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農業】農業是如何被顛覆得如此高端,如此精緻…

2020-12-20 騰訊網

日本的農業極其發達,其集約化、現代化的經營管理和農民勤勞吃苦的精神對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不無借鑑價值。

日本農副產品品質優良。無論是大路貨,還是新優品種,都是色澤亮麗,規格統一,令人賞心悅目。

在市場上,所有待銷的農產品都是經過精心整理包裝的,沒有散裝,更沒有帶泥、帶枯葉出售的。農產品的包裝箱上都印有產品名稱、產地、生產者姓名。

白菜有賣整箱的、一顆的,也有切成半顆或四分之一顆的,全都用塑料紙密封包裝。切開的白菜如當天賣不掉,晚上就扔掉。辣椒有10個、也有5個一盒的,全都整整齊齊地排列在貨架上。蘿蔔、甜瓜、草莓、櫻桃、番茄的漂亮外觀和鮮美口味,無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品種優是質量優的先決條件,精明的日本農民深諳此道。

日本政府除對大米的生產和流通實行一定的幹預外,對其餘農產品一律放開,由農民根據農協提供的市場信息和良種自行選擇栽培。

日本農民從事生產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追求質量。以稻米為例,一般每畝產量只有300~400千克,但所產大米無論在外觀,還是在口感上都屬上乘。所以日本農產品不但銷路暢,而且價格優。

生產模式先進、管理細緻,是日本農產品質量佳的重要原因。

在日本,無論種植何種作物,都能體現出日本農民「繡花」般的細心與精緻。在一些地區,實行了無土栽培,溫室大棚內種植的草莓、番茄等,其培育管理比苗圃、花圃還要精細,就像花卉盆景展示園一樣。因此,稱日本農業為「觀光農業」、「旅遊農業」並無誇大之嫌。

外在美的背後,是日本農民對農產品品質的刻意追求。

例如,在梨園,每根梨樹的枝條都被綁在鋼絲網上,引導其平行向四周伸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陽光和空間。

由于堅持科學栽培,梨個大、肉嫩、味美、每隻梨都在0.25千克以上。

社會分工的專業化程度是一個地區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誌。日本農業生產的專業分工十分明確。一個地區有一個地區的產業特色,一個農戶有一個農戶的主導產品,優勢互補,相互依存,共同構建起了日本農業經濟的整體框架。

日本農戶的專業化生產格局更為明顯。一般來說,日本的農民都是專業戶,種草莓的都種草莓,種番茄的都種番茄,種鮮花的都種鮮花。一般農戶全年只生產1~2個品種,最多不超過3個品種,而且生產的產品幾乎全部為商品,農產品的商品率極高。

日本農戶沒有「小而全」,只有「大而專」;不為自給自足,而是專業化分工、工廠式生產。除了自己生產的幾個品種外,其餘生活所需的食品和農產品全都從市場上購買。這樣既擴大了種養規模,獲得了規模效益,又促進了農戶與農戶、農協與農協之間的合作與交流,繁榮了市場。

日本農戶的生產規模都較大,一般農戶全家只有2~3個勞動力,擁有土地50~70畝,個別農戶達到200多畝,一個農戶就是一個小型農業企業。

在日本,農民種地比較輕鬆,原因是日本農業機械化水平較高,每個農戶都擁有所需的農機具,如收割機、噴藥施肥機,以及土地起壠機、產品清洗包裝機等。而且檔次都比較高,使用起來很方便。同時,日本農家一般還設有一個專門用於清洗、整理、加工農產品的車間。

家庭經營與農協的社會化服務相結合,是日本農業生產的顯著特徵。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完善,日本農協已發展成為集經濟職能和社會職能於一體的民間團體,不僅負責組織農業生產,購買生產、生活資料,出售農產品等經濟活動,而且還負責將政府的各種補助金分發給農戶或有關團體,同時代表農民向政府行政部門反映意見,以保護農民的利益。

日本農業因為農協周到的服務而得以迅速發展,日本農協也因其無可替代的作用而迅速壯大。

日本對資源保護高度重視,且卓有成效,在耕地保護方面更是這樣。在日本,耕地保護不僅體現在「量」的維持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質」的保護上。

