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新鎮:因村施策,做大村集體經濟「蛋糕」

2020-12-22 開魯縣融媒體中心

麥新鎮是人民音樂家、革命烈士、《大刀進行曲》作者麥新曾經工作和戰鬥的地方,也因此而得名。麥新鎮位於通遼市最西端,轄16個行政村、30個自然村,總人口3.2萬。2019年以來,麥新鎮大膽創新,在全縣率先創辦了鎮辦公司內蒙古麥新經濟發展有限公司,並帶動嘎查村黨支部創辦了7個子公司,公司年平均收益達5萬元以上,實現了嘎查村集體經濟收入大突破,邁開了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堅實步伐。

在總結前期經驗基礎上,麥新鎮逐村調研,廣泛聽取村「兩委」、黨員以及老幹部意見,因村制宜、一村一策,細化實化2020年發展集體經濟方案,拓寬增收渠道,推動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盤活資產資金,增加集體收入。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發展「資產經營」型集體經濟。一是讓固定資產「活起來」。農場村利用村級固定資產,把閒置的土地利用起來,在304省道北側新建40間攤位,租賃給農產品銷售商戶。通過使用權有償轉讓和租賃等形式,增加村集體經濟。北勝村發包520畝果園,每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4萬元。二是資金入股「錢生錢」。好力歹村拿出土地發包收入30萬元,入股到麥新鎮經濟發展有限公司,通過入股分紅的方式每年分紅3萬元,以此實現村集體資金保值、增值。蘭家堡村利用扶貧資金9萬元入股到麥新鎮經濟發展有限公司,一年分紅9000元,助力增加村集體經收入。敖包嘎查利用少數民族嘎查村宗教資金110萬元,入股到開魯縣東風養牛基地,每年分紅項目資金的9%。

發展紅色旅遊,帶活集體經濟。麥新鎮不斷挖掘紅色資源,發展「休閒觀光」型集體經濟。充分利用麥新舊居紀念館、麥新烈士陵園等紅色文化資源,在鄉土文化濃鬱的麥新村積極發展民宿,紅色旅遊與休閒觀光一體化發展,村集體年可增加收入2-3萬元。同時發揮本土文化優勢,十三排村承接麥新鎮紅旅公司話劇演出業務,用本土化演繹方式體現話劇《永遠的歌聲》,不僅講好麥新故事、傳播麥新精神,還可為村集體增收5萬元。雙合興村突出地理位置優勢,將村部一間閒置房租賃給麥新鎮紅旅公司,村集體每年收益3萬元。

做優特色農產品,壯大集體經濟。依託「水泉稻米」「林發果品」等特色農產品,發展「資源開發」型集體經濟。水泉村發揮鹽鹼地優勢發展稻田立體養殖,建設有機稻米種植基地1000畝,並註冊「福宇香谷」品牌,訂單銷售到北京、山西等地知名公司,年增加村集體收入3-5萬元。義和沙拉村利用得天獨厚的河水灌溉優勢,發展水稻種植500畝,村集體年增收2萬元。林發村利用沙質土壤有利於果樹生長這一條件,發展林果經濟,並依託紅色旅遊路線,建設了5.4公裡旅遊專道和12000米果園甬道,帶動周邊村屯發展林果採摘業,年增加集體收入2-3萬元。

創建黨員責任田,拉動集體經濟。發揮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發展「自主經營」型集體經濟。以全發村為例,建立10畝黨員責任田種植紅幹椒。以劃分黨員責任區、實行分區負責制的方式,讓黨員志願者從種到收「一條龍」負責到底,所得收益歸村集體所有,每年預計可為村集體增收1萬元。保勝村將25畝果品經濟林打造為黨員活動基地,採取「果樹+紅幹椒」種植模式,村兩委委員和黨員分段參與管理,紅幹椒預計每年可增加集體收入2萬元,果樹進入盛果期後收入更為可觀。

提供土地託管服務,發展集體經濟。興辦村級集體公司,發展「服務創收」型集體經濟。麥新鎮富通鎮村成立開魯縣紅旺農牧業發展有限公司,依託公司承接土地流轉託管業務。今年流轉託管土地4500畝,農戶每畝保底分紅700元,村辦公司每畝分紅30元,年底預計集體經濟增收13.5萬元。蘇家堡村實行土地託管5000畝,採取「村辦公司+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使三方受益,農戶每畝分紅650元且優先到公司務工,村辦公司每畝收益40元,預計公司年收入可實現20萬元。林富村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實施土地託管,村集體可收益3萬元。

目前,麥新鎮16個行政村,村村都有了集體增收項目。到年底,各村集體收入全部超過5萬元,其中有望達到20萬元以上的有3個、50萬元以上的1個。(胡建華 財汗)

