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音樂學院管弦系黨員教師專業展示
時間:2016年6月23日(星期四)16:00—17:00
地點:吉林大學珠海學院音樂廳
節目單
一、長笛表演:《蘆笛》、《夕陽簫鼓》
作者:德彪西(法國)、譚蜜子(中國)
演 奏:廖媛媛(副教授)
《蘆笛》這首作品是印象派作品家德彪西所作。這首在長笛作品中最負盛名而又最短小精彩的經典作品之一。本曲是德彪西為莫瑞的神話劇《普賽克》又名潘神之笛所寫的配樂,作於1913年。在希臘神話中,潘神即牧神,也就是笛神,半神半羊。口中不停的吹著笛子。因此潘神臨死時的配樂,只用一支長笛,如怨如訴,悽涼欲絕。德彪西將該曲手稿贈與他的朋友弗盧累,並請他在該劇演出時獨奏此曲,獲得極大成功。
《夕陽簫鼓》改編於古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文曲, 旋律雅致優美。描繪出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卷。音樂開始,鼓聲、簫聲,疏密有致地悠然興起;接著,委婉如歌的、富有江南情調的主題款款陳述;其後各段,運用擴展、緊縮、移易音區和「換頭和尾」等變奏手法,並適時點綴以水波聲、槳櫓聲等造型樂匯,表達了意境幽遠的情趣。此曲以柔婉的旋律,安寧的情調,描繪出人間的良辰美景:暮鼓送走夕陽,簫聲迎來圓月的傍晚;人們泛著輕舟,蕩漾春江之上;兩岸青山疊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蕩月,槳櫓添聲……
二、大提琴表演:《天鵝》 作者:聖桑
演 奏:沈一郡(副教授)
鋼 伴:聶晶
《天鵝》是我們熟悉並為之感動的優雅、溫柔的大提琴曲,它出自聖桑的管弦樂《動物狂歡節》。在這樂曲裡,大提琴代表了天鵝,鋼琴就是那波光粼粼的湖水。全曲結構嚴謹,曲風清新,樂曲力度強弱有致,很好的表現出了作者的感情和勾畫的意境。但這首曲子的曲調裡透著一絲淡淡的憂傷,但憂傷只是點綴,是為了給結局增添更多的喜悅。
三、薩克斯表演:《假日》(Vacances)
作者: 讓米歇爾達馬斯(Jean Michel DAMASE
演 奏:徐樂陶(講師)
鋼 伴:聶晶
描寫人們在假期中愉快,放鬆,享受生活的心情
四、小提琴表演:《旋律》
作者: 格魯克(德)
演 奏:關文輝(副教授)
鋼 伴:聶晶
這是德國作曲家格魯克所作的歌劇《奧菲歐與優麗狄茜》第二幕第二場中的一首管弦樂曲,後人改編成小提琴獨奏曲。奧菲歐與尤麗狄茜的故事取材於希臘神話:奧菲歐因愛妻優麗狄茜的死而痛不欲生,他的真情感動了愛神阿莫爾,遂允許奧菲歐進入地府將優麗狄茜帶回人間。小提琴如泣如訴的旋律表現了奧菲歐思念愛妻的痛苦心情。
五、長號表演:《夢後》(APRES UN REVE)
作者:弗雷 (GABRIEL FAURE)
演 奏:姚仲達(副教授)
鋼 伴:聶晶
1877年秋天,福雷與未婚妻薇爾朵的婚約解除,其友布希努就勸他為此譜曲打發愁緒。描寫主角所戀慕的美麗女性出現在夢境,一起飛向光明的天空,夢醒,幻想破滅,主角懇求夢幻回來,悲痛的呼叫,只換來無情的聲響。
六、小提琴表演:《豐收漁歌》
作者:李自立
演 奏:韋瑋(教授)
鋼 伴:聶晶
樂曲以潮汕一代漁歌為素材,以南海波濤為背景,描寫了漁民們出海捕魚、豐收歸來時的喜悅情景。
全曲共分四段:
(一)鋼琴的引子和小提琴E弦上的南海漁歌主題。
(二)如歌的行板。由引子的主題發展而成,E弦上寬廣舒展的旋律和轉到G弦上形成不同色彩、速度的變化,表現漁民們唱著漁歌愉快返航。
(三)小快板。是第二段旋律的變奏,2/4、3/4混合拍子的使用,重音在不同位置上交替出現,使樂曲充滿彈性和活力。
(四)廣板。是全曲最為抒情的樂段,樂曲最後出現的琶音和顫音把人們帶入富有詩意的海灣夜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