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9 18: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以下文章來源於水漩文學 ,作者草根無芽
水漩文學
寫商都人商都事,研究商都的方言土語,為商都的前進貢獻力量!水漩文學歡您,您的入駐,草根致以十二分的感謝!
今日讀了王小龍老師的《食》上,最大的收穫不是被他的文字勾起對那個食不果腹卻樂在食中的童年記憶,而是發現了一個久違的名字——點羊缽兒!點羊缽兒,小時候當然也玩過,那硬得就如同黑棗般的羊糞牛牛猶在眼前!但久違的不是那個久遠以至於忘記了規則的玩法,而是那個缽字!我欣然發現,王老師的這個缽字,不正是我日思夜想卻找尋不見的那個字?眾裡尋它千百度,原來在此處!!
我們商都的圪洞也叫缽洞,地上的小坑叫缽缽(缽兒缽兒),甚至專門創造了一個成語叫缽缽眼竅來形容那坑坑窪窪小窟窿眼兒遍布的表面。坑這個字在商都是絕沒有缽字大眾化。凡是坑的形狀,都可用缽字來形容,例,挖樹坑兒,我們更習慣說是挖樹缽兒,大路上的坑,我們叫載缽子,我們放罐頭的瓶子叫罐頭缽子,罐頭食之而置廚間盛放糖、醋等調味品,就變成了糖缽子,醋缽子。拔火罐的火罐叫火罐缽子,我們過去大號的碗叫缽碗,甚至葬器中也有衣飯缽子,等等。
多次苦苦思索,吃飯也在琢磨,在網文中卻多次與它擦肩而過,原因僅僅是它的字形和讀音。上述的缽字,皆發「八」的音,而不是其本音「bo」。所以,我曾想缽洞的缽,是蘿蔔的卜?試寫幾次,小卜卜,樹卜子,總是覺得似是而非,卜與坑,相差太遠。八字?更是不著邊際。卜字好賴有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坑在那,而八有什麼?真愁死個人!後來也想,這個缽字,大體和土有關,再不濟同洞字般,也和水扯點關係。然而,查了字典,卻找不見音義相似的字。
王老師一語點醒夢中人,原來,缽字就是眼前。我被習慣框住了,古人造字的一套規則,就像一個圐圙,圈住了我,我渾然忘記了口語的來源更重要的一條是廣泛的由此及彼的聯想。缽,不正是一個小洞小坑的形狀嘛!
缽本為僧人日常操持道具,其音是梵語「缽多羅」簡稱。缽常作僧人化緣之用,其形狀為腰部凸出,缽口、底向中心收宿,直徑比腰小,類似於鼓的形狀,不過口大底小腰粗。僧人之缽,製作必由瓦、鐵而成,所以造字時便選了金字旁(瓦字難作部首),以缽為僧人的清淨之本的本字作聲部。缽隨著佛教的傳入而進入中國,而佛教西來,故在西北地區尤其興盛,單就大同的雲岡石窟難計其數的佛像,對古晉地區佛學的興盛就略見一斑。所以,缽在古晉地區不是一個陌生事物,僧人持缽而行,是個司空見慣的現象,缽音缽義進入語言,也就不難理解了。
語言的發展,在於類比和聯想。由缽的坑洞形而其它,以缽為詞綴的詞彙就出現了,樹缽子、水缽子、火罐缽子(最原始那種小瓷罐了,可以在脖頸和肩膀上拔的那種)、罐頭缽子、衣飯缽子、缽洞、缽碗、缽缽、膿缽兒、鞋缽兒、窯缽兒等等,就不難理解了。
這裡還有一個疑惑,為什麼只有衣飯缽進入了文字,而其它只存在於口語?這好說。窮人要死,達官貴人也要一樣死,死了就要葬。窮人說說而已,富人就要記述,所以衣飯缽能夠進入文字,而其它都有正規的漢字在那,作為一個詞綴的缽字,有它二五,沒它一十,就可有可無了。再者,泥腿子們的話,怎可落於文質彬彬的先生筆下?至於其音的演變,或許「八」正是其本音也不一定,這是有疑在先的,比如發同一個音的更與耕,半夜三更就讀更為jing,而耕地我們亦讀耕為jing,但其音卻不存於文字記載。所以,不考也罷(考也不會考證,再失笑一回)!
作者簡介
趙林,商都縣八股地人,退役軍人。
編 輯/ 李 寧
審 核/ 錢 宏
原標題:《【文學天地】眾裡尋它千百度——商都方言中的缽字》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