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月17日開始,北京大學2020年春季學期如期線上開課,直播、錄播、慕課、視頻會議、專屬定製等多種網絡教學模式,讓身處五湖四海的北大學子相聚「雲」課堂。一周以來,學校開設本科課程1846門、研究生課程1345門,任課教師根據課程內容與要求設計出最恰當的授課方式,打造起「雲端」的三尺講臺。這些課程開展得如何?有哪些亮點和特點?老師和同學們的感受如何?一起走近!
線上教學第二周
在國內的北大學子
已經按照開學作息時間
開始了在線網課的學習
遠在海外的同學們
怎麼開展線上學習?
如何解決與時差的「鬥爭」?
遠在海外怎麼線上學?「世界雲課堂」讓教學零距離
燕京學堂的同學遍布於世界各地近40個國家和地區。推遲返校期間,他們大部分都留在自己的國家。2月17日開始,他們足不出戶,在家中開始了雲端的教學,在「雲中課堂」傳遞知識與思想。
2月18日北京時間下午三點,Contemporary Chinese Public Policy(當代中國公共政策與改革)課程如期開始在線教學。遠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的2018級學生Federico Verly已經提前在電腦前做好準備。
作為這門課的助教,Federico提前十五分鐘打開筆記本,登錄Zoom視頻會議平臺,在Canvas平臺裡上傳好課堂資料,同時開始在線上跟參加課程的同學們打招呼。
世界各地的同學們在線同上一門課
由於處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一些身在國外上課的同學們開始了與時差的「鬥爭」。
回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家中的2019級學生Savannah Billman就有這樣的感受。「現在因為時差的關係,我的大部分課程都在晚上進行,其中有一門課更是凌晨一點才開始。」Savannah在想辦法調整作息時間,讓自己的晚上也能保持專注,積極參與課堂討論。
針對時差的問題,授課老師們根據選課同學的實際情況,有些課程也採取了同步錄製課堂視頻的方式,供同學們參與。Federico的課程就是這樣,他很感謝老師們錄製課程視頻,讓他可以提前做準備、組織線上討論,也方便一些有困難的同學在其他時間參與課程。
線上教學的平臺多種多樣
當同學們用於休閒娛樂的
B站(bilibili)平臺也成為線上教學陣地
授課老師成為新晉「UP主」
將給大家帶來怎樣全新體驗?來看B站的打開新方式!
B站打開新方式:聽北大教授講商法
「商法總論」與「破產法」是北京大學法學院春季學期的課程,由法學院教授許德峰老師講授。兩門課程的直播使用「騰訊會議」平臺,並以學校Classin平臺做備份。錄課則選擇了B站(bilibili)平臺。
「錄播內容更細緻周到,能更好地組織語言和文字,便於同學們課後反覆研讀思考,但缺乏現場感和互動性;直播更具現場感,但形式比較隨意且容易受網絡環境的制約。」許德峰表示:「將二者結合則能最大限度發揮網絡教學的優勢。」
許德峰課程B站截圖
在每周正式上課前,許德峰會在B站上傳3—4段視頻,總時長1小時左右,將課程核心內容錄成視頻,每周上傳4段視頻(每段15—20分鐘左右)。無法通過錄播講授的內容將在直播中為同學們講解,老師也會在直播中以提問的方式檢查作業完成情況和答疑。
許德峰網上授課
該課程也吸引了其他學校同學在B站旁聽。截至目前,「商法總論」第一次課程共播放14000次,收到彈幕135條,評論105條;粉絲超過1600個,獲贊920次。
對於選課人數200人以上的「大課堂」
在線直播的上課方式
可能受網絡環境影響較大
老師授課如何順利進行?
課堂研討如何有序開展?
