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回家的大學生給家人朋友帶了些啥
本報通訊員 張靜 本報首席記者 王湛 文/攝
昨天杭城飄起大雪,西湖邊斷橋上,遠處近處的屋頂和草坪,都是雪白一片。等待了那麼久,美麗的杭州終於陷入到一片讓全世界豔羨的雪白中。
在同樣美麗得不太真實的浙大校園裡,許多考完試的大學生,拖著行李箱急匆匆地奔向火車站、飛機場。再美的雪景,也無法延緩他們回家的腳步。一年半載才見的家人啊,此刻在心目中佔據了更重要的分量。
我們打開了幾個大學生的行李箱,想看看他們都準備帶些什麼回家。
一份禮物,就是一個故事,一份愛。對他們以及他們的家人朋友來說,昨天杭州的雪是暖和的,是甜的,是幸福的。
新年快樂。
這個美國姑娘給弟弟妹妹帶了鉛筆盒,給爸媽買了大白兔奶糖
下午2點,浙大海寧國際校區,孔莉娜在寢室忙著收拾行李。一堆鉛筆盒是給弟弟妹妹們買的,買給爸媽的禮物是奶茶和大白兔奶糖,還有自己愛吃的山楂糖。這些在中國很尋常的東西,是這個漂亮的宏都拉斯妹子要帶回家的禮物。
雖然是美國人,但孔莉娜的家人都生活在宏都拉斯的農村。今天晚上,她就要從上海飛往宏都拉斯,她有整整四個星期可以和家人待在一起。
去年9月,孔莉娜來到浙大讀研究生,攻讀中國學專業。在美國讀本科時,她曾來中國做過兩個學期的交換生。她說,自己喜歡在中國的生活,喜歡學漢語。於是,本科畢業後,她放棄了不錯的工作機會,再次來到中國。她的理想是做一名外交官。
孔莉娜有一個大家庭。爸爸媽媽生了三個弟弟妹妹,還在宏都拉斯領養了8個孩子。這些孩子最大的17歲,最小的7歲。
帶給弟妹們的鉛筆盒,是在淘寶上買的。在宏都拉斯的農村,很多人家的孩子都不讀書,因此弟弟妹妹們特別珍惜受教育的機會,十分愛學習。「給他們帶鉛筆盒,他們一定會很高興。」每個鉛筆盒都不一樣,「我想讓他們每個人都擁有屬於自己的、最特別的鉛筆盒。」
莉娜覺得自己很幸福,所有弟弟妹妹都是最親的家人。「這次我回家,我知道他們又會淘氣,偷吃我們做的小餅乾。」
爺爺的龍井、奶奶的護手霜、媽媽的杭白菊全都是用獎學金買的
下午4點半,封恩程拉著行李箱,坐上了從杭州開往嘉興的動車。回家的路程不遠,但兩個月沒回去的他,還是很想家。
封恩程是浙大熱能專業大二學生。藍色行李箱裡,裝的幾乎都是帶給家人的禮物:爺爺的西湖龍井、奶奶的雅霜護膚品、媽媽的杭白菊。
「爺爺喜歡喝茶,杭州的龍井茶最出名,我就給他買了龍井。奶奶在家裡用雅霜,我看到杭州的商場有賣,就買了一些。媽媽在箱包廠工作,壓力大,杭白菊對緩解壓力比較好。」封恩程買的禮物都很實用,「對身體好」是他挑選的主要標準。
這是他第一次給家人帶禮物,用的是自己的獎學金——學業三等獎學金和國家勵志獎學金,一共有6000元。他說想用自己的錢,為家人做點事。
封恩程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和爺爺奶奶的感情深厚。「小時候喜歡吃甘蔗,甘蔗節太硬咬不動,奶奶就會把節咬掉再給我吃。」
他記得那時候家裡有一輛被爺爺奶奶改裝過的三輪車,車上搭著小棚。「他們要忙農活,但又不放心我一個人在家。所以我家田裡經常有一輛帶棚的三輪車,我在車裡睡覺,他們在田裡幹活。」
小時候的故事太多,封恩程記著的,大抵都是爺爺奶奶對他的好。「現在我長大了,他們卻在慢慢老去。」這個懂事的孩子說,爺爺去年做了一場大手術,「我真害怕哪一天會失去他們。」
放假期間,他哪兒也不打算去,會一直陪著家人,「爺爺奶奶沒來過杭州,年前我想帶他們來玩一趟,看看西湖,看看我讀書的地方。」
這個叫歸來的女孩說,「歸來」就是帶給家人最好的禮物
歸來是一個女孩的名字。她是海寧人,在浙江大學廣播電視專業讀大四。「我們這個姓很少見,爸爸在給我取名時,乾脆組了個詞,就叫歸來。」小姑娘說。
她帶給父母的禮物,也很特別,是一條潔白的哈達。
