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江西新聞9月26日電(周瑋 徐翔)從「十二五」到「十三五」,江西省普通國省道總裡程由11101公裡增長到18582公裡;危橋改造完成798座;完成生命安全防護8342公裡;累計完成養護大中修及路面改造工程11269公裡,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
這些統計數據描繪出了近五年來公路發展的「硬」指標,那麼出行服務體系建設日益完善,則是江西公路人在提升公眾出行服務「軟」實力上寫下的濃墨重彩嶄新一筆。
普通公路服務區——讓出行感受更美好
普通公路服務區(驛站)在設計中能較好的融入當地自然生態和文化特色,成為普通國省道公路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宜春市境內,通往江南的名寺百丈寺風景區的甘坊鎮路段上有座青雲公路驛站。這個驛站以古塔、拱橋、高山、流水為依託,遠眺高山民居,近看田野草甸,採用帶狀布局方式,利用12餘畝空曠地建設而成,分為古樹祈福區、文娛活動區、孔子講學區、綠島停車區和青雲景廊區。驛站將「以人為本」理念,充分融入到園林景觀設計中,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空間上以點、線、面的設計手法,與水景、水系相結合,營造了一個停車休憩、觀山看水、服務司機為主題的多功能服務區,受到了過往司機、驢友及行人的歡迎,不少行人還以此為背景,留下難忘的精彩瞬間,公路驛站成為了當地一個特色旅遊景點。
在景德鎮市G206國道旁的興溪橋驛站則是另一番景象。驛站裡停滿了來自安徽的大貨車。常年跑這條線的司機張師傅說,開大貨車最忌諱疲勞駕駛,以前想休息一下,都找不到地方,只能強打精神一直開,現在有了興溪橋驛站,大家都很高興,都願意來這裡停車休息,這裡快成了安徽司機之家,江西公路部門為司機著想的服務意識令人讚嘆。
景德鎮市公路局興溪橋驛站。
「十三五」期間,全省共規劃建設普通國省幹線服務設施229個,其中:新改建服務區(驛站)178個,新建停車區51個,總投資達到9.75億元。
在建設公路服務設施過程中,公路部門注重合理利用公路沿線資源。利用公路沿線加油站、集散地、路邊果園、鄉鎮集貿市場等進行合理規劃,既充分發揮公路沿線資源作用,又起到整治路邊亂擺攤現象,同時節約土地資源。充分整合現有公路資源。利用原有道班、養護中心、治超站等設施進行改建,在增加相關服務功能的前提下,將當地文化、公路文化融入進來,充分凸顯公路特色。
江西旅遊資源豐富,公路部門還充分利用旅遊公路,合理布局規劃服務設施建設,選擇環境優美路線,將旅遊與服務融為一體,營造出人在畫中走,車在景中遊的效果。
智慧公路——讓出行體驗更舒適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因為山水之間有美景。江西地處江南丘陵地帶,山多,水多,山水之間美景多。
江西婺源因生態環境優美和文化底蘊深厚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村」,四季皆景,四季宜遊,境內山巒重疊,溪澗縱橫,雨量充沛,意味著山體滑坡衝毀公路、山洪衝毀路基、橋梁的風險高。
2019年,婺源公路分局結合「暢、安、舒、美」省級示範公路建設,在G237、G351、S302、S303四條國省道共95.3公裡,建設旅遊智慧公路。這條智慧公路融旅遊服務和公路、橋梁安全預警一體,受到當地旅遊部門的交口稱讚。
婺源智慧公路上的彎道預警系統。
今年7月婺源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澇災害。7月8日,婺源公路分局雨季防汛領導小組收到一條來自邊坡監測預警系統的簡訊,信息顯示「S303 K42+900處邊坡存在滑坡風險」,線下核實了結情況後,防汛領導小組迅速指示管養人員提前採取封路等緊急措施,保障了雨季道路行車安全,也為公路應急管理提供高效科學的決策依據。
行駛在婺源旅遊智慧公路上,處處都能看到智能的足跡,科技的身影。智能停車引導系統,實現了對停車位使用情況的實時監測; WIFI 無線網絡,最多可滿足3000 餘部終端同時上網,為遊客提供免費便利的上網服務;智慧充電樁為新能源車主保駕續航;信息查詢終端,更快捷的了解婺源旅遊文化,瀏覽旅遊特色、景點信息、各類美食,查詢婺源旅遊景點路線及掌握周邊加油站、賓館等信息。這些智能服務提升了普通國省道公路服務區和停車區的服務能力,升級了司乘人員的出行體驗。
江西省公路部門圍繞「全面感知、安全通暢、協調高效、安全引導、交旅融合、綜合服務」理念,在省內重要旅遊景點開始建設旅遊智慧公路。
在省會南昌市的「後花園」灣裡梅嶺風景區,當地公路部門將通往景區的S417 望招線、S106 蛟萬線打造成了旅遊智慧公路。
江西省南昌市灣裡智慧旅遊示範路。
這條旅遊智慧公路總長約22公裡,集多源信息採集、綜合信息處理、遠程信息控制、路況信息發布為一體。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雲平臺技術,將景區和道路的實時人流量、道路通阻、氣溫環境等情況以簡訊方式主動進行推送,便於遊客做好出行規劃。另外,如遇突發事件,簡訊平臺將作為應急信息發布平臺,及時發布預警或引導分流。同時,通過出入口布設的可變情報板,可擴展遊客信息獲取渠道,將路段施工、交通事故、強風、暴雪、冰凍、濃霧等警示信息實時展示出來,用以提醒進入旅遊公路的駕乘人員和遊客。