「超級大課堂」人多網卡?錄播授課+線上討論的新嘗試
全校通選課「太空探索」的選課人數每年至少有200名。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謝倫老師和另外兩位聯合講授的教師考慮到上課人數較多,在線直播的課程效果可能受網絡條件制約較大,因而選擇了錄播課的方式。
謝倫每天錄課的設備
學生們在上課之前需要提前去教學網觀看錄播課進行自主學習,同時,老師在上課前也會在課程微信群提出要討論和思考的問題進行線上互動。
在上周的線上互動環節中,同學們腦洞大開,在微信群裡熱烈發言,每每有一個同學提出問題,立刻就有很多同學進行回答,並互相開展了及時的討論。選修這門課的同學來自北大的各個學院和學科,知識面寬廣,視角獨特,提出的問題都非常精彩。
「太空探索」課堂微信群熱烈討論
「上周的課程順利地結束了,從學生們的反映來看,效果很好,超出了我們的預期。線上互動這種形式的討論在之前的課上是沒有的。」謝倫表示:「通過自主學習+線上活動的方式進行學習是非常有效的,同時大大增加了同學之間、同學和老師之間的互動。希望在未來大家又重聚課堂,我們依舊能保留這些好的教學經驗。」
居家防疫期間
最讓人好奇的莫過於
在戶外或者特定場地進行教學的
體育課,要怎樣開展呢?
別著急
你的北大體育老師已經「上線」!
「大家都是拳友!」和家人一道「雲」上體育課
本學期北大本科體育教育共有35個項目、258個必修課班。當「依賴」線下集體參與或特定訓練場地的體育教學,換到「線上」進行,錄製各項目居家鍛鍊的小視頻成了新方式。
近日,北大體教部與北大電視臺合作直播了「太極拳第一課」(根據快手統計數據顯示,共有43.9萬人觀看了此課程)。線上桌球教學也頗受歡迎。部分學生家長也向老師表示希望能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學習,改善體質,增強免疫力,調節心理狀態。
彭芳老師快手網絡直播課
線上桌球教學
與此同時,北大體教部張銳老師針對同學們居家期間如何提高心肺功能、增強免疫力,設計了一套零噪音、簡單易學的居家防疫動作,目前已推出心肺篇、腰腹篇、臀腿篇和籃球篇,並拍攝小視頻及動作分解動圖製作成「主動防疫微課堂」微信推送,供同學們學習、鍛鍊。
在線教學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
老師們在家裡也可以錄製教學視頻
但對於日常習慣書寫黑板的老師來說
在智慧教室裡進行直播教學
是個不錯的選擇
「黑板控」的選擇 一個人的教室,但不是「獨角戲」
位於老地學樓的智慧教室,數學科學學院的趙玉鳳老師正在講授課程。這是「高等代數」的教學現場。
和以往課堂不同的是,這間教室裡沒有一位學生,這是授課老師「一個人的課堂」。老師在智慧教室上課,以網上直播的方式播出,學生在視頻直播平臺同步學習。
趙玉鳳的直播課堂
對於「高等代數」這門專業基礎課而言,用到的數學公式比較多,而且強調數學邏輯推導,「使用PPT課件及其它騰訊會議、zoom網絡會議效果都不太好。」趙玉鳳說:「學校計算中心研發的智慧教室直播,讓我們這些『黑板控』在這個特殊時期也可以和平時一樣上課。」
與此同時,趙玉鳳每節課都會把重要的定理和技術拍照發到微信群裡,讓學生課後複習有資料可查。
趙玉鳳的課堂播出畫面
除了在智慧教室進行直播外,為了增強課程的互動性,新聞與傳播學院彭波老師在給本科生講授「新媒體導論」課程時,還利用線上授課系統騰訊課堂同步直播、classin與學生們展開討論,並以公眾號的形式把學生的練習和作業推送出來,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彭波的在線課堂
利用慕課平臺進行視頻教學
已成為線上教學的流行方式
線上教學期間
北大公共基礎課程怎樣上?
老師們怎樣利用慕課進行教學?