相關焦點

  • 創收「分紅」、 「家底」變厚、麥新鎮是怎樣做大村集體經濟「蛋糕...
    開魯縣麥新鎮是人民音樂家、革命烈士、《大刀進行曲》作者麥新曾經工作和戰鬥的地方。勤勞肯幹的麥新人家家戶戶都在為增收致富努力,但村集體經濟發展卻止步不前。麥新鎮黨委書記李玉伏介紹,2019年,麥新鎮在全縣率先創辦鎮辦公司,實現了嘎查村集體經濟收入大突破,邁開了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堅實步伐。水泉村有機水稻收穫現場開發資源,做優特色農產品,讓集體經濟壯起來。
  • 雲南陸良:板橋鎮因村施策實錘戰貧
    舊州村陸興糕點廠富裕的村子總相似,貧困的村子卻各不同。雲南省陸良縣板橋鎮是傳統農業大鎮,蠶桑、蔬菜、畜牧是支柱產業也是優勢產業,在脫貧攻堅戰役中,板橋鎮因村施策,實錘戰貧力正酣。擺羊村竹籬笆圍起小菜園月餅作坊產業族群的形成,是舊州民族團結奔小康的一個小小縮影,自扶貧工作開展以來,舊州村根據因村施策的方針,整合民族宗教建設等資源,流轉土地,創辦村企蔬菜育苗基地、化肥農藥供銷店,既解決了村集體經濟收入,又吸納貧困戶和不便外出務工人員在家門口就業。
  • 寧夏紅寺堡:一村一策壯大村集體經濟
    新華網銀川10月15日電(記者 馬思嘉)近年來,針對村集體經濟發展思路不寬、模式單一、收益不高等問題,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按照「一村一策」思路,找準「病根」抓「藥方」,因地制宜探索出政府主導、抱團發展、自主發展等多種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走出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加速度」。
  • 我省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開新局
    青海省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啟動以來,全省廣大黨員幹部帶領群眾克服一切能夠克服的困難,實現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的跨越,走出了一條符合青藏高原實際、地域特色鮮明、可持續發展的村集體經濟振興之路,改變了村容村貌、富裕了農村農民,截至5月底,我省共有4111個行政村實現村集體經濟「破零」,佔全省行政村總數的99.2%。
  • 做大集體經濟蛋糕
    全媒體記者  李維君  通訊員  譚  俊  吳北平「這是我們村合作社發展的第一批白柚,再過半個月就可以上市了。」近日,鹹豐縣唐崖鎮彭家溝村,碩大的白柚壓彎了樹腰。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理事長王川介紹,「白柚+黑豬,村集體經濟今年可突破20萬元。」
  • 阜陽界首市代橋鎮因戶施策力促脫貧攻堅
    原標題:界首市代橋鎮因戶施策力促脫貧攻堅   據阜陽新聞網消息,自建檔立卡「回頭看」工作開展以來,界首市代橋鎮對每一個貧困戶、貧困人口信息進行逐一核查,以「兩不愁、三保障」為目標,根據貧困戶家庭情況、致貧原因和自身發展意願,確定發展需求,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制定切實可行的扶貧措施。
  • 濱州市無棣縣:村集體經濟實現破題
    其中「集體經濟空殼村」115個。   為指導村集體經濟發展,2013年初,該縣部署開展了「農村集體經濟增收突破年」工作。按照「全面啟動、典型引領、重點突破、穩步推進」的原則,確定2013年,60%以上的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3萬元以上,集體經濟「空殼村」轉化率達到60%以上,到2015年底80%以上的村年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3萬元以上,已達到3萬元的村達到5萬元以上,基本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
  • 肥西:扶貧產業園紅火了村集體經濟
    今年以來,安徽省肥西縣柿樹崗鄉現有22個村鄉村級集體經濟已全部實現10萬元以上目標,預計到2020年底,實現50萬元以上強村5個,其中100萬以上村3個。周樓村便是這三個百萬村經濟的其中之一,自扶貧產業園建立起來,村集體經濟收入漲了,村民分紅多了,日子越過越紅火。預計到今年年底,周樓村村集體經濟可達130多萬。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陝西眉縣齊鎮村:壯大村集體經濟讓脫貧戶四...
    原標題:眉縣齊鎮齊鎮村壯大集體經濟——讓脫貧戶四季有錢賺迎著紛紛揚揚的大雪,12月1日下午,記者來到了陝西省寶雞市眉縣齊鎮齊鎮村。走進村冷庫院子裡,20餘名村民正從車上把白菜卸下來,然後一個個擇乾淨,裝筐,送進冷庫裡。
  • 海東市1587個村全面實現村集體經濟「破零」
    近年來,自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實施以來,海東市主動作為,把「破零」當成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地位、推動鄉村振興、助力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破解地理條件較差、經濟基礎薄弱等「瓶頸」約束,探索符合海東實際的「破零」模式。
  • 巴馬:巧布「五子棋」走活村集體經濟
    鼓勵引導農村基層黨組織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採取資源開發、資產盤活、創辦企業、入股分紅、招商引資等多種方式,拓寬集體經濟發展路子,不斷增強村級組織「造血」功能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加強對訂單農業的服務和管理,盤活閒置或低效使用的辦公用房、商鋪用房、土地流轉等各類集體財產,通過存量資產發包和租賃經營,保障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
  • 「我的扶貧故事」因戶施策 助農脫貧丨貴定縣雲霧鎮營上村駐村工作...
