數學齡兒童都得宅在家裡,宅家的日子,作息變得不那麼規律了,運動量也少了,而這最直接的變化是,幾個月下來,體重呈肉眼可見的速度增加。
那麼,學齡兒童該如何健康飲食與運動呢?
下面推薦幾條飲食和運動的關鍵要點:
¤ 培養良好的飲食行為,從認識食物開始
(1)家長首先要學習、掌握營養知識,以身作則,改變自身不健康飲食行為。鼓勵並培養學齡兒童參與食物準備和烹調,學會選擇與合理搭配食物,做到食物多樣化,每天的食物應包括谷薯類、蔬菜水果類、魚禽蛋瘦肉類、奶豆堅果類等四大類食物,保證營養齊全。尤其是有偏食、挑食的孩子,更應參與到食物的選擇與烹調上,可以增加孩子對食物的興趣,糾正偏食、挑食的行為。
(2)營造輕鬆快樂的就餐環境,在進餐過程中,保持心情愉快,家長不要在進餐時批評孩子,否則會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阻礙孩子享受食物的味道和營養。
¤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1)規律進餐:一日三餐時間應相對固定,做到定時定量,細嚼慢咽。
(2)保證吃好早餐,尤其是近期孩子都在家裡上網課,也不能忽視早餐,一頓營養充足的營養早餐應包括三類及以上的食物:一是穀類的饅頭、包子、麵條、餃子、粥及薯類的紅薯、淮山、土豆等;二是肉蛋類,如雞蛋、瘦肉、牛肉、魚蝦等;三是奶豆類,如牛奶、酸奶、豆漿、豆腐花等;四是果蔬類,如番茄、青瓜、西蘭花、菠菜、菜心、蘋果、香蕉、草莓、雪梨等。
(3)天天喝奶 奶含有豐富的鈣質和優質蛋白,可以促進骨骼的生長。建議學齡兒童保證每天有300ml 或相當量的奶製品,如鮮奶、酸奶300ml,或奶粉35-40克,或奶酪30克。注意經常進行戶外活動以促進皮膚合成維生素D,進而促進鈣的吸收。對於因疫情期間宅家裡缺乏戶外運動的孩子,則建議每天額外補充維生素D 400IU。
(4)經常吃含鐵豐富的食物,如畜肉、動物肝臟和血液,同時搭配可促進鐵在體內吸收的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甜椒、西蘭花、油菜、芥蘭、韭菜等新鮮蔬菜和鮮棗、獼猴桃、草莓、柑橘、橙等新鮮水果。
(5)少量多次,足量飲水 ,不要等到口渴再飲水,首選白開水。6~10歲兒童每天飲水800~1000ml,11~17歲兒童每天飲水1100~1400ml 。如果天氣炎熱或出汗較多,應適量增加飲水量。
¤ 培養健康的飲食行為
(1)合理選擇零食 零食選擇原則:新鮮、天然、衛生、營養豐富。例如:各種水果;可以生吃的蔬菜,比如青瓜、番茄、甜椒、生菜、胡蘿蔔等;各種奶類和大豆製品;各種原味的堅果;紅薯、淮山、土豆等薯類;全麥麵包、麥片等都可以作為零食。但是煎炸、高鹽、高糖、高脂肪的食物不宜作為零食,其中尤需注意的是,近期好多媽媽可能成為烘焙達人,宅家做各種烘焙,然而,烘焙的食物幾乎都是添加大量的白糖及牛油、黃油等,比如一個小小的曲奇餅的能量可以達到200大卡,相當於1大碗米飯的能量,所以居家做的烘焙也不適宜經常給孩子吃。吃零食注意事項:兩餐之間少量吃;不能用零食代替正餐; 吃飯前後30分鐘和睡前不吃零食; 看電視不吃零食;不要邊玩邊吃零食。
(2)不喝或少喝可樂、果汁等含糖飲料,更不能用飲料代替飲水,禁止飲酒。多數含糖飲料含有添加糖,如果經常大量飲含糖飲料,會增加發生齲齒和超重肥胖的風險。
(3)合理選擇快餐:因為多數快餐在烹調過程中油、鹽等調味品較多,因此,應儘量少在外用餐或叫外賣。偶爾吃快餐時要學會合理選擇:儘量選擇含蔬菜、水果相對豐富的快餐; 少選擇油炸、高能量、高鹽或高糖食物。
(4)養成定時定量進餐,不偏食挑食,避免盲目節食來控制體重或暴飲暴食的飲食習慣。家長應以身作則,養成良好的飲食行為,並對孩子健康的飲食行為給予支持與鼓勵。如孩子已出現偏食、挑食行為,家長應該及時調整飲食結構,增加花色品種,改變烹調方法,讓孩子參與食物製作,提高孩子對食物的喜好。
¤ 積極開展身體活動
積極的身體活動有利於促進孩子的生長發育、預防肥胖、減少近視,並可以提高學習效率,促進身心健康。學齡兒童應每天有累計至少60分鐘中等到高強度的身體活動,以有氧運動為主,每次最好10分鐘以上。每周應至少進行3次高強度身體活動,如慢跑、遊泳、球類、自行車等。併合理安排關節柔韌性運動如舞蹈、拉伸等與抗阻運動如仰臥起坐、伏地挺身、引體向上、啞鈴等,堅持做到有氧運動天天有、抗阻運動每周2~3次、關節柔韌性運動隨時做。近期宅家裡,由於條件所限,家長應鼓勵並參與到運動中,與孩子一起跳繩、踢毽子、廣播體操、仰臥起坐、伏地挺身、舞蹈、參加家務勞動等可以交替做,減少久坐時間,每小時起來動一動,避免長時間久坐造成脂肪堆積,造成超重肥胖。
運動注意事項: 運動前做好充足的準備運動;避免空腹運動;飯後1小時再進行運動; 運動中和運動後注意補充水分。
更多營養健康資訊,請關注「涵涵營養」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