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回到2020年初,彼時,各個學校豪情滿滿,來年的圖紙,寫滿了規劃與措施。但誰也不會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原有節奏。超過兩億師生參與「停課不停學」,廣大教育工作者同舟共濟、共克時堅,「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的答案,在「停課不停學」的這場「大考」中愈加清晰。
當舊日的列車駛出2020隧道,教育工作者們,會以怎樣的心態迎接2021風景,又該如何對昨日做出告別?
2021樹德中學新年獻詞|在變局和混沌中堅守價值
窗隙流光,冉冉迅羽。當你看到這行文字時,正是新一天的開始,也意味著新一年的開始,祝你新年快樂!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人類的信心,正是來自至暗時刻執著閃爍的星鬥和風雪中傲然挺立的脊梁。回眸2020年,那些溫暖的面龐和讓人熱淚盈眶的瞬間被我們深深銘記!中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防疫隔離和醫療救援,在付出了巨大代價之後,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成績單的背後,是19個省市對口支援湖北,4.2萬多名醫護人員火速馳援;是10天建成火神山醫院,12天建成雷神山醫院,一夜之間武漢方艙投入使用;是四川汶川、彭州、什邡等地菜農紛紛向湖北人民捐贈蔬菜;是海內外捐贈物資上附言「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中國捐贈海外的醫療物資上附言「團結就是力量」「人心齊,泰山移」;是危難之際毅然北上的鐘南山,摘下口罩印痕宛然的李蘭娟;是疫情期間誤入武漢後就地投入救援的義工「大連」,郫都區出現散發病例時夜以繼日進行核酸檢測的「草地姐」;是響應號召居家隔離、佩戴口罩、復工復產的每一個普通中國人……還有奮戰在抗洪一線的人民子弟兵、防汛「阿姨團」,平均年齡僅36歲的「北鬥」團隊科學家,以九旬高齡突破雙季稻畝產1500公斤大關的袁隆平院士,實現「能上九天攬月」的嫦娥五號團隊……在混沌中堅守責任,在逆境中相信未來!仁不在別處,就在我們光明的初心,義不在別處,就在我們行走的大道。這就是我們用以抵禦變局和混沌的價值堅守。
九十二年篳路藍縷,九十二載炬火煌煌。「樹德樹人」的理念、「忠勇勤」的箴言,永遠是樹德人的精神底色,總能在面對歷史洪流時給予我們不竭的勇氣。
新年到來之際,再次向全體樹德人作出黨風廉政的溫馨提醒,師者風骨,玉壺冰心。歡度新年的同時,也請注意防疫,祝福大家和家人順遂安康。
「風光行處好,雲物望中新。」迎著2021年的第一縷曙光,再次祝福大家新年快樂!
向上向善 傳承力量 | 2021年成都七中新年獻詞
2020年,註定要銘刻在人們的記憶深處。一些人、一些事一定會在中國教育史和各類學校的校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文字。
2月17日,本是2020年春季新學期開學的日子,神州大地卻依舊籠罩在疫情的陰霾中。學校和老師們一邊忙著「停課不停學」的工作,一邊做著即刻開學的相關準備。省、市、區 、街道、社區逐級來學校檢查督導,開學的演練一遍遍地進行,開學的日期卻一次次推遲。
回首2020 年,我們要永遠記住這個春天對早日開學的期盼。
今天回望,這種期盼何嘗不是一次特殊的教育。這次疫情讓全體師生迅速成長,我們不僅知道了科學知識、科學技術的重要,更懂得了責任與擔當的重要,懂得了個人命運總是跟國家和時代的命運、跟集體和團隊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懂得了對生命負責,對國家負責,對民族負責,對人類命運負責的重要。
2020年是成都七中建校115周年和新校區成立10周年的特別年份。4月12日,是成都七中的建校紀念日,我們早就準備好了為成都七中慶祝生日的方案,但國家和整個世界還在疫情的陰霾裡。我們對校友宣布,按下線下校慶的暫停鍵,讓校慶走上雲端。
時光沉澱文化,學校文化塑造師生精神長相。在艱難的抗疫戰鬥中,七中人以天下為己任,秉承百年七中做時代向上、向善的力量的精神基因,給母校華誕以最好獻禮。我們追蹤我校畢業生,陸軍西部戰區總醫院護士長陳亭以及四川省第二批援鄂醫療隊領隊龔旭等校友的足跡,我們把七中人的精神畫像和校友們在抗疫中的先進事跡,在學校雲端校慶中發布——精神傳承才是最好的校慶方式。
疫情爆發後,引發了遠在世界各地的七中校友對母校、對家鄉的廣泛關注。當他們在網上看到成都華西醫院接受社會捐贈的公告後,就一家家商店尋找和採購防護服和口罩,想盡辦法發往成都。校友的義舉,正是傳承了成都七中的精神基因:做時代向上、向善的力量。這些何嘗不是校慶的最好獻禮。
名校,不僅與歷史、名氣、榮譽有關,名校還與責任擔當有關。身為名校,不辭擔當,推動區域和國家基礎教育的整體提升是成都七中始終如一的追求。
獨行速,眾行遠。與無數兄弟學校一起成長進步是成都七中高品質學校建設的外在驅動力。成都七中把全日制遠程直播教學作為高效的教育精準幫扶方式。藉助衛星通訊技術,將9個高考學科原汁原味的課堂教學常態化地向薄弱地區、民族地區遠端兄弟學校進行直播,實現了薄弱地區、民族地區遠端學校的師生與成都七中師生的異地同堂。每天在雲、貴、川、渝等十一省二區一市310餘所高中,近10萬名高中學生通過衛星直播的方式與成都七中的學生同步上課,「異地同堂,協作教學,共學共贏」,實現高品質學校建設的「全納」「共生」與「多贏」目標。