慕課視頻教學 一份雲端的思想碰撞
全校本科生公共基礎課程的4門思想政治理論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依託「中國大學慕課平臺+北大教學網」作為教學平臺,馬克思主義學院確定了「觀看慕課視頻+自主學習資料+教師在線答疑+師生論壇討論」的教學模式。
北大思政課2月17日正式上線
2月17日開始,4門課程於每周一上午8點在「慕課」平臺發布本周課程視頻,同學們可在該周任一時間自主進行在線觀看和學習。同時,各課程教學團隊定期在北大教學網發布課程通知,上傳課程學習的相關電子資料。同學們如有疑問或想法,可以到北大教學網該課程的討論區參與討論,或通過郵件、微信聯繫本班助教。
慕課「邏輯導論」授課視頻
哲學系教授陳波老師也選擇了慕課教學方式,他在本學期共開設兩門課程:核心通識課「邏輯導論」和本研選修課「邏輯哲學(反事實條件句與因果推理)」,並採取「學生看慕課視頻+學生自學教材+教師在微信群輔導答問+學生在微信群相互討論」的具體模式。
利用慕課教學的同時,陳波與助教每天會在微信群中及時回答學生的問題
本學期有意願選修「邏輯導論」的學生有460多人。由於學校選課人數的限制,很多同學選不到課程,希望旁聽。而慕課具有開放性的特點,正好方便更多的同學學習。
老師們在選擇線上教學方式的同時
也在考慮不同課程和教學風格
與教學形式之間的匹配度
有的在線教學方式看起來
似乎沒那麼「時髦」
但對課程效果而言
恰恰是最合適的
微信群+電子郵件組 一種「保守」但可靠的在線教學法
「確定要進行在線教學的時候,我首先考慮的是利用慕課資源。但我發現,沒有什麼慕課適合這門課,因此就打算採用一種比較『保守』但可靠的方式來開展教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李曉明老師這學期開設一門公共選修課「社會與市場中的計算問題選講」,在他看來,「這門課並不需要特別的平臺,所用的不過是微信群、電子郵件組」。
在這門課程中,李曉明與學生的交流互動,是通過安排固定時間,在微信、電子郵件上來實現的。通過在微信群裡發放問卷,構建「班級社會網絡圖」,還能形成一種討論氛圍,同學們發表的獨特見解都在200字以上。而通過郵件組,每位同學都能看到老師發送的課程思考題以及和其他同學的討論。
「這樣的方式能讓教師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教學而非技術上,」李曉明說,「看起來雖然有點『土』,但很實用。」
在教學的過程中
院系也和老師們一道
及時調整著教學方案
探索更加適合課程性質的教學方式
為每門課程分配專任助教 在不同在線教學模式間靈活切換
開學第一周,社會學系共為40門本科生課程和31門研究生課程進行了各種形式的線上教學。通過北大教學網為主的classin是線上教學老師們選擇最多的方式。騰訊會議、Zoom直播等在線上教學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經濟社會學」在線授課畫面
面對特殊時期線上教學的挑戰,社會學系改變往年的助教分配辦法,為每一門課都配備一名專任助教,超過100人的課配備兩名專任助教。
老師們在上課過程中,發現課程不適合原本既定的教學形式,靈活切換和調整教學方式成了當務之急。由微信群溝通改變為騰訊會議;由智慧教室直播切換為在classin上課……教學方式轉換之間,老師們也在不斷探索和積累線上教學經驗。
線上教學各顯神通
學術講座又如何進行呢?
當線下講座「搬到」線上
會有怎樣的效果?
走近這場「雲上研討」
從「雲上學習」到「雲上研討」 與全球知名學者相遇雲端
2月26日,光華管理學院的一場線上學術Seminar,讓來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等全球近60名學者通過網絡「相聚」。
講座採用線上研討形式,與會者通過網絡系統點擊進入,聆聽講座並參與討論,還原了線下講座的場景,不時還有與會者「舉手」提問、交流。
「雲上研討會」
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系主任劉曉蕾教授表示,學術講座與授課有所不同,需要參與者與主講嘉賓能夠充分交流。在線講座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解決海外嘉賓因繁忙而無法出差到北京的問題,另外還可以同時邀請全球同一領域的其他專家學者參與交流,這是傳統線下學術講座無法達到的效果。
(視頻來自北大電視臺)
突如其來的疫情
讓線上教學
成為同學們春季學期難忘的體驗
授課方式變了、授課地點變了
但不變的是課程質量
有時候看似「簡單」的錄播
需要花費的精力是日常上課的數倍
北大的每一堂課
不論線上還是線下
都精雕細刻
縱使彼此相隔數裡
但對知識的熱情
會消融一切距離
待萬物復甦時
春光明媚之日
我們再重逢於燕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