在日本農村,人們可以看到,所有剛翻耕過的耕作層均呈深褐色,土壤團粒結構良好,土質細而均勻,像海綿一樣。

日本農民除了使用有機肥,也使用化肥,不過,使用的是專用複合肥。作物品種不同,複合肥的配方也不同。

日本土質優良的另一個原因,要歸功於土地的配套設施,無論種花、種菜,絕大多數農田在田壟下都埋有水管,土地乾旱時打開水龍頭就可灌溉;而葉面灌溉和施藥則通過大棚頂端的管道噴霧。

先進的生產設施對土壤的保護和土質的優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日本農民以其自身的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大有可為,大有潛力可挖,關鍵在於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不斷提高農民的素質,努力提高農業的科技化、現代化、規模化和集約化水平。

而菜農之家聯合社在做的也正是這樣的一件事,聯合社以村兩委領辦合作社為中心,引導分散的菜農趨於組織化,開展標準化生產,努力讓壽光蔬菜產業跨越升級。

日本精緻農業代表項目

1、北海道(Hokkaido)

為日本除了本州以外最大的島,是日本的傳統糧倉、食品原料基地和主要農牧業基地。這裡的小麥、牛肉、牛奶、甜菜和馬鈴薯產量一直居日本全國之首。

可體驗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精細農業。

歐斯託領先農場——日本最大的玻璃大棚

建於1999年,總面積7.2萬平方米,總投資20億日元,年產西紅柿170噸,產值7億日元,建設第三年已開始有利潤。

富田農場——第一花世界

位於富良野地區,介於上富良野町及中富良野町之間;為北海道最先驅的花田之一。

農場規劃180畝,是一個私家農場,目前已成為富良野地區,甚至整個北海道最著名的花卉農場,園內種植也由昔日以燻衣草為主,變成有多達一百五十種花卉,從每年4月花季開始,直至10月中旬,遊人絡繹不絕。

有五大景觀花田,還有製造香水與粹取燻衣草精油的工廠,更自行研發了五花八門的燻衣草各加工製品,如富田香水、香皂、線香、沐浴球、燻衣草糖、蜂蜜、燻衣草咖啡……農場內有8個商品銷售處。

2、山梨縣(Yamanashi)

位於日本本州中部,離東京市區約120公裡。

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旅遊聖地,富士山所在縣,貴金屬、寶石加工工藝發達,首飾加工業聞名全日本。

日本第六產業化(第六產業指將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融合在一起的產業)的樣本,農業的土地生產率常居日本首位。是全日本數一數二的日照時間最長的地方,也是日本重要的水果生產地區,號稱果樹王國,葡萄、桃子和李子的產量居日本之首且品質最優。

甲府市勝沼町——葡萄鄉

葡萄酒產量約佔日本的三分之一,「甲府葡萄酒」美譽全日本。

主要產地為甲府盆地東部的笛吹川地區、特別是以勝沼町為中心,這裡是日本最古老也是最著名的葡萄產區。許多葡萄園成為種植、觀光兩用園。這裡的葡萄園幾乎都是藤架式栽培,葡萄藤像是粗壯的樹,每棵距十公尺之遠,種植的大多是一種名為甲州的粉紅色葡萄。

一宮町——桃鄉

日本桃的基本生產單位是農戶少則幾畝多則幾十畝。桃園多分布在山地的緩坡地帶。大部分農戶參加農民協會農戶生產的桃果採摘後經初步篩選送到農協的選果場。

3、青森縣(Aomori City)

