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3年開始,我國評選了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寧波市內共有四個古鎮和六個古村榮登榜單。
四個歷史文化名鎮分別為石浦、前童、慈城和鳴鶴古鎮。
六個歷史文化名村分別為,走馬塘村、李家坑村、柿林村、方家河頭村、許家山村和龍宮村。
石浦,「沿溪布村,村前濱海處多巖石」,故名石浦,因漁而港,名為石浦漁港。
石浦漁港,又名荔港,是一個「月牙」狀的封閉型港灣,可泊萬艘漁船,行萬噸海輪,港內風平浪靜,是東南沿海著名的避風良港。
石浦漁港與遼寧省海洋島、廣東省汕尾港、江蘇省呂四漁港,並稱中國四大漁港。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古城人民世代以漁為生,代代都是大海的「弄潮兒」。
每年的開漁日,石浦漁港,桅檣林立,萬船齊發,氣勢恢宏,蔚為壯觀。
無論歲月如何變遷,漁業與人民的餐桌,息息相關。
因漁而港,因港而城。
石浦漁港古城,位於寧波市象山縣石浦鎮漁港中路,這裡三面環山,一面向海,是中國海洋漁業最早的發祥地之一。
秦漢時,就有先民在此以漁獵為生,繁衍生息。
唐宋時,石浦漁港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漁業商埠和海防要塞,形成了石浦古城的雛形。
清代陳秉元在《石浦竹枝詞》詩中寫道:
蜃雨腥風駭浪前,
高低曲折一城圓。
人家住在潮煙裡,
萬裡濤聲到枕邊。
石浦漁港古城依山臨海,由碗行街、福建街、中街和后街4條古樸的老街組成,總長1670米,14個景點分布於古城老街上。
古城老屋呈梯級而建,街巷縱橫交錯,蜿蜒曲折,城牆隨山勢起伏而築,居高控港,古時是海防重地,被譽為「城在港上,山在城中」。
古城具有深厚的漁文化、漁商文化,以及悲壯的海防文化,漁港、商港、軍港三合一,文化底蘊和旅遊價值極為豐富,2005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著名學者餘秋雨說,石浦是活著的古漁鎮,「海市蜃樓前,風浪曲折。他們生活在潮汐的煙霧中,數千英裡的海浪衝到他們的枕頭邊。」
1933年,蔡楚生、王人美、聶耳等一行30多人,到象山拍攝有聲電影《漁光曲》,主創團隊就住在石浦漁港古城福建老街上的「金山旅館」。
電影《漁光曲》1934年上映後,參加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獲得第九名,這是我國獲得國際榮譽的第一部電影。
古城老街上還建有亞洲飛人館,為紀念石浦人柯受良而建。
柯受良,演員、歌手、導演,兼特技演員,1953年2月出生於象山石浦,先後駕車飛越長城、黃河壺口瀑布和布達拉宮,2003年不幸病故。
石浦漁港隔港相望,有個東門島,島上有個以漁為生的村落,名叫東門漁村。
東門島北為銅瓦門,南為東門門頭,扼航路之要津。
公元1379年,明朝朱元璋將舟山境內的昌國衛移至象山,駐地就設在東門島。
1394年,昌國衛移至石浦後門山(即今昌國城區),衛署設於今昌前街。
昌國衛,與寧波衛、觀海衛、定海衛,合稱為明代四大海防名衛。
東門島上的古炮臺遺址,稱為「振遠城」。
島上還有古老的城隍廟、王將軍廟、東門廟,以及修復的清代古炮臺、海上女神媽祖像等人文舊跡。
1998年6月,始建銅瓦門大橋,1999年9月建成通車,東門島從此與陸地相連。
東門島,可以遠望檀頭山島,島上風車轉動。
檀頭山島風車公路,是寧波八條風車公路之一,島上風光,人文歷史底蘊同樣豐厚。
到石浦,當然要去皇城沙灘,一半是「中國漁村」景區,另一半則可以免費遊玩。
陽光,海浪,沙灘,就在浪漫的海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