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眾多的企業信息官來說,他們每年都需要去為新一年的預算做分配,但如何才能夠真正地做好預算的規劃與合理分配呢?
坦率說,企業的預算分配是一個技術活,科學合理地進行預算分配,一方面能促進企業經營目標的完善,減少企業風險和財務風險;另一方面也能夠為企業發展提供核心競爭力。
這不是某個人的臆想之語,而是切切實實關乎每一個現代企業正常發展的必要措施。
我國古代講究「務本節用財無極」,意思是說,一方面致力於生財的根本,努力創造財富;一方面有計劃地合理消費,節約開支。這樣,財富就會不斷積累,無限豐富。放到一個企業裡也是如此。
務本是指企業做好擅長的事,不屬於核心業務或者不擅長的事情可以交給其他服務商來做;節用就是節約成本,翻譯過來就是「降本增效」。也就是說,務本是前提、降本增效是核心、「財無極」是理想。
遵從著這樣一個原則,企業的經營發展就會長久進行,甚至於完成當下熱崇的數位化轉型。
俗話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們經常能夠看到或者聽到這樣的案例:企業的某個部門既想要降本增效,又想要預算花的有價值。但由於前期的預算沒有做到精準分配,稀裡糊塗的結果就是在採購物料或者執行其他項目時,錢不夠了,只能硬著頭皮向上申請預算。
數據顯示,預算申請得到審批一般需要一定的周期,小公司的審批可能是3天,大企業的流程至少需要半個月,這由此在中間耽誤的效率和時間成本也是不可估量的。
那麼,有沒有一種預算分配模式,既可以做到降本增效,又能夠將預算分配的精準完美呢?
我們拿數位化轉型中的企業為例。很多數位化轉型的企業在做預算時,往往認為採購一套系統或者某個軟體就能完成。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數位化不僅僅是對小規模的效率的提升,而是內部經營思維的改變,不再將數位化轉型視為成本中心,不再將數位化轉型中用到的雲測試當做一種備選模式,而不是去思考真正的降本增效和最適合當下時代的模式。
根據案例,企業在數位化轉型和新興技術手段的應用上應該更加大規模性。換句話說,企業的信息官和決策者應該加大數位化領域的預算,將錢花的更有價值。
具體到業務上來說,企業的信息官和決策者需要考慮數位化轉型中的雲測試模式究竟該增加多少的預算,增加多少的比例。
先給不熟悉雲測試的讀者科普一下,「雲測試」模式在2011年由Testin雲測開創,這種創新的服務模式隨著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成熟,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及開發者所接受。
在十年的時間裡,Testin雲測試通過資源的匯聚和技術的創新,為企業軟體應用生命周期提供全方位測試服務,而這也是企業在數位化轉型中的底層支撐。
我們以測試體系規劃作為基礎,服務涵蓋DevOps體系諮詢、功能測試、性能測試、兼容測試、安全測試、自動化測試、自動化監控、遠程真機等多項服務,以雲模式為企業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測試服務。
雲測試的內在邏輯是,提供解決問題的能力,產品和服務只是載體,更深層次和宏大的是雲測試所能夠解放生產力和生產資料,以及重複性勞作,讓比較複雜比如做外包的模式,變成僅僅是只做測試這件事、變得更簡單。
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來做,通過Testin雲測試提供的服務,企業可以在全球任何地點、任何時間提交測試任務到雲測試平臺,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數據顯示,通過使用雲測試模式,企業的的測試成本至少降低30%,效率提高了50%以上。做到降本增效,尤其是在後疫情時代的降本增效,是雲測試模式越來越被廣大企業所接受的原因。
如今,我們觀察到一個新現象,雲測試模式的預算比例有攀升的趨勢。很多企業在年底做軟體和系統測試預算時,他們刻意增加了雲測試模式所佔整體軟體和系統測試預算的比例,由過去的自建團隊40%、外包測試40%、雲測試20%,調整為自建團隊40%、外包測試30%、雲測試30%。
這就是善用新技術做到的降本增效,或許雲測試預算佔比的就是未來企業降本增效的需求所產生的的新趨勢。時代不會拋棄每一個人,關鍵看你有沒有緊跟趨勢不掉隊。
- F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