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償獻血有償用血:每400毫升血成本500元

2020-12-17 騰訊網

【閱讀提示】

在一般人看來,血是無償獻的,怎麼到患者輸血的時候,卻要付數百元?

11月1日—8日,記者走進山東濟南泉城廣場、山東省血液中心、千佛山醫院,跟蹤採訪一袋血從採集到使用的全過程,剖析血液價格背後的採集、運輸、儲存、檢測等成本,試圖解答人們的疑惑。

血液中心:

國家給400毫升相關血液定價為420元,加60元過濾白細胞費、20元手工製備費,共500元

11月1日16時45分,山東濟南泉城廣場。山東省血液中心的獻血車旁,「無償獻血,是愛,是勇氣,是關懷,是奉獻」的標語,吸引了行人的目光。

這時,一位獻血者報名。護士崔翠翠熱情地迎上去,遞給對方一份《無償獻血體檢徵詢登記表》。

「您好!表格上有提示,請寫清楚不宜獻血或應延期獻血的情況。如果有其中任一事項,請在後面的方框內打鉤。」崔翠翠說,如果沒有不宜獻血或延期獻血事項,請繼續填寫個人基本情況。

獻血者填好表格後,開始測量血壓,進行心肺、肝脾查體,檢測血型、血紅蛋白、B肝表面抗原、轉氨酶。

「您的各項指標全部合格,可以獻血。請您自願選擇獻血量。」崔翠翠說。

「獻400毫升。」

16時52分,崔翠翠拿出一次性採血袋,開始採集血液。其間,她密切觀察獻血者,一旦出現暈血等不良反應,將及時處理。

16時57分,採血完畢。其他工作人員為獻血者列印了獻血證、愛心卡,還發放了精美的紀念品。

「採血階段有哪些費用?」記者問。

「一個採血袋40多元,紀念品、宣傳品約30元。另外,3個固定採血屋、6部流動採血車的電費、停車費、房租每年需要幾十萬元。」山東省血液中心副主任朱永寶說,山東省規定,獻血者本人5年內可免費享受獻血量5倍用血,5年後可終身免費享受與獻血量等量用血,直系親屬免費享受獻血量等量用血。血液中心每年為獻血者報銷輸血費60餘萬元,這筆錢不計入國家規定的血液成本費中。

2日上午9時,1日晚送至血液中心待檢室的血液,轉至成分分離室,進行成分分離、白細胞過濾、血漿病毒滅活。與此同時,檢驗科對血液標本開始進行檢測。

記者穿上工作服和鞋套,隨工作人員走進檢驗室,迎面看到6臺檢測儀器。

「這是加樣系統和酶免系統。通過這些設備,可以檢測血液樣本中是否帶有B肝病毒、C肝病毒、梅毒螺旋體和愛滋病病毒。」朱永寶說,「另一個血液樣本送進旁邊的生化分析儀和血型儀,檢測轉氨酶和血型。」

檢驗科科長朱海峰介紹,樣本檢測時需要加入B型肝炎表面抗原檢測試劑、C型肝炎抗體檢測試劑、愛滋病抗體檢測試劑等,還需使用一次性加樣針等耗材。

經過初檢、復檢後,2份血液樣本的信息被輸入內部信息系統。待檢室工作人員從成分分離室取回血液,核對信息,而後包裝、貼籤。凡是檢測不合格的血液,交給專業公司進行廢血處理;凡檢測合格的血液,送入成品庫用專用冰箱保存。

3日9時24分,這袋懸浮去白細胞紅細胞血液檢驗合格,被貼上條形碼,存入血液成品庫。

「一袋400毫升的血液,醫院需要支付多少錢?」記者問。

「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給400毫升去白細胞紅細胞血液的定價為420元,加60元過濾白細胞費,20元手工製備費,共500元。現在,血液中心還對血液標本進行了病毒核酸檢測,但是沒有向醫院收取任何費用,費用完全由國家承擔。」朱永寶說。

為有效地保證血液質量,血液中心還配備了其他許多精密設備。「購買設備的錢從哪裡來?」

朱永寶說,車輛、設備、基礎設施建設費均由血液中心申請,政府專項撥款。檢測試劑、一次性採血袋、一次性加樣針等耗材統一招標採購,費用由血液中心支付。而車輛、設備維護費、固定採血屋租賃費、水電費、宣傳費、獻血者紀念品等,均由血液中心的流動資金支付。

