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黃景源
由於客觀原因,上海政立路第二小學的通行大門一直開在國定一居民區內,上下學時間,每天有上千名學生與家長進出小區,接送學生的電瓶車、自行車、小轎車亂停亂放,對小區通行環境造成相當大的壓力。
年初正逢疫情學校停課,疫情防控恢復常態化後,5月12日,學校準備復學了。小區既要考慮家長接送學生的便利性,又要兼顧社區疫情防控的安全性,該怎麼辦?
上海市楊浦區五角場街道國定一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陳文芳與政立路第二小學的相關負責人幾經協商後達成一致,將小區的5號門闢為小學生的專用通道,家長一律不進入小區,統一在5號門外的國定支路上接送。
此外,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志願者等社區力量協助校方,指引家長在國定支路停車步行,安全守護小學生到校的最後100米。如今,小區井然有序,每天下午3點半,百米護送通道也成了小區一道風景線。
基層工作雖不能完全量化,但對個人而言卻是無形的積累。陳文芳認為,居委會這個平臺可以為社區弱勢群體維護權益、調解家庭鄰裡矛盾、宣傳正能量,還能協調各方力量造福居民。
1998年大學畢業後,陳文芳曾從事農場大田技術員、室內植物養護員、化工廠化驗員、大白菜與甜(糯)玉米的良種繁育選育等工作,還曾做過財務會計。
2012年首次從事居委會工作時,陳文芳年近四十。工作後,她發現群眾工作與技術工作大不相同。
2018年5月,五角場街道黨工委將時任創智坊居委會行政負責人的陳文芳,調任一牆之隔的國定一居民區任黨總支書記。
右一為陳文芳。受訪者供圖創智坊小區環境整潔優美,交通便利,毗鄰大學路、五角場商圈、地鐵十號線,社區內集聚了社區睦鄰中心、創智農園開放式花園等優質公共資源。
國定一社區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成的老舊小區,小區基礎服務設施陳舊老化,大量外來人口聚集,居民組成較為複雜。隔絕狀態給兩個小區居民都帶來了不便,居民出行需繞行兩公裡以上。
新小區辦活動找不到人,老小區要居民沒空間。2017年以來,打破兩個小區的隔絕狀態成為兩個小區居民的共同願望。
陳文芳的作用,就是成為兩區居民間的「黏合劑」。她最先思考的是讓牆兩邊的居民有更多的互動和交流。
攝影:黃景源憑藉在創智坊社區工作時和創智農園建立的良好關係,她邀請創智農園的負責人、社區規劃師劉悅來參與社區活動,藉助社區睦鄰互動日的契機,在國定一社區開了一個牆洞,設置了一枚「潛望鏡」。
為加強與毗鄰的創智坊社區互動合作,陳文芳還參與策劃了「你好,鄰居——社區規劃共創夏日派對」、「睦鄰一家親——社區共創共融共建」等睦鄰活動。
看到了開門的苗頭,陳文芳便在街道的支持和指導下,與和業委會委員朱靜崖起草擬徵詢單,實地勘察最合適的破門位置。
開門的位置,本來是國定一社區東南側的一處死角,堆著舊冰箱、破塑料等垃圾,雜草叢生、難以通行。在幾十名老黨員、群眾志願者的幫助下,大家用三輪車拖走了十多車的垃圾,「開門」水到渠成。
2018年3月,一扇用自來水管焊接的小門出現在兩個小區間的圍牆上。幾經升級後的睦鄰門,已經成為居民出行的重要通道。
歷時近800天的睦鄰門項目,也入選了中國(上海)社會治理創新實踐十佳案例。
攝影:黃景源國定一居民區居民、睦鄰達人孫潔表示,睦鄰門的打開讓居民的生活資源更豐富,出行更便捷。原先20分鐘的路程現在只需步行5分鐘就能來到創智坊、大學路和地鐵站。居民們也能非常方便地前往創智坊睦鄰中心、創智農園等社區公共空間。
陳文芳還投入了大量精力摸清社區自治基礎,發掘社區中有意願、有條件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分子,培育了一支以黨員為主體,願意投身於社區環境美化、持續管理公共空間的志願者隊伍。
在孫潔眼中,陳文芳是辯識度最高的社區幹部。
「個頭小,嗓門大,說話速度快,身旁總是圍著人。」孫潔說,不是一群社區志願者聽她安排工作,就是一群吵吵嚷嚷和她討論小區事務的社區居民。
陳文芳告訴記者:「幹一行愛一行,愛一行專一行。職業是謀生的手段,可是一旦愛上了就要認真地『專』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