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群人
他們的名字普通
卻薪火相傳,初心不改
他們的職業平凡
卻兢兢業業,源遠流長
三尺講臺,在理想與現實之間鋪設道路
一根教鞭,在今天和明天之間搭建橋梁
他們是無數個奮鬥在教育一線的「戰士」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
那就是「教師」......
在第35個教師節來臨之際
讓我們走近這些全市教師先進典型模範
一起了解他們,
聽聽他們不平凡的故事......
優秀教師風採展示!
昌樂縣特殊教育學校劉海文
劉海文老師1992年7月昌樂特師畢業後,開始了他的特教生涯。在二十餘載的歲月中,他始終奮鬥在特殊教育教學第一線,前後與六十多名殘疾兒童生活學習在一起。「讓智障孩子的生活因為我的存在變得更加美好」是他的座右銘。這些願望對於這些智力缺陷的學生來說難之又難:生活自理能力差,學習理解能力滯後,語言交流困難……面對著這樣的學生,劉老師從沒為自己的選擇後悔過。他捧著一顆慈父般的心,用愛的甘露哺育著這些遲開的花朵,把愛灑向每一位智障孩子的心田。校園裡到處可見他那忙碌的身影:早晨,他第一個來到學校,給孩子們梳理頭髮、整理衣服;課堂上,手把手地教孩子們寫字,學說話;餐廳裡,給行動不便的孩子端來熱騰騰的飯菜,幫他們吃飯;宿舍裡,給孩子們蓋好被,給生病的學生服藥;衛生間,給大小便失禁的孩子洗澡,換洗衣服……他用默默的行動把自己鍛鍊成一個無微不至地關心、愛護著學生的「保姆爸爸」。天道酬勤,在學生走向自理,走向自立的同時,劉老師也先後被評為昌樂縣優秀教師、昌樂縣優秀共產黨員,在濰坊市首屆特殊教育素質大賽中,在他指導的學生分別獲得一等獎和三等獎,本人獲得優秀指導教師稱號。他在特殊教育這塊貧瘠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把他那特別的愛,無私奉獻給了這群特別的孩子。
昌邑市特殊教育學校朱言璋
朱言璋老師自參加工作後一直從事特殊教育事業,轉眼二十六年。他憑著一顆共產黨員的赤誠之心,無怨無悔,用愛滋潤著身邊每一個聽障和智障的孩子,嘔心瀝血傾注一腔慈父般的熱情。 特殊教育是一項特殊的事業,他深知從事特殊教育會失去很多,但卻一如既往地熱愛特教工作,更同情這些弱勢群體中需要關愛的智障生,總是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呵護和精心照顧。他發現學生流口水了,就啟發和幫助學生擦;學生大小便失禁了,他就趕緊帶到浴室幫他們擦洗;天冷了,他叮囑學生多穿衣服;換季時,叮囑學生多喝水;學生生病了,及時帶他們到醫院就診,自己卻從來沒有怨言。學校開始招收智障生以來,學生的成分有了很大變化,有腦癱、自閉症、癲癇等,教師在教學上和管理上面臨很大挑戰。許多教師害怕麻煩不願接手這些班級的班主任,朱老師就耐心做教師們的工作,並主動幫助他們做一些班級管理方面的工作。為了教好這些智障學生,還自學了大量智障方面的理論書籍,並積極參加各級各類培訓。 朱言璋老師一直負責著學校送教上門工作,通過親自到學生家中調查,與其他教師共同確定學生的個別康復訓練計劃。送教工作保證了質量,既幫助殘障兒童學習知識,鼓勵他們重新振作起來,也指導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學習,幫助孩子進行協調性康復訓練,提高他們適應生活、適應社會的能力,受到家長的歡迎和社會的認可。
臨朐縣第一實驗小學杜豔華
走近孩子 播撒愛心
育人之本,在於立德鑄魂。杜豔華老師從教三十多年來,愛生如子,把學生當親人,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給學生心靈播下真善美的種子。針對單親家庭學生與家長難以溝通的共性問題,杜老師在走訪學生家長和摸清學生心靈需求的基礎上,開展了「我愛我家」親子活動,自創自編情景劇,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角色,學生能夠站在不同的角度,解決學生遇到的實際問題。孩子們說,「這種情景劇的教育方式很新鮮,把平時生活學習中遇到的事情自己表演出來,比老師一味地進行口頭說教,效果好多了」。600多名家長和師生參加了觀摩,活動得到了團縣委領導和教體局領導的充分肯定和社會的廣泛讚譽。 創設《陽光心靈,健康成長》課程,分別執教《小小家庭調解員》和《學會合作》課程。對問題學生,開展沙盤模型和人偶心遊測試,讓他們身臨其境,傾訴心中需求,及時溝通,排解心中疑惑。從教以來,杜老師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真正融入到學生的情感世界裡,指導他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2014年,杜老師牽頭成立學校「教師媽媽團」,先後舉辦家庭教育講座8場,活動參與3600餘人次,幫助65名問題學生,挽救13個離婚邊緣的家庭。擔任「濰坊市金陽光服務」志願者,幫扶37名特殊困難學生。29篇文章在國家和省、市級報刊發表,創編的情景劇《我愛我家》被山東省關工委在全省推廣。先後獲評臨朐縣優秀教師、骨幹教師、優秀志願者和濰坊市先進工作者、立德樹人標兵等榮譽稱號,獲縣政府教學成果一等獎。
濰坊盲童學校王磊
用愛託起明天的太陽
山東省濰坊盲童學校王磊老師,在20年的特教生涯中,堅決擁護黨的領導,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她說「我的肩上有一副擔子,一頭挑著義務,一頭擔著責任。」她還說「我最高興的事就是看到我班孩子在一天天進步。」她這個班級情況特殊,盲生中還包括3名多重殘疾學生,為了能夠幫助這些既盲又患有多重殘疾的孩子得到康復,她利用課餘時間不斷翻閱有關書籍,研究每一個孩子,並且邀請家長到校陪讀,一起幫助孩子。在她和家長、學校共同的努力下,每一個孩子都有了明顯的進步。為了讓學生「認識」大自然,她帶領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研學活動,每到一處她都手把手的讓學生真實地去感受、觸摸,認真地給她們講解。她尊重每一個孩子,還常常與孩子們促膝交心,相互鼓勵,互相交談個人的成長故事。她注重教學,在教學中精心設計每一堂課,學生能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她參與撰寫的論文《淺談盲校語文課的教學》在山東省特殊教育發表;撰寫的《視障兒童傳統文化大家演(講)實踐與研究》、《視障兒童開展親子遊戲的內涵與實踐》獲教研成果一等獎;參與發明的《一種盲人寫字筆》獲科技創新二等獎;參與製作的《藏在橋裡的暗堡》獲全國自製教具三等獎。 她在愛的徵途中託起明天的太陽,她將愛奉獻給了孩子們,她相信用愛一定能修補這些折翼的天使!
