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校從一年級入學的時候,就分了三個pad班,三個非pad班,總的來說,應該是各自有優缺點吧,具體就不展開說了。我只以三年級時的科學期末成績為切入點談談我的看法。
以我的小道消息,pad班的科學優秀率是高於非pad班的,而且這個百分比還可能高的不是一點點。
相比語數外這三門主課,科學的外圍因素更少,老師是同一個,然後大家也都不怎麼複習,基本只靠課堂上的學習。所以這門課的分數更加體現孩子的理解能力。正好前幾天發過一篇孩子思維覺醒的文章,如何看待娃突然變聰明了 ,結合起來之後,我的觀點是pad班學生思維覺醒的比例比非pad班學生來的高。
不過我不認為這個是pad的功勞,而是家長在選擇pad班的瞬間就決定了。會選擇pad的家長,在生活中肯定也是更願意嘗試新事物的家長,思維上而言也是偏理性的居多,而非pad的家長則是趨於保守,思維上的話會是比較糾結的那種。當然也有像我這樣理性最終卻選擇非pad班的家長,這裡更多的是講一個概率問題。
家長的思維方式是理性還是糾結,直接會體現在生活中。孩子的思維孕育更多的是來自於生活,來自於他所接觸到的生活,而他所能接觸到的環境中,父母的影響肯定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之前會提到選擇的那瞬間就決定了。
家長理性的思維真的會讓孩子更早的覺醒邏輯思維嗎?
所謂的邏輯思維,其實就是一個問題的前後因果關係的理解和推理。當孩子的經常能夠收到明確的指令,得到確切的反饋。他的思維自然也就也會比較理性。
前幾天看到過一個同學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我就覺得他們處理問題的方式太隨意,孩子的思維覺醒估計還要過一段時間了:小夥伴按門鈴來找他孩子玩耍,家長一開始說不同意孩子下樓去玩,孩子哭鬧一頓之後,心一軟就同意下樓去了,但是說好8點要回來的,結果到了8點,媽媽覺得他玩的那麼開心,就沒叫他回家做作業,而是繼續玩到了9點才散。在我看來,有些要求要麼就別提,提了具體的要求,就應該到點讓孩子完成約定。家長處事的執行標準是一個很大的因素,畢竟執行的標準變化越小,孩子越容易形成前後因果關係。
洋洋灑灑竟然又寫了這麼多,大家對我這個角度來看問題有什麼想法?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