人工成本怎麼算?朱永寶說,血液中心共有在編人員158人,還是1991年報批的編制。如今,單位採血量從1991年的9.5噸增加到現在的26.5噸,採血量相當於以前的3倍。此外,我們還開展了濾白、病毒滅活、科研、質量控制、全省血站系統的業務指導和人員培訓等工作。動員獻血的工作量加大,服務質量要求提高,人員編制卻一直沒有增加。人員經費主要由上級撥付。

山東省血液中心主任李信業說:「血液中心是收支兩條線,目前僅能做到收支大體平衡。」

醫院:

每400毫升血收取60元儲血費;交叉配血實驗費20元或60元,由患者自己選擇

11月5日17時24分,送血車將這袋400毫升的血液送達千佛山醫院輸血科。醫護人員將其登記入庫儲存。

8日上午,輸血科接到住院部發來的處方和交叉配血單。一名73歲的胃癌患者嚴重貧血,連續輸血4次之後,急需第五次輸血。

11時5分,輸血科交叉配血,實驗結果合格。12時,住院部護士取回血液,由2人分別核對交叉配血實驗結果、住院號、姓名、血型、血袋有無破裂、血液有無凝塊。

10分鐘後,這袋血液開始輸入患者體內。14時40分,輸血順利結束。

醫院護士劉麗霞在電腦上打開這名患者的交費明細單。記者在上面列表中看到當天的輸血費用:靜脈輸血操作費4元,輸血器1.87元,交叉配血時靜脈採血費4元,一次性注射器0.44元,懸浮去白細胞紅細胞血液400毫升580元。

對於580元的血液費,醫院輸血科負責人解釋:「輸血科從血液中心取血時,400毫升血液的價格為500元。在醫院期間,血液使用專用冰箱儲存,可保持4攝氏度恆溫,因此每400毫升血收取60元儲血費。病人在輸血前的交叉配血實驗,若使用凝聚胺法,實驗費20元,若使用敏感度更高的微柱法,實驗費是60元,由患者自己選擇。另外,復檢時用鹽水法,本應收取10元錢,醫院沒有加收。」(記者 馬躍峰)

