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又將齊天大聖帶回大眾視野的聚焦點。
這個「身如玄鐵、火眼金睛、長生不老、會七十二變」的美猴王,傳唱於祖祖輩輩的話本裡,閃亮於一代代的戲臺和熒幕上,他是土生土長的超級英雄,孤獨悲情,也是頑皮少年,他是永遠能打動人的唯一的孫悟空。
1982年,23歲的六小齡童在剛開拍的中央電視臺大型神話電視連續劇《西遊記》中,成功塑造了第一代「熒幕美猴王」,從而家喻戶曉,深入人心。自此,也成就了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在很多觀眾心中,他就是不可撼動的正牌美猴王。
「我覺得我是中國最幸福的演員,因為男女老少都看過我的戲。還有,我趕上一個好的時代。」
2015年的夏末,六小齡童坐在上海奉賢海邊的六小齡童藝術館裡,與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回憶起這部改變了他一生命運的電視劇。
86版《西遊記》不僅保持著世界範圍內重播3000餘次的吉尼斯紀錄,並且也是版權賣得最好的一部片子。當年熱映之時,不乏少女向六小齡童表示,就想嫁給孫悟空。「老師,你化了妝,比本人好看。」
如今,猴王56歲了。
「老版的特效那麼差,飛起來背上的鋼絲都看得到,炸開的石頭一看就是泡沫塑料,但是即使是現在的觀眾還能肯定,那是因為你的魂打動他。我們的造型和表演不偏離原著,而且是用心,甚至用生命在演繹。」
剛拍戲時,他才23歲。拍攝孫悟空高空動作時,往往因擁有獨特的表演方式而不能採用替身,一旦鋼絲斷裂,就狠摔下來。
《大戰紅孩兒》那場戲,「三昧真火」燒滿了孫悟空的全身。衣服刷上凝固汽油,點燃的火苗一下燒光了睫毛,直到他在樹林間打滾,攝製組才意識到出了狀況。那次,六小齡童說自己窒息了差不多有1分鐘,「人被燒死之前什麼感覺,我是最清楚的。」
真刀真槍的表演,70元一集的稿酬,沒有任何保險,算上中間停拍的10年,前後17年裡,六小齡童把絕大部分的心血都花在琢磨美猴王的一舉一動上。在所有飾演孫悟空的演員中,這份專注與堅持,無人匹敵。
最讓六小齡童自豪的是有觀眾告訴他,自己都看72遍了。「這不是快餐消費,而是一部能讓人反覆重溫的片子,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立足之本:猴王世家的猴戲傳承六小齡童本名章金萊,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紹興,目前是中央電視臺、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演員劇團國家一級演員,和陳道明、倪萍是同事。
每次出門,他習慣穿「一身紅」:鞋、襪、衣、褲、帽,甚至眼鏡,都挑紅色邊框的來戴。
他解釋道,一來不管北派南派,孫悟空臉譜的主色調都是紅色,二則紅色顯得人熱烈、年輕、有朝氣。「我現在心態像20多,身體像30多,猛一看40多歲,其實56了」,他愛開玩笑。
幼年時,六小齡童是家裡最文弱的孩子,性格也內向,父親沒有教他學武,本打算讓他多念書。不幸的是,繼承家傳的哥哥小六齡童患白血病過世,六小齡童答應哥哥「演成美猴王就能再相見」,繼而走上了學藝的道路。
世事難料,長年累月受孫悟空感染的六小齡童如今的性格與童年南轅北轍,不僅精力旺盛、語速飛快,而且話語直爽、不愛繞圈,「有時候說話衝,控制不住」。
在上海的六小齡童藝術館裡,擺滿了與西遊主題相關的物品,最多的是各種猴子的擺件。二樓戲臺的一角,陳列著章家四代猴王的金箍棒,有鋤頭把的、竹製的、柳藤的、鐵質的。時代變遷,一目了然。
六小齡童的曾祖父章廷椿名號「活猴章」,祖父章益生人稱「賽活猴」,父親六齡童是著名的紹劇「南派猴王」。1961年,毛澤東觀看六齡童的紹劇舞臺戲《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劇後,曾寫下「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裡埃。今日歡呼孫大聖,只緣妖霧又重來」。
四代猴王的表演風格從民間而來,演變到紹劇猴戲,傳承到六小齡童手裡更加注重戲曲藝術的生活化,尤其融入了電視鏡頭的運用。「但是人物性格的刻畫,萬變不離其宗。最打動人的一定是表演,而不是技術。」