位於日本本州島最北端,位於東京以北500公裡。

日本屈指可數的食品寶庫,日本自然環境最優越的地方之一,日本的長壽縣之一。是富士蘋果的發源地,蘋果產量佔全國的二分之一,一個蘋果能賣100元人民幣以上。

津輕地區出產大米和蘋果,南部地區以蔬菜種植和畜產業為主。青森溫泉也多,有些溫泉提供蘋果泡湯。

片山蘋果園

號稱日本唯一通過歐洲零售業公會對農產品進行嚴格認證的果園。

一棵蘋果樹只留40~50個果子,果農每天要「轉球」,讓陽光均勻照射蘋果;收穫後,按5個標準分等;一摘下來立刻保存在0度的冷庫,運輸過程溫度控制在2度。

青森縣富士蘋果種植園

當地種植面積最大的蘋果園,園主是青森縣弘前市北津輕郡蘋果種植大戶成田束敏。80畝蘋果樹,最高畝產8噸,比青森縣蘋果均產高2~3倍,年收入純利200萬元人民幣。

1畝果園僅基礎設施投入就達6萬元人民幣,但當地政府在果園初創時補貼了其投入的85%,目的就是為了鼓勵種植戶選擇生態種植方式,保護好環境。

葛西幸男的蘋果園

葛西幸男是蘋果「土專家」,從事了35年的蘋果種植和生產管理,在當地享有較高的威望。

自2002年後,他先後四次到過陝西的延安、銅川、洛川和白水等蘋果基地縣授課和示範。其果園的特點是高高大大「喬化種植」和精益求精的園藝化管理。

齊藤三郎的果園

津輕市果農,特點是「矮化種植」,即通過新的密植方式擴大行距、加密株距並控制樹高,為的是減少投入、降低成本,既適應蘋果生產者老齡化需要又能提高產量。

青森縣田館舍村藝術稻田

一個 2000多年水稻種植歷史的古村,1993年為振興農業,利用不同顏色、品種的水稻在15000平方米的田地上種出驚人的藝術作品;年遊客量超過30萬人次,帶動了稻田藝術在日本各縣的蔓延。

每年4月藝術家設計圖案,在不同區域做上記號,村民協作運用不同品種的稻子播種,5月開始稻田不斷生長,圖案逐漸顯現,每年7月是最佳觀賞季。

4、鳥取縣(Tottori )

位於日本列島本島的西端,是全日本人口最少的縣。

日本梨果的主要產地之一,因盛產「二十世紀梨」和「富有柿」而聞名於日本,二十世紀梨的產量位居全日本第一位,也是著名漫畫柯南偵探和鬼太郎的家鄉。

湯梨濱町:町名取自本地的特色「溫泉」、「二十世紀梨」、「砂濱」(砂灘),合為「湯梨濱」。

鳥取花迴廊

地處鳥取縣西伯郡南部町,是日本最大的花卉主題公園。建於大山山腳下,佔地面積750畝。

倉吉市20世紀梨紀念館

是日本人的驕傲,這是日本唯一以梨為主題的展覽館。館方以一株74歲的老梨樹為標本,開展梨的故事,現場陳列世界300個梨品種,日本佔了70種。

另設計有3D動畫,讓遊客看20世紀梨的發展過程。遊客還可以到附近的梨園採梨,產季到11月初。

5、栃木縣(Tochigi)

位於日本本州島中部,為關東地區最大的縣。

農業比較發達,呈遠郊農業的特徵,草莓與韭菜等的產量位居日本首位,草莓產量連續40多年位日本第一,被譽為「草莓王國」。

農產品主要銷往栃木縣內及日本首都地區,優質草莓及梨等同時也出口海外。

栃木縣草莓種植園

上野忠男是栃木縣河內郡鹿沼市上三川町三村的草莓種植園主,已種植草莓40年,部分產品特供日本天皇。

他同時也是當地「地力保全研究會」副會長,由此可見當地種植戶們對土壤生態環境和自然環境保護的意識之強。他種的草莓品種是自己研發的,草莓種植季節可從上年10月份持續到第二年5月份。

和日本所有行業一樣,栃木縣草莓種植也有自己的協會,所有種植戶都必須加入,並定期繳納會費,產品才能上市銷售,否則沒人敢買。

農協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監管種植戶是否按生態種植標準生產。

農戶只管把草莓種好了,銷售不用煩,由農協負責。上野忠男一直以來嚴格按農協規定實行生態種植,加上其種植用心、管理科學、品種優良,種出來的草莓口感好、賣相好,市場售價每斤約合人民幣100元。

草莓研究所

位於栃木市,2008年10月開設,是日本首家草莓研究所。

6、愛知縣( Aichi )

位於日本列島靠近中央的位置,中部地區西南部,不僅是屈指可數的農業生產縣,也是日本第一的以汽車產業為中心的工業生產縣。

奶牛樂園——聽音樂的奶牛

位於愛知縣田原市石神町,伊藤先生的奶牛場。

日本有25000家奶牛場,惟有伊藤先生奶牛場裡的200頭奶牛,每天都陶醉在巴赫音樂中,他給自己的奶牛場取名為「奶牛樂園」。伊藤先生認為奶牛也能「欣賞」音樂,舒緩的音樂能夠促進奶牛的內分泌,增加食慾和食量,從而提高了產奶量。

