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評論員
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考察時,走進社區,傾聽發生在這裡的一線故事。他叮囑說:「對群眾出現的一些情緒宣洩,我們要多理解、多寬容、多包容,更要做深入細緻的工作,包括心理疏導、解決實際困難。」
疫情期間,個人行動突然受限,原本的生活被迫偏離既定軌道,每個人都承受著不確定性帶來的恐慌,陷入信息蕪雜帶來的迷茫,直面集中上演的悲歡離合和人生冷暖。在這樣一場共同面對的危機面前,政府、社會機構等方面應對危機的一舉一動都被放在放大鏡下檢視。人們對確定性的渴求,不斷積壓為各種情緒。
積壓的情緒,總要通過一些口子釋放。「群眾在家隔離時間長了,發幾句牢騷是可以理解的,誰願意老悶在家裡啊!」將心比心,總書記的這句話說到了不少人的心坎裡,在共同經歷了這麼多之後,真的是熨帖人心。
群眾發牢騷緣何而起?是不是我們的工作哪裡還做得不到位?群眾生活中的一些困難沒有掌握到?對公眾疑問沒有解釋清楚?處理方式不夠妥當?對於聽著可能不太順耳的聲音,基層工作者大可不必一聽就急,多站在群眾的角度想問題,多從自身找問題,多想辦法解決問題,牢騷背後的那些疙疙瘩瘩解開了,一些情緒自會化解。
同樣,基層幹部和社區工作者多日來連軸轉,神經長期緊繃,他們經常出沒在危險的地方,操心少則幾百多則幾千人的大事小事,長期承受心裡和身體的雙重壓力,真心不易。千頭萬緒的工作中,難免出現一些紕漏和失當,對這些「守護人」,群眾也要多理解他們的難處,給他們一些「容錯」的空間,共同發力解決問題或許比過分苛責,更能達成我們共同的目標。
疫情之下,我們彼此變得更遠,但也更近。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社區,置身同一場域的所有人都構成一個共同體,大家休戚與共,共擔風雨。或也因此,這段時間,「同理心」這個詞被頻頻提到。這個詞換成樸素的老話講,就是「人心換人心」。基層工作者心裡裝著群眾,群眾自然也會心裡裝著對方。雖然有第一個「裝著」才會有第二個「裝著」,但第二個「裝著」所迸發的能量往往超出想像。而兩個「裝著」共同存在,正是「多理解、多包容、多寬容」最合適的培養皿。
[ 責編:王欣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