坊子區南流初級中學張丹丹
張丹丹,坊子區南流初級中學教師。自參加工作以來,一直擔任中學語文教學及班主任工作,所帶班級被學校評為「最美班級」「文明班級」,她在第一年班主任工作中因出色管理,被學校評為「最美班主任」。 她深深地體驗到:敬業奉獻是為師之本,愛心責任是師德之魂。對自己擁有一顆平凡心,對工作擁有一顆事業心,對學生擁有一顆責任心,張丹丹老師以此自勉,並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做一位愛崗敬業、愛生如子的班主任。
她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地辛勤耕耘,執著堅守講臺,用自己的師愛與母愛去教育和感染著每一個孩子,就像對待她自己的孩子一樣,使學生們沐浴陽光,健康成長。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她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她把全部精力都傾注在學生和工作上,整個身心都融進了對教育事業不懈的追求中。 她每天早上總是早早到教室,把門窗打開,等候同學們的到來,放學後一定到教室看一下才放心的離開;任課教師請假或自習課上她自願和學生泡在一起,帶領大家一起讀書、學習;課間十分鐘、課外活動總是和學生在一起活動、遊戲或者談話;衛生,特別是大掃除,她和學生一起搞;教室裡的門窗、桌凳壞了,她親自修;在生活上,她更是無微不至地關心每個學生,時時提醒學生注意安全、注意健康;學生生病、受傷,她都是第一現場趕到、精心護理和及時送去就醫;學校、班級搞活動,她一直都陪著學生,一起經受嚴寒酷暑,一起享受痛苦和快樂。她從未誤過一節課,年年幾乎全勤。這種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給學生樹立了良好的行為榜樣,也形成了無形的動力,全班同學都能按時到校,很少有人遲到,學習和各項活動都能認真對待,一絲不苟。由於全班上下齊心協力,各科成績在同年級中不斷進步,各種活動總是榜上有名。
在她的班裡有一名下肢患小兒麻痺症的女學生,名叫小童,自己無法獨立走路,她來學校的每一步路都是在奶奶的攙扶下緩慢走來的,為了讓小童正常的融入到班級生活中,張老師需要考慮到方方面面,可以說這一個孩子操的心勝過多個正常的孩子,張老師需要考慮到既能方便小童的學習生活,又不讓同學們用特殊的眼光來看小童。比如為了方便小童進出班級,也方便小童奶奶來接她,張老師把小童的座位安排在第一排靠門的位置;為小童安排細心、性格溫和的女同學成為她的同桌,更好的照顧小童的日常生活;每次月考、期中考、期末考、英語人機對話考試等,張老師都會安排三到五名女生負責接送小童到考場;私下給班級同學開班會,介紹小童的經歷及優點,讓同學們更多角度的了解小童是一位身殘志堅,陽光樂觀的女孩兒,平時學習生活中把小童當成一個正常的同學來對待,讓小童感受到班級的溫暖,希望大家如同一家人一般,互親互助;體育課小童無法參加,獨自一人在班級自習時,張老師都會來班級看看門關沒關,沒關給關上,怕門口風害小童著涼傷風;經常與小童談談心,從心理上與小童拉近距離;小童的身體狀況特殊,家庭條件不是很好,張老師忙前忙後地為小童申請各種補助,鼓舞小童不要顧慮太多,一定要堅持上學……就是這樣一個看似年輕的老師,卻是一位心細,不計較付出,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來愛的老師。
張老師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肯定學生的長處,因此家長很願意將孩子的在家表現及時向她反饋。每當天氣有所變化時,她會及時替孩子增減衣物;每次測試孩子有進步時,她都會及時向家長報喜……長此堅持,家長們體會到孩子的進步,尤其是一些待進生的家長收到信息後都會回覆:「謝謝老師」!因為熱愛,忍看桃熟流丹,李熟枝殘;因為執著,選擇詩滿人間,畫滿人間;為什麼她的眼中總是飽含淚水?因為,她的愛如此深沉……這份愛,滴水穿石,永不言棄。在愛中守望,期待樹木參天,期待白雲之上,雄鷹翱翔。張老師用自己的執著與堅守在教育這塊沃土上默默做著她自己認為是平凡的事情。她把學生們當成了自己的孩子,用自己的慈母情懷去教育學生,成為了孩子們的良師益友,成為了孩子們可親可敬的「老師媽媽」。
編輯:濰小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