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實習記者 閆 利 文/攝
日前,在京召開的2019酵素產業發展大會上發布了中國首份酵素行業研究報告。該報告顯示,目前中國酵素行業市場規模達200億元,從業企業近5000家,未來幾年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000億元。
酵素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會吸引眾多企業紛紛加入這一領域?
處在神話邊緣的酵素
近日,記者在江蘇黃橋某便利店內看到一款名為「酵素纖體梅」的產品,記者向店內的工作人員詢問:「屬於涼果類產品的青梅,和酵素有什麼關係?」工作人員指著產品配料表解釋道,該產品中除了青梅還有α—澱粉酶、果膠酶、菠蘿蛋白酶等,這些酶就是酵素,對身體有好處。
記者在電商平臺搜索發現很多品牌都在銷售「纖體梅」,大多數產品的宣傳介紹中都提到「該產品是一種高碳水化合物、高纖維的食品。」銷售人員向記者介紹:「食用酵素產品後,會出現幾種反應。腹瀉,說明腸道有害細菌多,溼氣大,脾胃不好。腹脹,說明體內濁氣多。便秘,說明腸道益生菌少,腸幹。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產品的實際效果也不同。另外,孕婦、幼童、腸胃功能弱化者不建議食用。」
除了「纖體梅」,熱銷的酵素食品還有各種酵素粉和酵素果凍。在買家評論區記者看到「有作用」「皮膚變好」「體重減輕」等關鍵詞頻頻出現。
酵素不是酶 酶不等於酵素
酵素產品真的有這樣神奇的功能嗎?記者查閱資料發現,《酵素產品分類導則》中將酵素定義為以動物、植物、菌類等為原料,經微生物發酵製得的含有特定生物活性成分的產品。酵素不是酶,酶不等於酵素。按產品應用領域酵素可分為六大類:食用酵素、日化酵素、飼料酵素、農用酵素、環保酵素、其他酵素。食用酵素包括蘋果酵素、糙米酵素、香菇酵素、玫瑰花酵素、桑椹酵素、益生菌酵素、水果酵素、茶酵素等。
有專家解釋,傳統果蔬經過發酵,酒精含量較高的即為酒,乙酸含量較高的即為醋,酒精與乙酸含量較少、口感較好、各種營養較均衡的即為酵素。酵素的製作其實是生物酶分解生長的過程,通過密封保存的方式促使其充分發酵。事實上,經深度發酵過的酵素中含有經酶分解的多種小分子營養物質,當人的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時,這些小分子營養物質進入人體後可以直接被人體吸收利用,維持人體微生態平衡,修復身體亞健康狀態。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也在《食用酵素髮展之管見》報告中提出,食用酵素產業發展中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存在把酵素神化的傾向,食用酵素就是一種以果蔬為原料進行發酵的食品或功能性飲料,不能將其神化。二是關於酵素的宣傳存在不嚴謹的情況,一些廣告語中存在多處不科學不合理之處。酵素就是Jiaosu,不是Enzyme;食用酵素是食品,不是酶製劑。
規範生產者 引導消費
數據顯示,2019年6月中端酵素果凍,近12個月總銷售額為1.36億元,年同比增長率為403.61%,當月銷售額佔整個果凍市場的31.89%。
消費者對健康的追求,促使了酵素生產、研發企業的不斷增加,行業的壯大,也催生出了新的問題。消費者對酵素的認知存在誤區、前端的銷售環節存在諸多不規範的情況,影響了酵素產品行業的發展。此次,酵素標準的實施,將進一步提高消費者對酵素的認知,引導消費者合理食用酵素。同時,也有助於規範市場,避免商家對酵素的「神化」宣傳。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產品的功能化將是整個食品產業發展的方向,以及必然的路徑,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產品在研發設計中都存在三個不同的維度:一是好產品;二是具有一定有社交功能,可在品質外開展交流;三是回歸到產品本身的差異化優勢,就是其擁有的大健康屬性。總體來看,酵素食品行業還是有一定功能性,而這也是促使越來越多企業生產、研發食用酵素產品的主要因素。」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