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潘石屹妻子張欣在社交網絡上曬出送小兒子Luc去哈佛開學報到的照片。潘石屹小兒子入讀哈佛,5年前曾備受爭議的向哈佛大學捐款,原來真的是「買到了門票」。
「雖然美國名校(包括全世界最聲名顯赫的幾所大學)暴露出「體育特長生」招生舞弊案,實際上名校有很多合規的捷徑一直為少數階層敞開著」,曾任職於哈佛大學招生辦的Stephen博士一針見血地指出,「更廣泛的討論和利用這些分數以外的錄取渠道,在歧視少數族裔的大環境下, 可以幫助外國留學生更公平地實現入讀名校的願望。」
醜聞之後,難道只能老老實實「硬剛」GPA+刷分了嗎?「答案是否定的。美國名校錄取並不是中國高考,分數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很多捷徑並不違規,甚至是學校鼓勵的,但這些並不被留學生及家長所熟知,導致在申請關鍵環節吃虧。今天就討論一下這些捷徑, 先看一下留學大數據。」
Stephen博士現就職於有「美國土著新東方」之稱的快路留學,取樣數千成功錄取名校的案例做出分析,「我們統計了自2003年起總共16年留學生大數據,他們都入讀了TOP50學校,簡單講,結論有這麼幾個:
1. 美國名校錄取醜聞對中國留學生群體影響甚微
只有不到1%的華裔留學生通過體育特長生的方式進入TOP50學校:這裡面大部分是土生土長的ABC,從小培養了興趣愛好,贏得了某些運動項目(例如桌球)的全美比賽中優異名次;在中國大陸長大的留學生了解這種渠道的很少,體育特長生錄取為小眾項目。
2. 學霸硬剛GPA 家庭背景普遍一般
GPA3.8以上的學霸,佔樣本總數的5%,均被TOP15名校錄取。他們SAT滿分,託福110+,或者GMAT750+很常見。其中,研究生申請人通常有學術圈大牛推薦。開掛的人生不需要過多解釋。但統計他們的家庭背景發現很有趣的現象:父母大部分為收入不高的工薪階層,並沒有名校教育背景。「可能是這樣的家庭環境更讓孩子有奮鬥的動力。」
3.大多數成功者都有名校 「關係」
「一條約定俗成的『真理』就是,如果一個學生可以給哈佛捐一座圖書館,或者一幢教學樓,無論他們在高中的表現如何,都可以錄取。」比如, 潘石屹花了 1500萬美金送孩子進入哈佛;李嘉誠,曾經向斯坦福捐3700萬美金,送兩個兒子進入斯坦福。顯然,這種操作只有這類富商才能負擔得起。對於絕大多數中產家庭來說,其實有很多其他經濟可負擔的有效方案。
錄取樣本中, 有70%的成功者都有來自美國名校的connection,例如教授推薦信;學校內暑期實習(summer school);參與研究項目;家庭成員為校友;校董推薦;捐款等。
分析了這麼多,說好的捷徑呢?
1. 想方設法建立與目標學校的「關係」
如果自己有條件,可以主動聯繫名校的教授,展示自己獨特的一面,獲得良好印象,最終拿到推薦信的話,幾乎可以鎖定錄取。如果自己比較「shy」,可以通過在美國的留學機構引薦,代替溝通來獲得內部推薦機會。
2. 校董推薦,小額捐款入學
美國私立名校都喜歡在財務上支持大學更好發展的學生,但這是一項複雜的技術活,處理不好很容易變成「買入」名校,導致失敗。需要找有合作渠道和操作能力的機構來協助。這個渠道,就是給那些家裡條件很好,欠缺學術成績/實踐經驗而又想讀名校的人準備的,不再多說。
3. 找名校圈內人協助申請,不要找中國大陸的留學中介
有經驗的人指的是已經在美國名校讀書或工作的人員,最好找到名校教授甚至前招生官來潤色;建議不要找中國留學中介,因為寫作文書的那個人可能英語沒你好,或者更容易寫出千篇一律的文章。他們本身就不在美國,思維方式很容易「水土不服」。
「最後,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沒有千篇一律的捷徑,應該根據你的情況來綜合分析判斷。」
想了解更多的留學生或家長,可持續關注留學指南發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