「我們家養猴子的。從觀察到高度模仿再到提煉,為藝術形象服務。像老爺子,抓猴子的感覺,一個眼神都能冒光,那需要一生的積澱。」
參演電視劇《西遊記》之前,父親六齡童指點他八個字:博採眾長,獨樹一幟。六小齡童拜訪了北猴王李萬春、連環畫《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鼻祖趙宏本、動畫長片《大鬧天宮》的創作者萬籟鳴等老一輩藝術大家。「我拜訪萬老不下十幾次,他說,你演電視要紅,就要發揮人的表演。我的就是來自中國傳統猴戲。我聽懂了。」
六小齡童告訴澎湃新聞,想要把孫悟空演得活靈活現,秘訣就是必須學戲曲。「我就是來自戲曲的。中國的猴戲是國粹藝術,紹劇、淮劇、揚劇,風格都不一樣,手、眼、身、法、步,七情六慾、喜怒哀樂表現各不相同。現在的孩子對戲曲不感興趣,但是我希望利用孫悟空的形象勾起孩子們對中國傳統戲曲的熱愛。」
「孫悟空怎麼能跟女妖談戀愛呢?那是妖怪啊!」近年來,以西遊為主題的影視作品層出不窮,扮演過孫悟空的演員就包括了周星馳、黃渤、李連杰、甄子丹、張衛健、陳浩民,接下來郭富城、吳彥祖的版本也將相繼面世。
只是,這些作品往往以顛覆為主,有的其實只借用了西遊的背景框架或者人物設定,與小說原著並無實質關聯。
而在海外翻拍的各種《西遊記》中,日本版的唐僧由女性扮演;2011年韓國版的《西遊記歸來》的結局竟是孫悟空死了;而2009年德美合拍的《美猴王》更是劇情雷人,觀音不僅和唐僧談戀愛,還愛喝馬爹利。
一些改編和惡搞的情節讓六小齡童感到不可理喻。「有的把《西遊記》改成了愛情小說,師徒5人都有一個女妖的朋友;有的把孫悟空吃的金丹變成了偉哥;有的編成玉皇大帝拿著望遠鏡看女妖洗澡;還有,孫悟空怎麼能跟女妖談戀愛呢?那是妖怪啊!怎麼能產生感情呢!」
六小齡童直言,一些惡意地搞笑核心價值的網絡、影視作品,收視、票房越好,危害越大。「對名著的改編、演繹和拍攝,從業人員心中應該有一條道德底線。這條線也存在於觀眾心中。」
「大陸影視作品還沒有分級制,成人分得清原著和搞笑,但是三億四千萬的少年兒童呢?」六小齡童用力地敲了敲桌子,加重語氣。
他說,去小學講演的時候,小朋友就問,孫爺爺,取經路上孫悟空有幾個女妖的朋友啊?
「我的心在流血。」 身為猴王家族的一員,多年演出孫悟空讓六小齡童對《西遊記》和孫悟空有著非同尋常的情感。「在我心裡,《西遊記》和孫悟空是很神聖的。看到惡搞戲說西遊,普通人也許一笑了之,但對我來說不是。」
「我只是名普通的演員,猴戲不姓章,《西遊記》屬於中國,屬於世界」,但六小齡童認為,對古代的先賢、帝王、書畫家、文學家需要多一份尊重,反對拿先祖、名著裡的經典人物去開涮。「按我的理解那是拿自己的爺爺奶奶父親母親開涮一個道理。我說的最重的一句話,一個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化是可怕的,有了文化不去弘揚是可悲的,而一個民族有了優秀的文化卻被國人踐踏是可恥的。」
讓外國人了解中國有個很酷的猴王叫孫悟空如果說,六小齡童的前半生是在傳承猴戲藝術,下半生,他希望更多地去傳承猴文化。
作為「西遊文化」的傳播者,多年來,他不僅寫書出版,做西遊文化藝術館,辦六小齡童圖書館,呼籲立法保護名著,咬牙拍攝電視劇《吳承恩與西遊記》,推動西遊主題公園建設,而且已經在二十九個省、市、自治區的三百多所中小學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倫敦大學、法國巴黎第六大學、泰國崇聖大學、越南河內文化大學等海內外三百多所大學做了講演,「地上常常都坐滿了學生。就是要面對面告訴年輕一代,戲曲是國粹藝術。」
六小齡童把孫悟空看作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形象,「它學道、從佛,又有儒家行為準則。我認為,吳承恩先生把生活中的玄奘,一分為二,變成了唐僧和孫悟空。」
在六小齡童眼中,孫悟空寄託了勞動人民的智慧、理想和追求。迷人之處在於它有著非凡的本領,同時扶持正義、堅毅執著、機智樂觀、知恩圖報,「當然還有很多可愛的缺點,它也偷吃人參果,拿師傅的袈裟顯擺,愛聽好話戴高帽。」
就在7月31日中國成功申辦2022年冬奧會之後,六小齡童率先在微博上建議孫悟空擔當吉祥物。「孫悟空有人文精神,希望它能成為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友好使者。」