去年暑假,歸來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一個在拉薩實習的機會。「我一直想去西藏看看,沒想到是通過這樣的方式。」
最難忘的一次採訪經歷,是在西藏浪卡子縣氣象站的採訪。浪卡子縣地處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中段北麓,平均海拔4500米,是西藏山南市海拔最高的縣。那天下著雨,因為空氣稀薄,一下車,就感到胸悶。出來迎接的氣象站長,嘴唇烏紫。在這個艱苦的崗位上,這位站長已經堅守了幾十年,實在令人佩服。
歸來從西藏帶回來一條哈達,她準備將這件帶著濃厚祝福意味的禮物帶回家。
「就父母為我取的名字,代表著他們希望我遠遊不忘歸來,能夠凱旋歸來、平安歸來。」或許,在外的遊子平安歸來,就是帶給天下所有父母親人最好的新年禮物吧。
來自吉林長春的直博生,給東北的同學帶了雙鞋
來自吉林長春的姜質琦,是浙大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大四學生。「沒啥特別的,就帶了衣服、電腦,還有一雙給同學買的鞋。」帶著一口東北口音的姜質琦說,「鞋子是代購的,便宜。」
他回家是坐K字頭的火車,從杭州到長春,整整39個小時。在他的行李箱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那臺電腦。「我要寫『書』了。」小夥子樂呵呵地說。去年10月,姜質琦獲得保研的機會,而且是碩博連讀。未來5年,他將繼續留在浙大攻讀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專業,這是一位未來的科學家。
姜質琦這學期加入了一個課題組,兩個兩個博士後、六個博士、三個碩士,還有兩個像他這樣提前入組的直博生。最近課題組準備出一本這些年研究成果的專著,每個人都要盡一份力。畢竟還是本科生,姜質琦在專業方面不太幫得上忙,主要負責查閱文獻,以及後期校對工作。
儘管如此,他仍然很興奮,「畢竟是人生第一次出書,想多做些事,也對我未來的研究有好處,可以看更多的文獻,了解研究最新進展。」
「我爺爺奶奶是本科畢業的,算是那一代人中的知識份子。他們望孫成龍,一直希望我能再進一步,繼續深造。」姜質琦說,回家以後,要每天用四五個小時做和專著相關的工作,這是他對家人最好的報答。
暖心閨蜜給好朋友造了間袖珍房
浙大大四學生、來自寧波的高娃造了一間迷你袖珍房。雖然製作難度比不上《核舟記》裡的小船,可也考驗著高娃的耐心和細緻。偌大的行李箱上擺放的,是半個大拇指般大小的壁爐和小床。而成品,則是一間能發光、會唱歌的玻璃球小屋。
雖然還只是個半成品,高娃想把它們帶回家,在閨蜜生日前做完,保證這一次可以準時送到閨蜜手中。「她喜歡小清新和文藝的東西,我就親手做一個玻璃球小屋給她。造型好看,她一定會喜歡。」
去年,高娃為閨蜜繡了個錢包,斷斷續續地繡了半年。「那陣子她超級喜歡流蘇繩,我又去買了繩子和串珠,設計製作了流蘇。」原本打算二月份送出去的禮物,被高娃拖到了三月份才送出手。
今年打算做個耗時少的禮物,高娃沒想到還是給自己挖了坑。玻璃球小屋的原材料是「一袋木頭、一袋布料和一袋紙」。把毫無聯繫的原材料變成立體的袖珍模型,並不輕鬆。「壁爐很難做,裡面有小火把,需要用皺紋紙剪成長5毫米、寬2毫米的紙片,變成木棍,粘在裡面。」
高娃的生日比閨蜜早4天,同時為對方準備生日禮物成為兩人多年來的默契。她收到過閨蜜寄來的零食大禮包。
「我們兩個出去買東西,她挑她的,我挑我的,其實她並不了解我喜歡吃什麼。」雖然高娃也吐槽閨蜜不懂自己的口味,但就是這份心意讓她覺得,「並不是零食大禮包有多好吃,而是她有東西會記著你。」
一個學期見面兩次,心情不好就去對方的城市待一陣。高娃說,「我們沒什麼溫情故事,相處方式也很平常。雖然我們三觀不合,但是可以愉快聊天,聊人生、聊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