先進的鮮奶冷卻設備

擠奶機收集的38℃鮮原奶,立即被送到不鏽鋼的熱能交換器,經過熱能交換器的鮮原奶,立即就會被冷卻到大約3℃左右,時間只需要大約3~4秒。

這樣保存的鮮原奶,口感和品質就被最大限度的保留下來。

機器母牛給小牛餵奶

每頭小牛脖子上戴一個項圈,這個是無線感應裝置,是自動餵奶機的身份識別器。通過這個裝置,機器母牛就能控制每2小時給每頭小牛餵一次奶。

7、宮城縣( Miyagi )

位於日本首都東京的東北方向300公裡的東北地區的中央,是日本農產品的主要供給地之一,中央部開闊平展為日本屈指可數的產米之鄉——仙臺平原,是日本名牌大米笠錦(SASANISIKI)的產地。

藏王町大型選果廠

藏王町是宮城縣豐水梨的主要產地之一。

藏王町的梨農把自己生產的梨大都交給當地農協(JA)的選果廠,分級後販賣出去。

在選果場,選出一個上好的梨,必須經過人工剔除不規則果實,計算機全自動的遠紅外系統體檢:糖度、熟度、酸度、水浸四個指標的測試分類,並經過機械衡量大小、重量、形態分級,最後才選出不同等級的梨果,自動打包、蓋章,倉儲。

經過這樣嚴格的工藝流程選果,梨果的品質自然被保證到了上市前的最後一關,價格也高,一個梨就可以賣到500日圓(30元人民幣)。

佐滕功氏先生的果園

棚架栽培法,既均勻日照,又人性化(日本人基本身高是1.7米,所以每一棵都休剪成1.8米高,以便果農打理和採摘)種植工藝標準化,準確控制一米10個梨,工藝標準甚至細到臨近果子需幾片葉子產生的營養,才能滿足一個梨的生理生長需要的程度。

佐滕家梨樹的整形、疏花、疏果、施肥、澆水都是嚴格按照一定的工藝標準來執行的,所以這裡的每棵果樹高度、每段枝杈長短、每根枝條傾角度也幾乎都是一致的。枝葉分布均勻,光照合理,結出來的果實自然大小、重量、品質也就一樣了。

8、靜岡縣

靜岡處在日本東京和大阪之間,是日本中部的一個縣,以富士山和伊豆地區聞名,日本近一半的茶葉產自於此。富士山、伊豆和綠茶已為靜岡旅遊的三大吸引物。

景觀化的綠茶種植

靜岡並不僅僅滿足於種植規模,還非常重視種植的景觀化。如採用機械化種植,並適用統一的模式,保證種植的整齊美觀。

美麗的茶田成為靜岡的綠色基底,改變了原有的景點式旅遊,增加了靜岡的整體魅力。

茶體驗:茶葉博物館

1994年,由靜岡縣政府補助經費,著手籌建茶葉博物館,並於1998年開館營運,佔地18900平方米,分為停車場、展示樓、商業樓、茶室和日本庭院。

茶博館還恢復建造了江戶時代的大名茶人小掘遠州的茶室和庭園。

開發茶周邊產品

除了比較普遍的綠茶甜品外,靜岡開發了獨有的綠茶料理,如煎茶做的茶鹽、茶葉蕎麥麵、茶香飯等,提供綠茶料理的餐廳備受遊客歡迎。此外還開發護膚品。

———————————————————————————————

(農業行業觀察視頻號)

(申請進【農業行業觀察】粉絲群)