2016年即將迎來中國的猴年。來年,六小齡童透露有不少大動作。他依然堅持早晚練功,鍛鍊腰腿的柔韌和力度,保持體力,為拍攝3D版電影《敢問路在何方》做準備,「還得拿出真功夫來。」
六小齡童告訴澎湃新聞,這部與美國團隊合作的西遊系列電影對他來說是很重要的嘗試,劇本的打造、演員的選定、結構的變化加上技術、發行都會按國際化方式操作。「奧斯卡金像獎外語片最佳影片的評委會主席是我們的總製片人。作為主演和藝術顧問,我會盡力把握藝術風格。這部戲應該是東方的藝術和西方高科技的完美結合。」
「原本計劃拍兩部。2014年參加習總書記主持的文藝座談會的時候,總書記問起時說兩部太少了,像這樣題材的電影可以做很多部,讓世界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所以現在有可能拍成系列電影。現在基本上可以明確,像三打白骨精、大鬧天宮、真假美猴王,就是一兩個故事就拍一部,這下可能要拍到七八十歲了」,他哈哈笑。
西方有超人,有哈利·波特,六小齡童希望孫悟空也能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圖騰式的符號。「趁我還動得了,把這個電影拍好,算是給我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了。」六小齡童冀望這部電影未來在海外上映時能有當地的觀眾進電影院,了解中國有個很酷的猴王叫孫悟空,「那已經很厲害了」。
六小齡童說,和西天取經一樣,其實每個人都要歷經人生的九九八十一難。「我也演過很多其他的角色,後來明白一生做好一件事就不得了了。我能有今天,是找準了自己適合做的事,把優勢發揮到了極致。」有人說,現在不是出產大師的年代,六小齡童不這麼認為,「重要的還是在你自己。登峰造極不可替代就是大師,可惜很多人放棄了。苦練七十二變,笑對八十一難。我一無所有的時候,堅持了。現在,該有全有的時候,我淡定了。」
六小齡童 CFP 資料【對話】這部我聽說了,還沒有時間看。對於國產動畫,我很支持,並且充滿信心。我心目中的卡通經典是萬籟鳴先生的《大鬧天宮》,繼承了中國傳統的戲曲藝術,是一部永恆的難以超越的經典。我覺得一部作品的主要人物形象、神態、故事內容要更多地繼承傳統,創新發展,千萬不要丟了傳統。
澎湃新聞:與美方合作的這部西遊3D電影,如果按照西方觀眾的接受程度,那對於國內熟悉原著的觀眾來說,會不會達不到期待滿足的深度?開始我也有這個擔憂。按照我10年前的想法,就是用中國的編劇、導演、演員、拍中國的山山水水,完全是按《西遊記》電視劇的方式拍一個電影,走向世界。但是考慮到國外市場的接受度、理解力,包括發行推廣困難的現實,結果很可能只是我們自娛自樂,那在電視劇的基礎上就沒有突破了。所以現在要拍的電影,在保留孫悟空的造型和原著精髓的基礎上有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改編,但不會講儒釋道那麼深。
澎湃新聞:今年6月的時候,您曬出多張與妻子的合影,慶祝結婚紀念。我們知道您和於虹老師也是因《西遊記》而結緣,孫悟空娶了天竺王后,能分享下您和妻子多年的相處之道嗎?是的。因為拍攝《西遊記》,我還收穫了愛人和家庭。這是最完滿的結果。我們兩個結婚27年了。我覺得兩個人要互補、包容和理解,一個字就是「對」。家庭的成功很重要,直接影響到藝術的前途。夫人照顧家裡的方方面面,我離不開她的支持。
澎湃新聞:前段時間,您在微博上為賈玲在作品中惡搞花木蘭的道歉點讚,但因此第一次在網絡上被攻擊?對,原本有人說我是中國演藝界唯一沒有被黑過的人,現在不是啦。這次我見識了網絡暴力。你可以質疑我,批評我,但不能去侮辱人。為什麼我給賈玲點讚?這是第一次惡搞之後,表演者和製作方出來道歉,我覺得是好事,否則更亂了。作為一個演員,在想突破創新的時候,得到觀眾和欄目的建議,意識到需要做一些調整,做得過了表示歉意,是大度包容。
澎湃新聞:您的女兒妞妞放棄了學藝後,您是不是有遺憾?在猴戲傳承方面您是如何考慮的?對,我們家族應該是沒有了。有句話是富不過三代,我們家好歹也出了四代了(笑)。其實並沒有傳男不傳女一說,傳承方面順其自然,海內外有適合的好苗子,我還會去注意,所有有志於學孫悟空的演員我都願意去無私地教,但學藝真的需要辛苦練功,現在的孩子很難有這種付出。我現在都不能說自己是最好的,這需要一輩子的努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