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評論員:多理解 多寬容 多包容

2021-01-09 光明時評

  光明日報評論員

  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考察時,走進社區,傾聽發生在這裡的一線故事。他叮囑說:「對群眾出現的一些情緒宣洩,我們要多理解、多寬容、多包容,更要做深入細緻的工作,包括心理疏導、解決實際困難。」

  疫情期間,個人行動突然受限,原本的生活被迫偏離既定軌道,每個人都承受著不確定性帶來的恐慌,陷入信息蕪雜帶來的迷茫,直面集中上演的悲歡離合和人生冷暖。在這樣一場共同面對的危機面前,政府、社會機構等方面應對危機的一舉一動都被放在放大鏡下檢視。人們對確定性的渴求,不斷積壓為各種情緒。

  積壓的情緒,總要通過一些口子釋放。「群眾在家隔離時間長了,發幾句牢騷是可以理解的,誰願意老悶在家裡啊!」將心比心,總書記的這句話說到了不少人的心坎裡,在共同經歷了這麼多之後,真的是熨帖人心。

  群眾發牢騷緣何而起?是不是我們的工作哪裡還做得不到位?群眾生活中的一些困難沒有掌握到?對公眾疑問沒有解釋清楚?處理方式不夠妥當?對於聽著可能不太順耳的聲音,基層工作者大可不必一聽就急,多站在群眾的角度想問題,多從自身找問題,多想辦法解決問題,牢騷背後的那些疙疙瘩瘩解開了,一些情緒自會化解。

  同樣,基層幹部和社區工作者多日來連軸轉,神經長期緊繃,他們經常出沒在危險的地方,操心少則幾百多則幾千人的大事小事,長期承受心裡和身體的雙重壓力,真心不易。千頭萬緒的工作中,難免出現一些紕漏和失當,對這些「守護人」,群眾也要多理解他們的難處,給他們一些「容錯」的空間,共同發力解決問題或許比過分苛責,更能達成我們共同的目標。

  疫情之下,我們彼此變得更遠,但也更近。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社區,置身同一場域的所有人都構成一個共同體,大家休戚與共,共擔風雨。或也因此,這段時間,「同理心」這個詞被頻頻提到。這個詞換成樸素的老話講,就是「人心換人心」。基層工作者心裡裝著群眾,群眾自然也會心裡裝著對方。雖然有第一個「裝著」才會有第二個「裝著」,但第二個「裝著」所迸發的能量往往超出想像。而兩個「裝著」共同存在,正是「多理解、多包容、多寬容」最合適的培養皿。

[ 責編:王欣夷 ]