如果覺得本文不錯,請別忘了動動手指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相關焦點

  • 農業是如何被顛覆得如此高端,如此精緻……
    日本的農業極其發達,其集約化、現代化的經營管理和農民勤勞吃苦的精神對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不無借鑑價值。日本農副產品品質優良。無論是大路貨,還是新優品種,都是色澤亮麗,規格統一,令人賞心悅目。在日本,無論種植何種作物,都能體現出日本農民「繡花」般的細心與精緻。在一些地區,實行了無土栽培,溫室大棚內種植的草莓、番茄等,其培育管理比苗圃、花圃還要精細,就像花卉盆景展示園一樣。因此,稱日本農業為「觀光農業」、「旅遊農業」並無誇大之嫌。
  • 日本農業是如何被顛覆得如此高端,如此精緻……
    在日本,無論種植何種作物,都能體現出日本農民「繡花」般的細心與精緻。在一些地區,實行了無土栽培,溫室大棚內種植的草莓、番茄等,其培育管理比苗圃、花圃還要精細,就像花卉盆景展示園一樣。因此,稱日本農業為「觀光農業」、「旅遊農業」並無誇大之嫌。
  • 聊城莘縣用地標性農產品打造高端精緻農業「名片」
    摘要:莘縣市場監管局圍繞本地優質農產品開展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申請工作,先後註冊了「莘縣香瓜 」等農產品地理標誌商標,為莘縣打造高端精緻農業奠定了品牌基礎,也促進了百姓的增收和現代農業的高效發展,有力推動了全縣傳統農業向高效農業轉變。
  • 精緻農業是什麼?為什麼比傳統農業收益高?該如何發展?
    為謀求出路,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採取了「進攻型農政」,發展精緻農業。所謂精緻農業是什麼呢?比如:在一家牧場,這裡養的牛不僅要聽音樂,睡「軟床」,喝溫熱的純淨水,適當運動,還要天天做精油按摩……與一般的牛相比,真可謂是過著「神仙」般的日子。這樣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栽培、生產高質量的農產品就是精緻農業的範例。
  • 臺灣農業的精心與精緻
    5月底6月初,應臺灣傑出農民協會的邀請,記者隨2018年度「全國十佳農民」代表赴臺灣,行走桃園、苗慄、臺中、彰化、南投、臺南等地鄉村,走企業、看農場,直觀了解臺灣在精緻農業、品牌創建、休閒農業、社區治理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經驗。
  • 【地理拓展】 精緻農業(以日本農業為例)
    (溫馨提醒:由於微信改版,打亂了發布時間,為了保證大家可以及時看見老師的推送,可將本公眾號設為星標就可以第一時間看到推送哦)精緻農業是一個綜合性的農業體系,它是依託農業傳統技術和科技進步,以生產高品質、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為目標
  • 臺灣精緻農業見習系列報導之"親子經":休閒農業好好玩
    臺灣精緻農業見習系列報導之「親子經」親水 採摘 休閒農業好好玩東南網7月31日訊(海峽導報駐臺記者 陳成沛 文/圖)精緻農業之路發展的「終極奧義」,還是要以旅遊來帶動。且來看看臺灣精緻農業如何做好「親子經」,以之為大陸發展精緻農業之鑑。宜蘭堪稱臺北的休閒後花園,尤其雪山隧道的開通,現在從臺北到宜蘭,車程只要50分鐘。交通上的便利,讓更多自駕客和背包客,每每利用節假日就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位於橫山頭休閒農業區裡的花泉有機休閒農場,正逐漸成為萬千遊客的「新寵」。
  • 「不如人意」的3所農業大學?事實是否如此,學科排名一目了然!
    但現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社會產業結構發生改變,行業受追捧度也發生改變,反射到高校界,變現為曾經被視為「香餑餑」的農業類高校「日漸西山」,不再是學生們爭相報考的院校,農業類院校漸漸成為了許多人吐槽的焦點。但事實是否如此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聊三所有些所謂「不如人意」的高校。事實是否如此,咱們一探究竟。
  • 別人家的圖書館,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顛覆你對圖書館的認知
    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所大學的圖書館,會顛覆大家對圖書館的認知,讓你不敢相信這居然是圖書館。這所大學的名字就是中國農業大學,既是「985工程」高校,也是「211工程」高校。那麼它的圖書館究竟有多華麗高端呢?我們來一起看一下。
  • 農業七日談(2)鄺奕軒:發展精緻農業有「錢途」從「以量求生存」到...
    (2)鄺奕軒:發展精緻農業有「錢途」從「以量求生存」到「以質求發展」    鄺奕軒,中國社科院管理學博士,現為湖南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長期致力於發展經濟學研究,持續關注「三農」問題,在《人民日報》、《世界農業》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約30篇。他認為,「拐點」到來,農業需轉型改走精緻路線,湖南向臺灣、日韓學習,發展精緻農業,有「錢」途。    在湖南,一畝地的產出效益是多少?有沒有更大的挖掘空間?我想先跟大家算算畝均效益這筆帳。
