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韓國《中央日報》4日報導,首爾東部看守所新冠確診病例的總人數已經超過1000人,連日來不斷更新韓國單一設施內集體感染人數的紀錄。專家們稱,導致這場災禍的原因主要有:看守所的三密結構(密接、密集、密閉)、出現確診病例初期未能及時將確診人員和密接者分開隔離以及對防疫毫無意義的整棟樓房集體隔離。分析認為,這一集體感染事件與2020年2月停靠在日本橫濱港的鑽石公主號郵輪發生的集體感染事件非常類似。
報導稱,據韓國法務部1月3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1月4日8時,東部看守所累計確診人數達1062人。前一天面向1122名在押人員進行的第五次全體檢測結果顯示,看守所新增121例確診患者,另有7人尚在等待檢測結果。如果算上未被納入法務部統計的21例確診人員家屬和親友感染病例,與東部拘留所有關的確診患者總數已達1083例。
封閉空間內的「三密」結構導致病毒擴散
據報導,專家們稱,典型的三密結構(密接、密集、密閉)是導致如此大規模集體感染的直接原因。截至近日,東部看守所的在押人員一直在沒有佩戴口罩的情況下被關押在沒有隔斷的多人牢房中集體食宿。不同於其他帶有運動場可以進行室外活動的看守所,此處在押人員的所有活動均在室內進行,而且實際的在押人數超過2400人,遠高於2000人的額定收容人數。
報導介紹稱,此前3711名乘客中出現712名確診患者的日本郵輪也是典型的「三密結構」。遊客在旅行期間始終在封閉的空間中住宿,在自助式餐廳就餐,共同使用公共澡堂、桑拿、遊泳池、KTV、劇院等生活娛樂設施,頻繁進行密切接觸。翰林大學聖心醫院呼吸內科教授鄭錡碩(前疾病管理本部長)稱,「這兩起集體感染事件都發生在多人在密閉空間內24小時一起生活接觸的情況下,相當於一個蓋著蓋子培養病毒的培養皿」。
初期應對不力,整棟集體隔離暴露問題
據分析,出現首例確診病例後,防疫部門在區分確診和接觸人群的工作過程中存在問題,這也是導致集體感染事件爆發的一大原因。11月27日出現首個確診病例後,法務部直到三周後的12月18日才對全體在押人員進行病毒檢測。翰林大學醫學院預防醫學系教授金東賢表示,「出現確診病例後,將確診人員轉移到其他地方,並對密接者進行隔離,這是最基本的防疫原則。但相關部門沒有及時對他們進行區分隔離,使所有在押人員繼續生活在同一空間,導致出現了連環傳染」。
報導提到,有人稱,從羈押看守所的空間特殊性出發制定的整棟樓的隔離方針也是一大問題。被隔離關押在東部看守所的345名確診人員直到12月28日才被移送關押到青松監獄。而且,東部看守所直到12月23日才將170多名在押人員移送關押到首爾南部監獄、京畿驪州監獄和江原北部監獄,以降低看守所的人員密集度。由於東部看守所的集體感染很大程度上來自「無症狀感染者」的無聲傳播,將整棟樓房集體隔離,反而擴大了傳播風險。
報導介紹稱,這些問題2020年年初日本爆發郵輪集體感染事件時已經存在。在當時這起事件中,2020年2月3日郵輪廣播就通報了第一個確診病例,但郵輪並未及時採取防疫措施,直到2020年2月5日上午郵輪的桑拿和餐廳仍然正常開放,並且沒有對全體乘客進行病毒檢測,也沒有及時將確診人員和密接者分開隔離,只一味阻止乘客下船,最終釀成大禍,而這種集體隔離的方式也備受詬病。
對於首爾東部看守所暴發疫情,翰林大學醫學院預防醫學系教授金東賢表示,「日本郵輪集體感染事件發生在人們對新冠病毒尚不了解的疫情爆發初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獲得諒解。但現在我們已經擁有足夠的防疫經驗,看守所的相關措施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翰林大學聖心醫院呼吸內科教授鄭錡碩則提到,想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需要不同政府部門加強合作」,他認為「負責管理看守所的法務部應該與防疫部門保持密切溝通,按照原則對確診人員進行單獨羈押,對密接者進行分開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