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30 00:06 來源:溫州晚報 編輯:遊歷 瀏覽:1370
東協原木家居系列、日本茶道文化文創產品、樂清黃楊木雕、甌繡……今年溫州文博會的線下主會場有來自海外18個國家參展,溫州各地的工藝美術大師也紛紛亮相。近日,記者來到5號館城市文創精品館和3號工藝美術非遺館體驗,看看國際友人、本土工藝美術大師帶來哪些驚喜。
其中,東協展區展出來自泰國、印度尼西亞、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汶萊東協10國的文化創意作品;非洲展區有來自非洲肯亞、烏幹達、塞內加爾、馬裡、尚比亞、加納的文化產品參展;波斯時光展區,以來自伊朗為主的波斯文化產品;日本展區展出日本茶道文化等相關的文創產品。
□晚報記者 戴卓蕾 文/攝
非洲小哥擊鼓 盡情釋放快樂
在非洲展區門口,記者被一段節奏感很強的音樂吸引。這個展位有不少市民圍觀,原來是一個非洲小哥在表演非洲鼓。隨著音樂的結束,掌聲響起。這位非洲小哥來自加納,今年是他第二次來到溫州文博會。他已經有中文名了,叫阿德,「你跟我用中文採訪就可以了。」阿德熱情回應,邀請記者坐下和他一起感受非洲鼓的快樂。「非洲鼓很好學的,我可以教你。」阿德再次表演了一段非洲鼓。阿德在介紹非洲鼓的時候,滿臉洋溢著對這個樂器的熱愛,比劃著手勢。他介紹,非洲鼓的英文是Djembe,意思就是大家一起來一起開心,「演奏非洲鼓就是讓人很開心。太複雜的問題我可能用中文也答不出來。」阿德幽默的回答讓記者忍不住哈哈大笑。
另外,來自烏幹達的Nitsihit介紹,這次展品主要是天然護膚品、牛角梳和腰帶。非洲進口的天然可可油,來自熱帶雨林熟透的可可籽,功效是補水保溼、抵抗紫外線、防曬等等,而乳木果油提取源自「乳油木」,這個「乳油木」是一種具有神奇美容保養功效的植物。Nitsihit抹了一些乳木果油在記者手背上,「冬天大家的皮膚比較幹,乳木果油可以當護手霜來使用,而且乳木果油特別適合幹皮的人。」
集東協11國特色
展現「鐵·木·真」生活美學
魚兒圍繞荷花遊,金屬材質創作的八頭牛裝置,自然原木材質的家居系列……走進多國家集聚的東協文化藝術創意生活展區,記者好像走進了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的展覽。
本次東協文化藝術創意生活展區集結了泰國、印度尼西亞、越南、寮國、緬甸、菲律賓、柬埔寨、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共11國的文化藝術特色作品。展出主題「鐵·木·真」是分別以鐵·當代交融傳統,木·傳統交融當代,真·生活交融自然三個方向進行生活美學的相關產品與作品展出。
東協展區責人汪家林介紹,「一群魚兒圍繞荷花遊著,這幅作品其實是『鐵』主題,以當代藝術手法,前衛金屬材質。以中國傳統平面國畫主題為素材,創作出當代藝術立體作品。而展位最大『森林』裡呈現一片原木材質的家居系列,這個屬於『真』主題,就是將自然帶入生活,與自然共生。揮別塑料、鐵器,聆聽森林的聲音以自然原木材質的家居系列,不僅擁有自然健康的生活感,更擁有生活文化美學。」
伊朗「地毯世家」
沒空接受太長時間採訪
伊朗的地毯世界聞名,此次文博會城市文創精品館中,伊朗館攜伊朗波斯地毯前來參會。展區負責人阿巴斯出生在德黑蘭一個地毯世家,2008年,他懷揣著對中國的神往踏上了北漂之路,並於2012年在中國成立了自己的首家地毯零售公司。他表示,伊朗人都是用藝術品的標準來編織地毯,所有地毯都是使用絲、棉、羊毛等材料純手工製作。記者發現前來諮詢地毯的市民不少,阿巴斯非常忙碌,電話也接了不少,他回應今天業務比較多,所以也來不及接受太長時間的採訪。
