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朝天宮是臺灣300多座媽祖廟的總廟,香火鼎盛,每年春節至農曆三月底是進香旺季,由於其間跨越了元宵節上元燈會和媽祖生辰兩大盛會,吸引了上百萬信徒由全臺各地擁入北港參竭,繞道遊行、藝陣班弄、煙囂炮花、香客如潮,如此的廟會盛況讓小鎮沸騰到極點。昔日家家戶戶都會在元宵夜掛上巧費心思的燈籠,將街道點綴的亮如白晝。
為了方便夜間遊行,委任兒童執火把照明,蜿蜒在街頭巷尾之中,猶如金光燦爛。現在的上元燈會集中在朝天宮文化大樓舉行,燈期長達一個月,每年都展出許多製作精巧的大型花燈,廟四周也掛起壯觀成排的平安燈籠,吸引無數遊人前來觀賞,成為北港廟會的一大特色。
天后生辰的繞境活動由來已久。朝天宮媽祖迎自湄洲,清代時每年皆需在生辰之前回祖廟謁祖進香,早先皆由笨港直接渡海回湄洲,回程時則從安平港登陸。由於相傳農曆三月十九日為當年樹壁恭奉媽祖低達笨港之日,並繞境求安祈福。後兩岸航行中斷,渡海進香活動終止,但繞境活動依舊舉行,至今不衰。
北港媽祖在三月十九,二十日兩天出巡繞境,由志願者組成「轎班會」扛神轎遊行,各種陣頭、藝閣相隨,穿梭在北港市區的街頭巷尾,蜿蜒長達數公裡。遊行路線上的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盛的牲禮設香案祭拜,待神轎來到,便燃放鞭炮恭迎,炮放得越多越響亮,就表示福氣越旺,今年將「大發利市」。
此時神轎必須停下接受歡迎,驚天動地的炮花就在轎班腳下噼裡啪啦地炸開,身陷炮海中的轎班們不得不就地跳躍著「踩炮」,以降低鞭炮爆炸的威力。常常一場繞境下來,街上積滿厚厚的炮屑,瀰漫的硝煙久久不散。
而轎班們也得事先坐好腿部防護,若非出於對媽祖的虔敬信仰,是不足擔當此重任的。繞境行列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絢爛奪目的藝閣。藝閣表演早在唐宋年間就已流行於民間廟會,由童子裝扮成忠義傳奇故事中的人物,站在停臺樓閣的布景平臺上供人欣賞,後來為了配合繞境,由數人扛著布景平臺遊行表演。
隨著時代進步,又改為置於牛車上,節省人力。到近代,乾脆搬上長達十餘米的大卡車,並搭配高科技幻燈光及乾冰,令人眼花繚亂。
關注我,關注百家號國民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