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媽媽應該會熟悉餘治瑩這個名字,或許孩子床頭放著的書就是她編譯的,或許書店拿起的某本繪本就是餘老師著作的。我也是平日裡給小朋友講故事時才開始了解餘老師,她譯製的《我爸爸》、《我媽媽》系列還有《大衛不可以》、《大衛上學去》系列更是在千萬家庭、早教中心、託育機構廣泛流傳。所以一早得知她會來全優加開講座,我們不假思索地就報名參與了。
本次講座主題是《早期閱讀——開啟孩子多元發展的鑰匙》。我本人十分支持親子共讀的早教模式,我也很喜歡給小朋友們講繪本,並且當初面試時也是靠著講一本英文繪本得到了現在的職位。我將整場講座的精華總結出來,總結出的餘老師提供的一些早期閱讀小經驗如下,願與大家共享!
1、閱讀觀念與時俱進。
以前閱讀學的是知識,現在閱讀修的是素養。從來沒有指望著靠著幾本繪本就能開啟小朋友的知識大門,唯有日復一日堅持閱讀才能真正培養起小朋友的閱讀素養。
素養是知識、態度和技能三者的總和。三者缺一不可。素養是能夠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表現在自我學習、解決問題和適應未來等行動中。
2、繪本具備的最基礎的兩種智能:語言文字智能和視覺空間智能。
繪本的必備兩大元素就是文字和圖片了,這兩者培養了最基本的兩種智能。
在這基礎上,繪本還可以開發小朋友的自然智能,例如恐龍百科書,植物百科書等等的認知書籍。以及肢體動覺智能,比如可抽拉的書或是不同質感的可觸書。當然還有人際智能,市面上越來越多引導幼兒情緒和溝通交流的繪本也相應出現。下面這系列有關情感教育的繪本十分推薦,也是中科院早期教育教授大力推薦的。
3、閱讀代表認知能力。
有建立閱讀習慣的小朋友,三歲時會問的問題是「Why」;沒有建立閱讀習慣的小朋友,三歲時會問的問題是「What」。若從小培養閱讀習慣,到了三歲,認知能力便已足夠,會自己探索事物發展緣由。
4、「三本論」——每天最起碼閱讀三本。
選一本孩子最喜歡的。選一本孩子最熟悉的。選一本孩子沒讀過的。著名國際讀寫能力顧問梅·福克斯說,在孩子自己學會閱讀之前,必須先聆聽1000本故事書。我粗略算了一下,一天讀三本,其中有一本是已讀過的,若想要建立起孩子的閱讀習慣,那麼長達一年左右從無間斷的閱讀訓練必不可少。家長們任重而道遠吶!
5、那麼到底該怎樣和孩子一起讀繪本呢?一共有四個步驟。
一聽、二讀、三看圖、四講故事
仔細想一想是否發現平日裡的親子閱讀是不是都停留在「一聽」?在學校教學的時候我們會帶著孩子一起進行到「三看圖」,「四講故事」對孩子的年齡以及表達能力都有較高要求。明白了這四步,趕緊行動起來吧,深度閱讀才能培養起正確的閱讀習慣。
6、親子共讀式可多採用對話式閱讀,即
a、鼓:鼓勵孩子與書中人物對話;b、應:回應孩子的回答;c、擴:擴充孩子給的回應;d、復:複習擴充的資訊。
這幾點我也感受頗深,我們在講故事時經常會引導小朋友們,「你們想要對大衛說什麼呢?」然後就聽見小朋友的奶聲回答,「大衛,不可以!」交流當然不是淺嘗輒止,緊接著繼續追問,「為什麼呢?」引發大家思考,告訴孩子們理由,並且進行擴充,因為大衛上課吃口香糖不僅不禮貌,而且口香糖也不是小朋友能吃的食物,口香糖含有糖分,會讓你的牙齒長出細菌進而生出很多小蟲洞噢,進而延伸,為了不蛀牙,不僅不能吃口香糖還要多刷牙噢。看到小朋友們若有所思的表情,老師們才知道,這繪本算是講透了。
7、做全才,閱讀要全面。
有些小朋友特愛恐龍,給小朋友買了一柜子的恐龍書籍。也有爸爸們覺得男生就該鑽研科學之類,文學類的繪本幾乎不會買給兒子。我們太習慣從大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某些程度限制了小朋友們的閱讀偏好。全面化的閱讀才能開啟孩子們的多元智能。
8、想讓孩子愛上閱讀,首先你得是個愛閱讀的父母。這一點重要意義大於前面所有。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我從小學的時候就十分喜歡閱讀,有一點閒錢就拿去買書看,好在父母十分支持,書架上堆滿了我買的書。在那個3C產品還沒泛濫的年代,書籍是我最大的消遣與慰藉。那時候看書不忌口,啥書都看,哪怕是路過小報刊亭,信手拿一本奇聞雜誌,我也能看得津津有味。到了高中時代,女生之間互相傳閱書籍,哪怕是半夜爬被窩裡我也是要把書看完的。
這些大量的閱讀為我帶來了什麼?在我看來,長期閱讀下,文字與語感日復一日地浸入我的內心與腦海,長大之後,再去進行一些閱讀時,我能比旁人擁有更多的感受,我對文字的敏感度更高,同時也具備一定的文字駕馭能力,我想這才是閱讀讓我終身受益的地方。
有了孩子之後我一直熱衷於參加各類育兒講座,身為二寶媽媽,永無止境的學習才是該有的育兒態度,同時此次的餘老師講座,確實讓我受益匪淺。
編輯:dz11-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