  • 東莞將引進臺灣精緻草莓農業
    東莞將引進臺灣精緻草莓農業 2011年03月30日 13:36:00來源:東莞時間網 在臺灣,同樣如此。每到草莓成熟的季節,臺灣居民大都會被香甜的草莓吸引到大湖,在這裡採摘和品嘗新鮮草莓。
  • 胡豹 | 創意農業案例之八:匠心獨具的臺灣創意精緻農業
    臺灣現代農業起步較早,發展很快,尤其自1984年提出發展「精緻農業」以來,以經營方式的細膩化、生產技術的科學化以及產品品質的高級化為方向將現代農業推向新的高度。臺灣精緻農業發展戰略具有以下特徵:一是生產科技化。農業從生產到銷售各個環節都非常重視科技引領,在科技創新、設施投入、技術改良、結構配套、品質提升等方面都走到了世界前列。
  • 「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業項目如何申報?單純為了補貼,是做不好農業的!
    大量的農業項目,必然吸引來各式各樣的企業、團體,也就衍生出專門為項目服務的組織。每年從年初到年尾,見到不少關於如何申請農業項目、今年重點支持的農業項目、國家補貼的項目等信息。這些機構也會邀請有興趣的企業到某地進行培訓,邀請行業大咖,或政府工作人員及退休資深專家型領導等。其實每年每月應該申報的項目基本固定,只是每年略有不同。
  • 民革海南省委:海南農業要做精緻品 減少大路貨
    「海南那麼好的光熱條件,那麼獨特的資源,農業發展卻遠不如臺灣。」省政協委員潘成立直言,近年來,海南農業雖然發展較快,特別是熱帶高效經濟作物、冬季瓜菜種植面積近年大幅增加,但真正有特色的、深加工、標準化、精細化農產品少,農產品附加值低,「海南農業規模化、品牌化之路還很長。」  如何破解海南現代農業發展瓶頸?
  • 網際網路+農業 「種出」現實版開心農場
    本報記者 姜 靖  奶瓶,海外購;奶粉,海外購;輔食,海外購——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人們越來越關注食品健康,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海外購成了尋求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徑。然而,相比奶瓶、奶粉、輔食,新鮮蔬菜卻很難通過海外購解決。作為一名父親,姚一波說,他創辦奧一農場的初衷就是讓寶寶吃上健康新鮮的蔬菜。  今年1月1日,國內首款支持用戶線上完成選地、種菜、視頻、收菜、派送等一體化服務的移動客戶端奧一農場APP上線。4月,位於北京昌平區鍾家營村的線下奧一農場正式開業。
  • 傳統農業轉型方向|休閒農業與有機農業
    傳統企業產業網際網路轉型方法論(17)1.休閒農業傳統農業的轉型方向其中一種是休閒農業,休閒農業利用農村田園景觀,自然生態環境資源,結合農林牧漁生產和經營、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經過科學規劃和開發設計,發揮農業與農村休閒功能,為遊客提供觀光、度假、體驗、示範、娛樂、健身等多項休閒需求
  • 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化樣板:生態循環+休閒農業(附案例)
    無創新,不農業其實,農業領域最需要創新、最值得創新因此在傳統農業領域,農業創業者紛紛創新創業有人玩跨界、有人搞創、有人弄顛覆在李安潮的生態循環項目裡牛是循環農業的重要一環李安潮的生態循環農業是這樣玩的合作社採用原生態的土地種植的牧草,利用新鮮的牧草養魚、養牛、養雞,再通過將農作物的秸稈製成麵包草飼料,用來飼養肉牛;牛排出的糞便用來繁殖蚯蚓;蚯蚓、野生小雜魚、田螺作為餌料養殖甲魚
  • 寺庫農業上線「果榜冠軍」獼猴桃 打造最精緻的「庫味道」
    作為最「挑剔」的精品食材頻道,寺庫農業將於10月19日正式上架甄選有機獼猴桃彩虹果、有機獼猴桃金果。據了解,寺庫農業此次特與國內專業口感測評機構「果榜感官科學聯合實驗室」攜手,為追求極致的用戶獻上「奢侈品」般的味蕾享受。
  • 農業的跨越式發展,就是從傳統農業走向智慧農業
    「農業前進一小步,國家發展一大步」。現在我國農業正在經歷新一輪的跨越式發展,即從傳統農業跨向了智慧農業。《有農有藝》全球農業研究室發現在這一過程中,能給我們所帶來的優勢是不可估量的。首先我們先看看什麼是傳統農業。
  • 新農人王思聰的農業憂思
    為順應國內農產品消費升級,王思聰認為應該把高端農產品的供給放在更突出的地位,這個高端是指品種、品質、安全性、營養性等的高,是對需求和市場的適應性更高,是附加值以及性價比更高,唯有如此,才能讓農產品的供給契合消費者需求,實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對此,王思聰認為,在完成脫貧攻堅後,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離不開智慧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