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那夏禮和那夏理,可能大家知之甚少。但是如果說起廣州市培英中學和廣州市真光中學,相信很少有人不知道的。
那麼,那夏禮和那夏理究竟是誰呢?沒錯,他們是兩兄妹,都是美國人。哥哥那夏禮創辦了廣州市現代意義上的第一所男校,即現在的廣州市培英中學。妹妹那夏理創辦了廣州市現代意義上的第一所女校,即現在的廣州市真光中學。
1868年1月,美國北長老會派遣那夏理來到廣州。年輕的那夏理具有驚人的語言天賦,她很快就能說比較流利的粵語。1872年6月,她於廣州金利埠(今六二三路後面),創立真光書院。這是傳教士在中國開辦的首批女子學校之一,也是廣州開埠以來的第一所女子中學,最初的學生只有6人。從1872年~1917年,整整45年,那夏理女士一直是真光中學的校長。
據悉,從1870年萌發創設女子學校的念頭起,那夏理女士用了整整兩年來籌備。1872年6月,學校舉行開學慶典,正式定名「真光書院」。這一年,那夏理準備招收20名女童和10名已婚婦女,分班教學。
創校之初,願意送女兒來上學的父母少之又少。其實,就算是在真光書院開辦了30多年之後,清政府開辦新學之時,還規定「女子只可於家庭教之」,因為女孩子一旦出門上學,不僅「遊行街市」,大大不雅,而且難免「誤學外國習俗,致開自行擇配之漸,長蔑視父母夫婿之風」。
可想而知,那夏理女士面臨著怎樣的困難。所以,雖然她學費全免,還為學生提供遠較一般家庭優越的食宿條件,但第一年還是只招到了6個學生,其中還包括了3個已婚婦女。
1875年1月,就在真光書院辦得稍有起色,學生漸漸增多之時,一場大火焚毀了書院的教學樓,慶幸當時師生全都出去做禮拜了,沒有人員傷亡,但那夏理3年的心血被毀之殆盡。
真光堂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那夏理女士再次籌措到了1000多美元,一棟嶄新的教學樓又在原址建了起來,5年後,這座可以容納40個學生的校舍不能使用,她又再次奔波籌款,在仁濟路一帶蓋起了高3層,可以容納80多個學生的新校舍,真光書院終於熬過了最初的艱難時光,緩緩步入正途。辦學的困難除了校舍的建造,還有奇缺的師資。迫於師資壓力,那夏理女士一人教授多門課程,卻也能應付自如。
真光書院最初所在的金利埠是小商小販聚集之地,環境十分嘈雜,對於在書院上學的女生,人們多以「番鬼婆」、「荷蘭薯」呼之,一旦有女生經過,也難免要譏笑一番。為此,那夏理立下校規,告誡女生「語禁高聲,喜禁大笑,行禁闊步,犯則記過」,而且除父兄外,學生也不得見其他男客,如此種種嚴規,也許並非出於她的本意,但卻是她審時度勢之後,為減少民眾敵意,獲得更多認同的明智之舉。
那夏理激烈反對纏足風俗,但與當時多數主張拒收纏足女生的傳教士不同,她清醒地認識到,「反纏足」同樣需要水滴石穿的耐心。她從未拒絕過纏足女生入學,而是在漫長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言傳身教,使學生漸漸意識到纏足非但不美,反而是對身心的束縛和戕害,當學生開始想要擺脫這一桎梏時,她又親自為她們買來放足藥水,「躬為洗滌,送鞋送襪」。在真光書院辦學10年之後,這裡的女生已經無一纏足了。1902年,清政府頒令禁止婦女纏足,那夏理的「反纏足」行動,足足超前了20多年。
廣州市真光中學
人們曾經做過統計,從1872年到1917年,真光書院培養出來了近300名女教師、100多名女醫生和30多名女護士。1923年,年邁的那夏理歸國休養,次年,她因積勞成疾,安然病逝於故園。彼時,她苦心孤詣培養出來的第一代職業女性,或教書育人,或懸壺濟世,足跡遍布嶺南大地。
相對於妹妹那夏理,那夏禮先生的名氣相對沒有那麼大。關於那夏禮創辦培英中學的資料也非常有限。1836年4月24日,那夏禮出生在美國俄亥俄州,他在兄弟姊妹10人中排行第2。1868年1月,他的妹妹那夏理女士先被教會派遣來到中國廣州,隨後他也被派到廣州。
1879年,那夏禮在同德大街開辦安和堂,開設數理、英文等課程,學生逐漸增加。隨著學生的增加,1887年,那夏禮和嶺南大學創辦人之一尹士嘉,購入花地聽松園3.3萬多平方米,改名為培英書院,一度與格致書院(嶺南大學前身)合併。
1896年秋天,那夏禮接任格致書院第三任監督,是最早的校董會成員之一,還是堅持嶺南大學建校康樂園的幾位校董之一。在培英早期學生的回憶中,「囉公」那夏禮很關心學生,古稀之年仍堅持夜間巡視。1914年,那夏禮在廣州離世,葬於他奮鬥半生的培英校園,40多年後才移葬至基督教公墓。
廣州市培英中學
現在,兩兄妹所創辦的學校已經延展開來。那夏禮創辦的培英書院(現有廣州培英中學、西關培英中學、培英實驗中學、培英附屬外國語學校、培英實驗小學、培英實驗幼兒園等)。而那夏理創辦的真光書院(現有真光中學、長堤真光中學、真光實驗學校、真光初中、真光小學等)。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我們
信息整理自|廣州日報、網絡等
文字編輯|龐琳
排版編輯|丹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