相關焦點

  • 自治區血液中心:無償獻血有償用血的說法系誤傳
    文/本報記者 段麗萍近一段時期以來,因網友發帖稱,無償獻血者不能無償用血,由此引發各地網友的質疑和討論,為此,自治區血液中心專門答疑,並詳細計算了血液採集、檢測、製備、儲存、運輸等成本的核算內容。網友質疑「明明是無償獻血,為什麼醫院的血還那麼貴?既然是無償獻血,那醫院不是應該無償供血嗎?
  • 南京現"血頭"組織民工賣血:400毫升血報酬500元
    可是對於一些新生代農民工來說,他們在找工作時,一不小心真的就會被拉到臨時「獻血」的隊伍中,而且還會獲得500元報酬。  日前,現代快報記者親身體驗了一回此類「獻血」的全過程。在記者看來,對於收入微薄的人群來說,這個過程可以稱為「打血工」,即臨時通過中介來變相「賣血」。  兩天時間,抽400毫升血,500元的報酬,對於普通的市民來說,這是絕對不可能接受的回報率。
  • 無償獻血400毫升 14年後換回121人「救命血」
    新華網長沙3月20日電(記者趙眾志)14年前無償獻血400毫升,讓劉玲麗沒想到自己在生命垂危之時,連續輸入了121名獻血者捐獻的血液成分,挽回了生命。同時,根據「無償獻血、免費用血」相關政策,她還收到了湖南省郴州市中心血站全額報銷的用血費用2.5萬餘元。
  • 合肥有人叫價獻400cc血可獲兩三百元 血站稱非法倒血
    日前, 合肥市民小方在QQ群裡的一則招人信息中看到, 有人在組織獻血, 每獻 400cc 可拿到兩百或三百元「營養費」, 這讓小方很疑惑。有人出錢招募獻血者小方日前加入了一個找兼職工作的QQ群,這兩天常有人發招聘信息,信息內容讓她有些疑惑:招聘方找人獻血,事成後還有兩三百元的「營養費」。「獻血車上是無償獻血的,怎麼還給錢呢?」
  • 無償獻血400毫升以上 可終身免交臨床用血費
    日前,「新溫州人」葛先生在溫州市獻血辦領到了臨床用血報銷費用,共計2545元。這是今年1月1日修訂後的《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辦法》正式實施以來,溫州終身免交臨床用血費用的第一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頒布後,浙江省於2001年12月出臺相應的實施辦法,規定獻血量累計達1000毫升以上的獻血者本人,終身免交臨床用血費用(用血量不限)。
  • 無償獻血者用血,費用出院時將直接減免
    ◆全省308所臨床供血醫療機構可進行減免今年5月份,48歲的宋鵬展的愛人出院了,出院結帳時,當他拿到愛人直接報銷的1700元用血費用時,愣了半天,「不會吧,這麼方便,以前不都是要到血站報銷嗎。」宋鵬展是登封市中嶽區人,也是一名無償獻血志願者。從2013年至2016年連續四年,宋鵬展每年都會獻出400毫升熱血。
  • 無償獻血後,採的血都去哪了?
    可工作人員的答案卻讓肖琳很失望:「出於對獻血者和用血者隱私保密的考慮,我們不能告訴你。」  肖琳的疑問也是很多無償獻血者心中共同的擔憂——獻血後,採的血到底去哪兒了?會不會被拿去牟利?經市血液中心允許後,記者見證了一袋血的「生命」歷程。
  • 我年輕,獻幾百毫升血不算什麼!
    待車輛和採血設備安置完畢後,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隊員們紛紛踴躍而有序地填寫無償獻血登記表、測量血壓和血樣採集。儘管營區被炎熱所籠罩,但在印有「無償獻血 無尚光榮」標語的採血大巴裡卻陣陣清涼。編輯「我們駐守在革命老區,革命時期老區人民的犧牲奉獻精神感染著一茬茬指戰員,組織一次無償獻血,讓犧牲和奉獻的種子在指戰員心中生根發芽,同時這也與我們『救民於水火,助民於危難』的宗旨高度契合。」獻血活動前一天,中隊專題組織了一次「無償獻血、大有裨益」的授課,指導員候巍鼓勵中隊身體符合條件的人員踴躍獻血。編輯「我要獻400毫升!」
  • 你還在糾結捐獻200毫升還是400毫升麼?
    你還在糾結捐獻200毫升還是400毫升麼?因此,一次獻血400毫升,意味著受血者接受400毫升一袋的血液比接受2次200毫升的血液,發生輸血免疫反應、傳染病的機率要少一倍。發生輸血反應的機率降低,輸血的風險也會大大的降低。03 對於成分血的製備來說輸血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但臨床上有一些患者需要的不是全血,而只是血液中的某一成分。
  • 獻血狀元21年獻15萬毫升血 相當於全身換血38次
    21年不間斷無償獻血,如今已經獻血15萬毫升,相當於全身換血38次。  從2002年開始,為了幫助更多的人,李鴻波開始捐獻血小板,是屬於捐獻「成分血」,即抽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主要是血小板),然後把其餘成分回輸人體,因為捐獻血小板的間隔距離比較短,因此只要身體狀態好,他幾乎每個月都會去捐獻一次。「我想用自身行動證明獻血不僅可以幫助他人遠離病痛甚至挽回生命,對自己的身體也是有益無害的。」