此次文博會上的地毯,售價從1000元到10萬元不等,有數十個尺寸,可以滿足溫州市民多樣化的購買需求。
樂清黃楊木雕
突出生態主題
今年文博會3號館是以「生活工美—工藝美術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和各省工藝美術大師領銜參展,主要展示不同區域、不同流派、不同民族、不同風格的工藝美術及非遺精品,以及兼具藝術性和創新性的生活化產品。而溫州工藝美術館這次有鹿城、樂清、瑞安、永嘉、平陽、蒼南、泰順、文成等縣(市、區)的工藝美術作品展區。
記者首先來到了樂清展區,一直聽說樂清黃楊木雕特別有名,借著文博會的機會一睹大師們的作品風採。
樂清黃楊木雕是浙江省樂清市民間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主要流行於樂清市的翁垟南街村、柳市、樂城一帶。樂清黃楊木雕是天然美與人工美結合的產物,它既是從色、形、質、韻等方面保留了樹木的材質和色澤、千姿百態的生動形象、紋理、疤節、洞穴、質感以及自然、純樸、朦朧的韻味等自然美,同時通過藝術的加工輸入了人的感情色彩。
樂清展區的負責人張群泳介紹,這是樂清第三次組團來參加溫州文博會了,主要展出黃楊木雕、石雕、細紋刻紙等,總共有70多件作品,其中有60來件作品是參加這次文博會期間的「快鹿杯」工藝美術創新設計大賽。記者採訪張群泳的時候,正好撞見了組委會評委一行來觀看作品。「今年樂清傳統題材的作品少了一些,當代題材增多,尤其是生態類的作品增多了。很多主題都是以動物為主角。而今年細紋刻紙更多是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所以比較有個性。」 張群泳介紹。
石雕創作靈感
來自西藏牧民
樂清展區有兩個石雕吸引了記者的眼球。石雕作品的作者鄭放鳴是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樂清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歷年創作了大量優秀雕刻作品,屢獲國家級權威藝術展大獎,其中黃楊木雕作品《牛郎織女》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永久性珍藏。這次鄭放鳴展出的兩個作品《神往吉祥》和《高原牧歸》,都是西藏題材。
鄭放鳴說:「我一直很喜歡西藏題材,西藏人民非常淳樸,高原氣息也很獨特。」另外,她特別提醒了《神往吉祥》這幅作品乍一看是八個人物,實際上是十個人物,有兩個女性角色分別抱著和背著小孩。「十個人物代表十全十美,《神往吉祥》寓意就是去布達拉宮的時候求平安幸福,希望家庭與社會都和諧。」而《高原牧歸》則展現藏民在高原上的日常牧歸場景,表達了西藏人民的吃苦耐勞、勤勞勇敢。
甌繡「與時俱進」
「吹響」戰疫號角
在今年參賽的精品佳作中,有不少作品都不約而同地對抗擊疫情寄予了深切的希望。鹿城展區李小紅的《生命號角》,反映的就是藝術家用生命「吹響」全球抗擊新冦戰勝疫情、強身健體的號角。
李小紅是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浙江省非遺項目(甌繡)代表性傳承人,從事甌繡藝術事業40餘年,代表作品有《天池浴鶴圖》《五色牡丹圖》《荷塘白鷺圖》等,她的作品多次參加國、省、市級工藝美術精品展覽,並榮獲百花獎、金鷹獎等獎項。「今年比較特殊,大家都在抗擊疫情,所以就想到了用甌繡來展現、紀念為抗擊疫情做出貢獻的人們。」李小紅告訴記者,甌繡因溫州古稱「東甌」而得名,素有浙江「三雕一繡」之稱,歷史悠久,始於唐宋,盛於明清。2008年,溫州市申報的甌繡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