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多年前我們這片土地有一段時期正處在堯舜兩位聖人的統治之下,遠古的中華,逐漸進入了他們的第一個太平盛世。那時候人們耕田鑿井,自食其力,生活富足。其間風調雨順,社會和諧,農民的生活史無前例的滿足和快樂。
根據史料記載,「帝堯之世,天下大和,百姓無事。有八九十老人,擊壤而歌。「意思和第一段介紹的差不多,天下太平,沒有繁重的苛捐雜稅,徭役,人們能夠靠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
而第二句就是太平盛世的鐵證了。」有八九十老人,擊壤而歌。「處在原始社會,而人們的壽命竟已經能達到八九十,可見當時的生活的確是無憂無慮的。懷著對盛世的感激,對生活的滿足,回想自己平安溫飽的一生,這種時候當然要長歌一曲了。
怎麼唱的呢?」擊壤而歌「,這個」壤「啊,據說是古代的兒童玩具,大約是鞋的模樣,將一根插在田間,從遠處拿另一根丟過去,碰到就贏了。看來這位老人還是個老頑童呢。
唱的什麼呢?無名無姓,姑且稱為《擊壤歌》。
擊壤歌先秦:佚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第一句上來就說到了自己的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句話已經深深地融入進了我們現在的生活,也只有老人寫出的這種平實樸素又切中絕大多數人生活現狀的句子也能如此流傳。太陽出來就開始幹活,太陽下去就回家睡覺休息。」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這是陶淵明的隱居生活,過了兩千年之久,人們的耕作生活還沒有太大的改變,這句話一下子描繪了中國農民幾千年的生活。
第二句」鑿井而飲,耕田而食「。講完了日常作息,第二重要的就是飲食啦。好好耕田就有糧食吃,地上挖口井就有水喝,怎麼看都帶著一種滿足之感,畢竟之前的生活類似蠻荒,如今能夠安定下來,吃喝不缺,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
最後一句」帝力於我何有哉「歷來存在爭議,我更傾向於作者想說生活如此快樂,皇帝的力量對我有什麼幫助呢?雖然短視,卻是真話。想古今的王朝變換,農民的生活方式是不會因此改變的,只是有的朝代貧苦艱難,有的朝代富足和諧罷了。盛世與否,農民面對的都只是腳下的土地而已。皇帝對此又能做什麼呢?
總體上來說這首歌的情緒積極樂觀,謳歌勞動人民的生活,反映了農耕文明的特點,是中華文化中歌曲之祖,在歷史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除此之外,其行文平易樸素,切實的反映了農民生活,正是創作來源於生活的力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