科技帶來的便捷舒適讓在路上成為了一種享受,越來越多的前來梅嶺打卡,形成了「旅遊推動交通,交通促進旅遊」的良好格局。
科技治超——讓出行環境更和諧
「人暢其行、貨暢其流」,普通國省幹線公路是物流大通道。
一直以來,貨物車輛超限超載治理是公路工作中的難點。據第三方統計,2016年年初全省開展集中治理前夕,普通公路超限超載檢測站點超限超載率為29.7%,到今年上半年這個數據降為0.47%。五年來,治超工作經歷了由「人海戰術」向「科技引導」轉變。
2019年11月16日,贛州市信豐縣治超辦違章處理中心人頭湧動,電話響聲不絕,前來諮詢和自覺接受處罰的車主和司機源源不斷,兩個辦公大廳都擠滿了前來處理違章的車主。這是信豐縣在全省率先試點治超工作「非現場執法」後的忙碌景象。
「非現場執法」背後依託的是已經建成的遍布全省普通幹線公路不停車檢測點對過往車輛進行24小時不間斷稱重檢測,利用電子抓拍系統及地磅進行配合的非現場執法超限檢測系統,過往的車輛只要存在違法行為就會無一例外地被記錄下來,並將相關數據傳送到後臺。
不停車檢測系統。
這種「無感」式檢測方式,受到了廣大司機和執法人員的極大歡迎。以往,遇到治超檢查就是大堵車,現在司機師傅可以放心一路行駛到底,降低了物流成本。對執法人員而言,不用再面對難過的「人情關」「攔車關」,一切讓數據說話,
據省交通運輸廳治超辦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全省已有166個不停車檢測點數據、23個固定治超站的數據接入了全省治理超限超載管理系統平臺,南昌市、九江市、贛州市、宜春市等多個縣(市、區)依託已建成的不停車檢測系統,啟動了非現場執法工作。通過多地的積極嘗試,執法效果明顯,不停車檢測點布設路段超限超載車輛明顯減少,源頭企業的自我管控力度明顯加大,輔助流動執法效果明顯,實現了對路面超限超載車輛精準打擊,降低了路面執法壓力和執法成本。
自2016年2月1日全省啟動新一輪治超工作至今年8月,全省共檢測貨運車輛3316萬輛次,查處違法超限超載貨運車輛32.3萬多輛次,公路部門監督卸載貨物705多萬噸,公安機關交管部門處理案件8.5萬多件,對司機駕駛證記分38萬多,運管部門恢復改裝車4.8萬多輛次,統計上報交通運輸部378起嚴重違法失信超限超載貨運車輛、駕駛人、貨運企業及衝卡人員等治超失信當事人名單。
經過近年來持續不斷的超限超載治理工作,全省普通國省幹線公路路況有明顯改善,公路基礎設施完好率與治理前相比明顯提高,公路通行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現在開車行駛在公路上,超限超載車輛明顯少了,改裝車明顯少了,通行環境明顯舒適了。運輸市場保持穩定。鮮活農產品、重點物資等人民生活必需品運輸正常,運輸價格出現合理回升,據對部分地區的調查,貨運價格基本上漲了20%-30%,運輸市場秩序呈現良性發展態勢。
滿意度調查——真心實意問診群眾
「建設人民滿意公路」是公路人的初心和使命。
今年4月—8月,江西省公路管理局首次在全省範圍內開展普通國省幹線公路公眾滿意度調查,向群眾問診全省普通國省道公路路況水平和服務能力的差距和不足,以此為依據,補短板、強弱項,不斷提升普通國省道公路路況水平、管養水平、服務水平,為群眾出行提供優質服務,提升出行的獲得感、幸福感。
公路部門積極開展群眾滿意度調查。
為了做好調查工作,各級公路部門通過官網、微信公眾號發布滿意度調查問卷信息,在政務服務中心、車站、公共廣場、村鎮和街道社區等公共場所廣泛張貼宣傳海報,積極宣傳和推廣調查活動,擴大群眾知曉率及參與率;組織幹部職工深入沿線企業、單位、居民區、普通國省道服務區和驛站,以及當地政務服務中心等群眾往來密集區域開展走訪調查工作,一對一、面對面,耐心指導群眾開展有效答卷,宣傳國省幹線公路有關知識,傾聽民眾訴求。
宜春市公路管理局工作人員在深入公路沿線走訪徵求意見中了解到位於宜豐縣石市集鎮的320國道路面高於兩側集道60公分,給沿線群眾出行帶來不便後,以國道大中修為契機,對石市集路段進行降坡處理,優化了沿線群眾出行環境。
「在調查中,既有聽到群眾讚揚時的自豪,也有聽到批評時的汗顏和警醒,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我們的工作不僅僅是水泥瀝青和報表上的數字,更是和群眾的利益息息相關。」宜春市公路管理局宣傳科負責人周劍說。
5個月的時間,徵集的調查問卷涵蓋了全省所有普通國省幹線公路,受訪民眾提出了百餘條問題和意見建議,相關公路部門建立了臺帳,設定了整改時限,回應民生訴求。
回望「十三五」,求新求變的江西公路部門在公路路網質量和服務水平上雙雙提升,完成了由公路建設為主轉變為建設+綜合出行服務的華麗轉身;展望「十四五」,江西公路人以革故鼎新為己任,向著建設交通強國的目標邁進,為描繪好新時代江西改革發展新畫卷提供堅強的公路保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