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琴弦是經常要更換的部件,它的品質對發揮小提琴的潛力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採用不同種類的琴弦或相互間搭配恰當,可修飾小提琴的聲學效果,平衡各條琴弦的音色和音量。小提琴的琴弦有很多種,可以根據曲目的不同,選擇合適的琴弦以達到跟好的效果。
1.製作琴弦的材料有羊腸、金、銀、鋁、合金鋼、生絲和尼龍等,不同的材質對弦的特性和品質有較大的影響,似乎金屬愈貴重音色愈好。可以採用標準產品的鋼絲或合成的尼龍纖維。鋼弦一般用於練習琴,小提琴的E弦常用鋼弦,大型的全尺寸提琴也常用鋼弦。好的尼龍弦較耐用,定住音的性能也比腸弦好。如果配用專門的防滑弦軸或使用弦軸膏,弦軸的調音和防止跑軸的效果會更好。
2.高質量的腸弦還是為人們所樂於採用的,因其發出的聲音較為純正有力。好的羊腸弦是白色半透明且沒有汙斑的,黃色或帶汙斑的質量較差。不過顯得過於白的腸弦可能是漂白過的,不僅耐用性較差,而且調到同樣音調時張力較低。腸弦需避光密封保存且不宜久存,因其易變幹發脆。可以在弦上塗杏仁油使它滋潤變軟,但用前要擦乾淨,否則弓毛沾上油會在弦上打滑而拉不出聲音。生絲製的弦碰到手汗後會變差,而且較易磨損。
3.由於腸弦很難做到整體粗細均勻,大提琴弦因為更長,故誤差比小提琴弦更大。要儘可能多地試用不同製作法和規格的腸弦,以得到最佳的聲音。
4.琴弦的結構可以是單根的或絞合的,並可在其上再纏繞不同金屬的外皮,或者鍍上金或銀。同樣長度的弦,弦的粗細會影響諧振頻率,所以高音弦比較細,愈趨向低音弦就愈粗。
5.對於某一給定的音調,弦愈粗張力就愈大,聲音就愈響。腸弦由於強度較低,要達到同樣的張力就必須加粗直徑。同一種類的提琴,尺寸小的琴因弦的長度較短,故用較小的張力即可達到大尺寸琴同樣的音調。想要加大張力以提高音量,就需要加粗弦的直徑,如小型中提琴常用粗的C弦。有專為小尺寸琴製作的粗弦,但細的弦響應靈敏易於演奏。過大的張力對面板的弧度是有害的,不過任何一種弦都會產生壓力,經歷長時間後會使弧度下沉。選擇弦的最重要準則是聲音品質,以及符合音樂家或聽眾的品位和需求。
6.測量弦的粗細就是量它的直徑,用專用量規表示弦粗細的單位是PM,它比毫米單位小20倍,即千分之幾英寸的一半。量規並不能測出弦的重量和張力,重量和張力是由材料的強度、重量和結構決定的。如小提琴的D弦(17 PM)有時比G弦(16 PM)粗,因D弦纏的是鋁外皮,而G弦外皮是銀的。弦的規格會標有直徑的細、中、粗,質地的硬和軟,發音的強、中、柔等。如大提琴的A弦往往發音比D弦強,故通常選用發音強的鋼弦D和發音中的A弦。凡是符合規格的琴弦,同一標號的琴弦相互間的誤差是小的,故沒有必要一根根地挑選。
7.優質的琴弦振動時看起來就像有兩條平行的弦,出現不規則振動線的弦質量就較差。一根粗細不均勻,圓度不規則的弦,不會發出高品質的聲音。單根的鋼絲弦如小提琴的E弦,如果圓度不勻或表面不光滑,常會在拉空弦時偶爾不發聲,顯然會影響演奏效果。用細粒度的金相砂紙打磨接觸弓毛的那段,可以消除這個隱患。弦的外皮鬆動會產生雜音,一根低質或損壞的弦會擾亂其他弦的音色,或者使各弦的發聲不均衡,破壞了整個提琴的聲學性能。如果琴的聲音有了缺陷,在結構和安裝上找不到毛病,就要想到可能是弦的問題。
8.如果天天或略有間斷地演奏提琴,不要每次演奏完都把琴弦鬆開。這樣對琴弦和提琴都沒有好處,使它們保持在演奏狀態更好些。若長時間不演奏或要長途運輸,可把弦放鬆些但仍然保持一些張力,使琴馬對音柱略有壓力以免音柱脫落。因為安裝音柱時基本上是讓它自然地進入應在的位置,僅稍稍地把它拉緊一些,所以若沒有弦的壓力,稍一震動音柱可能就會脫落。如果演奏者沒有安裝音柱的經驗,想找到音柱的合適位置是要費一番工夫的。
9.指板末端處琴弦底面離指板的間隙,因琴弦的種類和粗細不同要作適當的調整。張力大的弦間隙要小一些,否則演奏者會感到略手,弦粗間隙要大一些。所以鋼弦要比尼龍弦的間隙小,尼龍弦比腸弦小,高音弦比低音弦小。如果指板的曲率半徑合適,指板表面各條弦之下的縱向下凹間隙做得恰當。各條弦離指板末端的間隙可適當小一些,尤其是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張力低的弦由于振動幅度大,間隙過小會與指板表面發生摩擦產生噪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