  • 「熊貓血」學生獻血,被強行多抽100毫升,網友:我們都經歷過……
    無償獻血原本是自願行為,卻硬生生被醫護人員強行多抽了100ml的血,湖南一女大學生的這段經歷,近日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網友熱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第九條規定,血站對獻血者每次採集血液量一般為200毫升,最多不得超過400毫升,兩次採集間隔期不少於6個月。嚴格禁止血站違反前款規定對獻血者超量、頻繁採集血液。
  • 東光縣的高李真把8000毫升「熊貓血」獻給他人
    前不久,滄州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員將「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銀獎」和「河北省無償獻血奉獻獎(稀有血型)太行之星獎」的證書,送到了東光縣南霞口鎮西孫村高李真的家中。31歲的高李真的血型是Rh陰性,也就是通俗說的「熊貓血」。12年來,高李真堅持控煙限酒,飲食清淡,無償獻血量達8000毫升,保持著滄州市捐獻「熊貓血」最多的紀錄。
  • 賣血獲利數十億元背後是一樁「血疑案」
    近日,微博工作人員轉發給《法制日報》記者一條微博連結,微博中稱,「僅2010年,中國無償獻血者高達1180萬人次,無償獻血量達到3935噸。紅十字會200毫升一袋血賣給醫院200元,醫院賣給病人則為500元。只此一項,中國紅十字會獲利39.35億,醫療衛生部門獲利高達上百億元」。
  • 人肉搜索「熊貓血」互救群9年獻血總量近5萬毫升
    為了自救、互救,度過危機時刻,吉林省一些「熊貓血」們集結在了一起,這其中就包括寧寧。稀有「熊貓血」成立互救群王曉磊家在吉林,在一家工廠工作。他說,獻過血才知道自己是「熊貓血」。那是2005年,他22歲。一天外出逛街,經過血站看到工作人員在宣傳無償獻血。「覺得自己挺年輕,身體也不錯,就想獻血,為社會做些貢獻。」
  • 護工組織賣血被捕 辭去工作「轉行」做血頭 400ml血賣1500元
    互助獻血是法定的無償獻血形式之一,獻血者和用血者之間需要具備直接的親友關係。然而,一些犯罪分子卻利用醫療機構缺乏嚴格核查的制度漏洞,大肆非法組織賣血。周某得知醫院用血需求量大,便辭去護工工作,夥同趙某幹起了該勾當。近日,二人因涉嫌非法組織賣血罪被朝陽區檢察院批准逮捕。
  • 「惜時的哥」每隔20天花2小時獻1次血,獻血總量超5萬毫升
    田東亮要一直獻下去,無償獻血不是「上癮「,是責任。18日上午,田東亮第129次無償獻血,獻血總量突破5萬毫升。但每獻一次成分血就能挽救一個人的生命,而且對我來說基本沒有什麼影響。」10時許,結束採血後田東亮就繼續駕駛計程車開始營運了。2018年,田東亮從原單位下崗後借錢買了一輛計程車,這輛車載著全家人的希望。每天早上不到5時他就開始忙碌一直工作到19時,中午餓了就隨便吃口司機盒飯,困了就在車裡休息20分鐘。
  • 無償獻血者看過來,本月底前廣州將實現「一站式」減免血費
    據了解,近年來,廣州市無償獻血工作穩步推進,年無償獻血人次從20年前的不到1萬人次,發展到目前的近38萬人次,千人口獻血率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但以往臨床用血費用報銷手續較為繁瑣,用血者需在出院後跑多個部門才能報銷用血費用,無償獻血者感到「獻血容易,用血難」,在某種程度上影響無償獻血的積極性。
  • 1600毫升AB型Rh陰性血! 5位「熊貓大俠」獻血搶救七旬老人
    7月21日,市民黃女士向媒體求助,年過七旬的父親生命垂危,需要儘快接受手術,但因老人血型是人群中只有3‰相同概率的「熊貓血」,面臨著備血不足無法手術的困境。22日,記者得知,武漢血液中心已找到5位志願者,為老人獻出了1600毫升AB型Rh陰性血,完成所有規定檢測後,將第一時間送到患者所在的省中醫院。
  • 熊貓血女孩獻血被多抽100毫升,為何不是小事?
    近日,網曝熊貓血學生獻血被強行多抽100毫升。網帖稱,小倩和朋友到校門口的獻血車上獻血,並約定每人捐贈200毫升。小倩在抽血之後發現自己抽血的數量比朋友多100毫升。涉事獻血站稱,詳情有出入,但不便告知。
  • 女孩11年獻血2萬毫升 人多久可以獻一次血
    沈雲萍是喬司街道永西村村民,1989年出生的她年齡不大,但參與無償獻血卻已經長達11年,累計獻血52次,累計獻血量達20000餘毫升。「獻血對我來說,其實是件挺平常的事,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沈雲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