相關焦點

  • 多一些理解與包容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越來越發達,越來越多新型產業開始出現,「外賣」便是其中的一種,而「外賣小哥」也開始活躍在大眾的視野。送餐似乎有著嚴格的要求,一旦顧客打上差評這一單就等於白送,而差評多的送餐員更有可能被解僱。
  • 光明日報評論員:嘉善"縣域科學發展"實踐的範本意義
    作者:光明日報評論員2013年2月,《浙江嘉善縣域科學發展示範點建設方案》報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批覆後,浙江省嘉善縣成為全國唯一的「縣域科學發展示範點」。今年2月,新編制的《浙江嘉善縣域科學發展示範點發展改革方案》,經國務院審定,由國家發改委批覆實施。
  • [蘭州零距離]多一份理解 多一份寬容
    [蘭州零距離]多一份理解 多一份寬容 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
  • 英語背誦——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每日一句英語>正文英語背誦——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 2013-02-20 16:14 來源:恆星英語 作者:
  • 多理解,少誤會;多包容,少紛爭!
    人與人之間,多一些理解,就會少一些誤會;心與心之間,多一些包容,就會少一些紛爭。多一點理解,少一點誤會理解是什麼?理解就是懂得換位思考,懂得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問題,看問題。朋友之間,如果能夠相互理解,友誼會更加牢固;愛人之間,如果可以相互理解,感情會更深濃;親人之間,如果可以相互理解,親情會更深厚。
  • 光明日報評論員:黃智賢文章何以引發共鳴
    光明日報評論員:黃智賢文章何以引發共鳴 本報評論員/光明日報 2018-10-08 08:51
  • 請對教師多一份寬容,多一份理解!
    對待老師我們就應該如這句話一般,當然這裡不是說讓你滿世界認「爸爸」,意思是要我們對待老師要多一份尊重,敬重!教師是誰,教師是靈魂的塑造者,大家知道糧食,糧食的重要性,不需要我過多解釋,想必都清楚,但,這裡說的糧食只是物質糧食,還有更重要的精神糧食,這些哪裡來?
  • 《光明日報》刊發評論員文章《把「全民健康」放進全面小康》點讚...
    9月1日,《光明日報》刊發把「全民健康」放進全面小康《濟南日報》理論評論部評論員惠銘生、肖明君文章《把「全民健康」放進全面小康》文章全文如下:國民健康,越來越被視為國家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一項基礎性指標。從名醫扁鵲的行醫棲居之地,到最早引入西醫的現代杏林重鎮,濟南醫學傳統濃厚,人才和技術存量巨大,再加上濟南作為重要交通樞紐的地利之便,發展新興的康養產業,完全可以通過強大的腹地輻射能力,惠及「1.5小時高鐵圈」所圈定的3億多人口。高端聚集,規劃先行。
  • 光明日報評論員: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第一線
    作者:光明日報評論員(來源:光明網)
  • 光明日報評鍾美美:包容鍾美美的「神還原」,就是最好的「正面引導」
    其次,教師形象本就是立體多面的,許多網民就表示,自己當年的老師也很嚴厲,但生活中的有愛細節照樣能讓自己畢業時掬一把淚。沒必要用「完人邏輯」去看待教師,也無需把他們裱在「園丁形象」的相框裡,去過度拔高他們。「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這句話已被用得太多,但道理長新:教育就是喚醒,是點燃,是啟發,是浸潤,是交融,是包容。
  • 《東京物語》觀後有感:多一份寬容,多一份對人生百味的理解
    並直接被列為多所電影學院的教材。1903年出生的小津安二郎一生拍攝了54部電影,其中很多後來成為經典。與黑澤明、溝口健二被譽為日本電影史上的三大導演。小津的代表作被廣泛認為是1953年上映的《東京物語》。影片的背景是戰後的日本,工業化進程加速了城市化,在急劇變化的社會中。戰後的年輕一代開始有了新的追求。
  • 教育有時不能過於現實,做不到寬容也至少做到包容
    當普羅大眾對實用現實的推崇,局限人們對「形而上」的精神發展與追求——道之學,過度執著於「形而下」的滿足與欲求——器之用,不用說寬容待人,連基本包容待人、待事也成了困難。更何況,過去文學藝術作品表達母親的慈愛多,朱先生一反常態寫父親慈愛,在文學史上很自然了彌補了孟郊慈母表達的成就,也難怪這一作品能成為藝術作品的新高點。對於父親違反交通規則的行為,老師在講授課文時,直接告訴學生不要學習這種行為,引導他們遵守交通規則就可以解決了。刪除這篇好文章,如同捨本逐末。
  • 光明日報評論員: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 | 新時代@...
    一起看《光明日報》評論員文章↓↓↓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二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全國教育大會重要講話精神來源 | 《光明日報》
  • 民俗專家:「中元節」祭掃,大家要多理解和寬容
    民俗專家則建議「中元節」這類祭掃民俗市民要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同時提倡一些文明祭祀祭奠方式。成都著名民俗專家袁庭棟認為,「中元節」這類民俗活動跟民間的端午、中秋民俗活動不同,並不是家家都在過、人人都在過,所以大家要相互理解、相互寬容。過節的家庭和每一個人雖然是孝心、善心但也要愛護環境、注意安全,做到文明祭掃,同時不過節的人也不要去指責別人。
  • 人民日報評論員:攜手創造更加光明的美好未來 ——四論習近平主席...
    新華社北京6月13日電人民日報6月14日評論員文章:攜手創造更加光明的美好未來——四論習近平主席上合組織青島峰會重要講話「齊心協力構建上海合作組織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係,攜手邁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
  • 「廣州日報少年評論員」活動周末「送課到校」
    周五周六兩天,第二屆「廣州日報少年評論員」體驗營活動繼續舉行。12月11日下午,廣州日報廣言團隊「送課到校」,向集體報名參加活動的學生們送上少年評論員系列課程,廣受好評;12日上午,近300名師生來到廣報中心回訪,並現場了解新聞採編流程,開展新聞評論實踐課,現場氛圍十分熱烈。
  • 光明日報社六十年大事記_光明日報網上報史館
    6月16日 《光明日報》正式出版。發表題為《團結一致建設民主新中國》的發刊辭。   為祝賀《光明日報》出版、發行,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共中央領導同志、各民主黨派負責人以及社會各界知名人士紛紛題詞。毛澤東的題詞是:"團結起來 光明在望 慶祝光明日報出版"。周恩來的題詞是:"光明之路"。朱德的題詞是:"民主光明"。
  • 評論:對個性班規多點包容
    評論:對個性班規多點包容 2014-09-26 13:08:16  而揆諸現實,「多做多錯」的評價怪象,在教書育人中時有存在和發生。理解那些願意「多做者」的良苦用心,譬如此次的個性班規,外界若能多多向前看,給予該班主任「邊嘗試、邊完善」的良好機會和氛圍,就顯得十分需要與必要。否則就會像局部地區的「素質教育」那樣,總是邁不出「雷聲大、雨點小」的窠臼。從此意義上講,類似「喝水權」的個性班規更是一種「激勵點」。教育需要創新,創新莫缺包容。
  • 讓我們的生活多一些溫暖多一些理解
    生活中,每個人都渴望被理解,但生活中還存在著那麼多的誤解。你糾結、委屈、難過,最後到無語沉默。你無處排解,無人可說,無處訴說,最終到無話說。理解的含義就是;人們之間心與心的疼惜與懂得。也可以解釋為,朋友、親人、同事之間的諒解和牽掛和關心。
  • 多一點寬容,就會少一些矛盾
    但是,生活中,多一點感激,就會少一些怨恨;多一點理解,就會少一些誤會;多一點寬容,就會少一些矛盾;每個人都多付出一份心意,生活就會變得更加美好,你也會變的更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