高品質學校建設是學校生命力的最高級體現,高品質學校建設是校長領導學校最長期、最核心的目標,高品質學校建設是實現學校現代化的關鍵著力點。
11月,獻給成都七中建校115周年的生日禮物——校史館即將落成,我們突然發現,校史館有序章,卻缺少一個結束語。老師們被緊急發動起來。最後,語文組耿狄秋老師的作品《七中人的使命》被大家一致推薦為校史館的結束語。現摘錄這首詩歌大部分內容作為2020年的結束語:
有一種校服,白底藍條,那是蒼穹與大海的樂章
有一枚徽章,銀杏海鷗,那是大地與飛翔的模樣
芙蓉花香,七裡盈袖,墨池微漾
碧梧棲鳳,千秋經脈,翰羽飛揚
審是遷善,模範群倫
只為書寫七中高度,榜樣力量
全球視野,中國脊梁
只為塑造七中風骨,精神長相
……
南開三問,催人思考
七中回答,一如既往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我願祖國繁榮永昌
墨池黌舍,縣中學堂
酌古準今,陶鑄國民
這是一百年前劉辛甫校長的回答
千年文脈,百年弦歌
家國重任,凌雲直上
這是代代七中人鄭重的回答
……
以上的文字片段,獻給七中,獻給中國教育。
星光不問趕路人 風雨無阻更向前丨四川大學2021年新年賀詞
黨委書記王建國、校長李言榮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2021年,忽焉已至!新,總是帶來希望和憧憬,也提醒我們更加清醒地回顧過往以明當下,在不確定性加劇的時代做確定的我們。
在極不平凡的2020年裡,四川大學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改革發展,攻堅克難匯聚昂揚向上正能量,幹事創業形成蓬勃發展新動能,學校工作點面結合亮點紛呈,高質量內涵發展交出滿意答卷,譜寫了一曲為國擔當、為民奉獻、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的壯麗詩篇。
面對不確定的疫情,我們守望相助、攜手同心,做到了「川大校園很平安、科研很給力、人才很爭光、華西很出彩,為國家疫情防控貢獻了川大力量。」
疫情突襲而至時,學校就確定「始終堅持把師生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堅決防止疫情在校園擴散蔓延。
疫情防控最艱難時,300餘名醫護人員白衣為甲、逆行出徵,馳援湖北武漢等地、海外疫情嚴重國家和地區;武漢天河機場,勇士相遇隔空喊出的聲聲「我是川大華西的」,不僅成為艱難時刻鼓舞全國人民的「王炸強音」,更為83年前「東齊魯」「西華西」同聚華西壩抗日圖強的歷史,注入並肩「戰疫」的時代精神;在承擔全川疫情診療、防控任務同時,學校緊急啟動應急攻關科研項目,新冠病毒重組蛋白疫苗研發獲國家藥監局批准臨床試驗,研發了國際上首個「5G+遠程CT掃描作業系統」,多種新冠病毒檢測技術及產品投入臨床應用。
常態化疫情防控時,我們在四川高校中率先啟動學生分期分批、錯時錯峰返校工作,圓滿完成2020屆畢業生畢業和派遣等工作,啟動秋季學期返校工作有條不紊。回顧2020年學校抗疫工作,我們為全校師生員工的擔當和作為而感動和鼓舞,全體師生員工或停止休假緊急返回工作崗位,或志願服務充實全校各個值守點位,或減少外出居家辦公學習,積極為學校疫情防控貢獻力量;我們為廣大校友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所振奮和鼓舞,各界友好和廣大校友或關心慰問,或捐款捐物,或幫助解決困難,為川大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們更為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和「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的個人和集體而自豪和鼓舞,榮譽是對川大全體師生員工的共同褒獎!
面對不確定性加劇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艱巨繁重的學校改革發展任務,我們最大程度克服疫情帶來的影響,堅定不移抓改革發展,自信從容地沿著既定目標,做到了推進學校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和世界一流大學新的偉大事業全面加快。
2021年,我們將迎來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將開啟國家和學校「十四五」的新篇章,也是四川大學在新的發展方位中開啟新徵程、在新的發展格局中力爭新偉業的一年。新年伊始,疫情形勢仍然嚴峻複雜,國際環境仍然錯綜複雜,學校發展任務仍然艱巨繁重,前進路上不總是一路平坦,未來還有諸多不確定性的挑戰,這些不確定的挑戰中的衝突與張力驅使我們「行之於途而應於心。」2021年,讓我們保持戰略定力,專注學校「兩個偉大」的奮鬥目標,團結一致加油幹,凝心聚力向前走,去遇見更精彩的我們、更精彩的川大!
此刻,請向身邊人和自己問聲「新年好,過去一年辛苦了」;請對著2021年的晨光大聲說出「你好,2021!」共同祝願偉大祖國更加繁榮富強,祝福大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闔家幸福!
封面新聞記者 何方迪 部分摘自學校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