    我叫謝德炙,是貴定縣雲霧鎮營上村駐村工作隊隊員。一天,村民們看到我,便七嘴八舌地講,我聽了半天才聽清楚,原來是寨子的飲用水水管受水災影響沒有水了。我聽了以後,請來了組長蒙萬成和兩位寨老一起前往水源點觀察。原來水管損毀11處,水源點的水池已被塌方的泥巴堆滿。
  • 臨澤板橋鎮:黨建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
    通訊員 王生龍今年以來,臨澤縣板橋鎮高度重視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一個硬指標,通過「黨建+農旅融合推動、能人帶動、產業驅動」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培育了一批集體經濟強村,有力推動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 【點讚】這個村集體經濟「破零化蝶」
    鎮村合力,齊心協力共謀發展。近年來,武強鎮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實施農村集體經濟「破零」行動,不斷增強村集體自身「造血」功能。鎮黨委書記及有關領導高度關注馬頭村集體經濟發展,每每來到馬頭便會與村支部書記李輝認真探討,為集體經濟發展出謀劃策。武強鎮駐馬頭村工作隊也成為了該項目的幕後「軍師」,積極為廠房建設全程謀劃、聯繫施工、跑辦手續。馬頭村「兩委」幹部更是始終將發展馬頭經濟,讓百姓安居樂業銘記於心。馬頭村民無條件全力支持村「兩委」決定,成為廠房項目建設的中流砥柱,為廠房建設集資獻策。
  • 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的「仁裡速度」
    仁裡集鎮在促進集體經濟增收上,堅持黨建引領,探索「黨建+產業」模式,推行黨支部創辦合作社,靠組織引領振興產業。僅半年時間,全鎮99個村,集體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50%以上,5萬元以下全部清零,創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的「仁裡速度」。「這批花香氣濃、花色豔,又能賣個好價錢。」
  • 荔波拉片村:「3335」模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近年來,荔波縣拉片村結合村情實際註冊成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核定資源資產972.35萬元,通過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上爭資金、做文章、找出路,創新「3335」工作模式(即用活「三人」,健全「三制」,盤活「三資」,做活「五變」),以旅遊產業為主導,探索「黨建 旅遊 文化扶貧」的發展模式,
  • 【頭條】突出「一村一策」 畫出鄉村振興「同心圓」 ——「走基層...
    ——《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的講話》(2012年12月29日、30日),《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16頁  防疫不誤農時,實幹不負春光。  魏家峁鎮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大企業、大項目較多,黃河大峽谷的旅遊資源優勢較為突出。同時這裡的地形多是梁峁山區,不適宜大規模種植,針對這些情況,未來魏家峁鎮如何探索鄉村振興的發展之路呢?
  • 整治因村施策 強化源頭管理 句容茅山景區人居環境整出「風景畫」
    茅山管委會精心組織部署,多次召開鎮、村、小組專題會議,成立了由定村領導、定村幹部和各村書記組成的領導小組和專項行動組,負責全區十個行政村環境整治綜合指揮、整改督查、宣傳引導等;對全區126個自然村劃分網格化管理責任片區,建立「鎮+村」兩級聯動,明確職責,精準施策,對農村生活垃圾、村內塘溝、農業生產廢棄物、殘壞房舍等進行排查清理,持續開展「廁所革命」,整治村莊亂搭亂建
  •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思考
    如何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環境下,發展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本文試圖以在山東省西部某縣某村的蹲點調研為例,剖析出當前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現狀和問題,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下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思路。一方面節省了村集體社會民生事業的投入成本,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
  • 華鎣市: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
    華鎣市天池鎮伍家坳、仁和村、碼頭村等行政村,積極做大做強集體經濟,在用集體經濟收入來發展村級公益事業的基礎上,根據各村的「家底」情況為全體村民購買醫保,讓經濟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體村民。不止在天池鎮。近年來,華鎣市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創新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持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各村集體經濟收入逐年提高,不少行政村年人均集體經濟收入已過百元,甚至上千元,全體村民在受益於集體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讓各村發展公益事業有了十足的底氣。經濟學上把創造財富比作「做蛋糕」,分配財富比作「分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