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似乎只要是上臺都會被要求:需自行準備PPT。
Emmm…有一種學生時代,語文課本裡「背誦並默寫全文」的既視感。
實際的情況是:對於大多數夥伴來說,若不是規定要準備PPT,我才不想花時間去製作呢。
你說,我上臺安心背個稿就能下來了。現在倒好,我還需要充當人工翻頁器。
有這樣想法的夥伴,估計是對PPT的「打開方式」不對,建議可以戳這篇文章看看(裡頭剛好有提到,PPT在演講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而更實際的情況是:現在有很多人教大家操作PPT、教大家美化PPT,卻很少有人跟大家分享如何講好PPT。
那麼今天,咱們就不亂上價值啦~來個長話短說只簡簡單單談論: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讓PPT儘可能地幫助到自己。
每一次的上臺、每一場的演講,每一份PPT其實都有其存在的目的。
如:我這次上臺,是希望大家讓大家更好地了解公司制度/項目工作,那麼我的演講及我的PPT就應為這個目的服務。
就算我演講了一整天、PPT也辛苦地做了幾百頁,可只要聽眾沒有聽明白+聽進去,那麼這次上臺確實很可惜(耗了雙方的精力,卻沒怎麼解決現狀)以終為始,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服務於目的。
明確了目的,再去倒退過程,才能更好思考演講的內容/PPT的製作。當然這邊涉及到的有點廣,即上臺演講完畢不是結束,恰恰是開始:
比如:培訓聽眾知識 to 為了能更好吸收 to 培訓完發放材料給大家複習
又如:公司制度介紹 to 為了學員能記住 to 歸納成一張圖發給大家保存
PPT不是一次性的東西,演講也不是。而PPT演講是為了呼籲聽眾「行動」。
理想化:本次PPT類型為演講型,因此對內容文案精簡優化,同時力求設計上也做到了重點突出,有助於聽眾理解。
但現實:昨晚加班才做完的PPT,別說設計了,內容方面自己都還沒消化完畢呢,誒妥妥地做成了閱讀型PPT。
在工作溝通中,我們經常說要「結論先行」,即先給出結論,然後再說明緣由。這樣的好處莫過於:省去鋪墊的過程,直入主題。並且由於先拋出了結論,隨後闡述的理由,也能給咱們的結論作支撐,讓表達更有說服力。
而「結論先行」在工作型PPT裡特別適用,不同於Word文檔,PPT頁面和頁面之間相對有所「割裂」,一個頁面只闡述一個觀點/一個結論。加之工作型PPT更在意「高效性」,因此咱們可以直接給每一頁PPT,都寫上結論。
而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我們只需要利用好主/副標題,就能實現這樣的效果。
而一個頁面裡有主副標題時,從設計角度上來說,也更…更好看(層次變得豐富了,這就是為什麼大家老愛加英文的關係)至於主副標題如何設計,都可以單獨寫篇文章了(挖個坑,後續嘮)
溫馨提示:「結論先行」固然好用,但若大家有需要,也可以暫時「隱藏結論/觀點」,一般是通過動畫的形式,讓個別頁面「留有懸念」,從而吊起聽眾的胃口。
理想化:上臺前自己已排練了多次,使得內容和演講稿完美匹配。而且換頁時過渡自然,儘量避免了卡殼和停頓。
但現實:印象記得下一頁是數據圖表,(頁面一切)轉身一看….咦奇怪,怎麼會是這頁呢,那好吧我想想這頁是要說啥來著。 如何能記住內容,避免出錯?親愛的「提詞器」這時就上線了~
像歌手在演唱會/歌唱比賽上,也多有提詞器輔助(避免忘詞、唱錯)
新聞類主持人可不能低頭讀稿,提詞器在此也幫了忙(順利播報完新聞)
無論是歌手還是主持人,通過提詞器的輔助,可以避免唱錯/讀錯。
而PPT演講者相對來說,就算有提詞器輔助,也會更「手忙腳亂」一些:因為還要自己手動切換PPT呀~
「剛剛我沒用力按,不知道頁面切到下一頁沒」、「這頁講完了,該切下一頁了…是啥來著?」…當然,這時候PPT演講者轉身看下屏幕的話,他的疑問一般都能解決。
但總不能一直轉身(一直給聽眾展示自己帥氣的背影呀)
那發布會現場的CEO們,都是如何解決這問題的(莫非他們把幾百頁PPT都背下來了?)
因為有「提示屏」呀(我也不懂專業怎麼稱呼它,姑且用這樣的叫法)一般屏幕有好幾個,均朝向發布會的主講人。
提示屏裡不僅顯示當前大屏幕的畫面,還有下一頁的縮略圖。(這樣一來主講人就知道現在聽眾看的畫面是什麼、我下一頁要講的是哪一張)
這個功能聽起來…是不是感覺很熟悉?對,就是PPT演示者示圖呀~
微軟Office2013及以上版本擁有的功能(2013版開始默認是打開的)
如何操作:按下鍵盤上的Alt+F5,即可進入演示者視圖模式。
好處在於:此時投影儀上顯示的是左邊的PPT界面,而演講稿和下一頁PPT縮略圖只有演講者能看到。演講稿和PPT的完美結合,不用轉身啦。
下一次,默默地站在投影電腦前面,試一試看~
關於如何演講好PPT其實有很多門道,今天就淺嘗即止,簡單嘮一嘮~ 其實說實話,咱們繞了一圈,歸根到底還是製作時間的問題。
在有限的時間裡,又要保證內容,又要設計美化~如何在有限時間內,最快程度上美化PPT呢?我主講的《PPT快廚房》課程有興趣可以了解一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