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宅初中:聚焦課堂 共享智慧
源稿: | 發布時間:2019年03月27日 13:44:23 | 作者:金左軍 | 編輯:董之震
——李宅初中教研周活動側記
「在明代,有一個叫王叔遠的人,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讀著這些文字,我們仿佛看見有一艘核舟向我們緩緩駛來……核舟的奇巧表現在哪兩個方面?文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語言有什麼特點?明清小品文有什麼特點?」……近日,李宅初中舉行教研周活動,以上是陳曉凌老師上公開課時導入課文和提問的場景。
據悉,為了進一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使學校不僅成為學生成長的場所,同時也成為教師不斷學習、成長、提高的學習型組織。學校決定開展教研周活動,努力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及教師專業化水平。
在新教育背景下,學校出臺了《李宅初中教師考核細則》,公開課也列入考核範圍。學校教師上公開課的積極性很高,三十多位教師報名上課,教研活動的時間為三周左右。
思政課老師陳國陽上的是《道德與法治》第三課第二節《青春有格》。 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自律意識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底線意識,不觸犯法律和道德的底線。同時,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努力學習榜樣,自我反省,做更好的自己。
金芬芬老師的公開課是七年級下冊英語Module3Unit2,這是一堂閱讀寫作課。課堂一開始以師生問答對上一堂課內容的複習,目的是鞏固以「be going to」句型表達自己打算或計劃要做的事情,並希望能幫助學生建立起良好,有計劃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尤其是周末生活和計劃。接著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呈現本課語言知識目標,並適時引入兩個重要的短語、詞彙「 look forward to 「和」because」,來表達對於計劃的期盼和期盼的原因,使整個語篇邏輯性更強。
音樂教師黃勝男通過讓學生感悟勃拉姆斯《搖籃曲》的內涵和學唱《搖籃曲》,引導學生在欣賞和學唱的過程中用自然圓潤的聲音和優美抒情的情緒演唱《搖籃曲》。
「陳國陽老師的課裡面有很多古代名人的經典名句。比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上課時對這些經典名句進行了詳細解說,課內有國學知識的拓展性教學,補充了儒家學派的人生進修階梯《三綱八目》。對於培養學生三觀,立德樹人有很好的教育作用!」社會組老師這樣點評。
「陳曉凌老師的這堂課是《核舟記》的第二課時,在授課中,陳老師充分運用了發現法、探究法、點評法,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融入文本,對「核舟」的「奇巧」從精湛的雕刻技藝和巧妙的藝術構思兩個角度做了很有深度的解讀;又結合文體特點,從說明順序和語言特點兩個方面來探究作者的寫作智慧和技巧,從而使這枚「核舟"的「奇巧"得到了完美的文字的再現。最後,陳老師還以此文為起點,引領學生去領略更多的明清小品文的雋永、清新,靈秀的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熱情。」語文組老師這樣評價陳老師的語文課。
英語教研組長吳嫻這樣評課:「金芬芬老師整個教學採用了任務型教學法,讓學生帶著問題完成任務,學生積極參與,效果良好。同時還鼓勵小組合作,小組競賽的方法,學生不斷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驗進步和快樂。」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掌握了6/8拍子的意義,引導學生從唱、伴奏和創造等方面來表現音樂的美。從情感體驗入手,引領學生儘快入境。課堂體現了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新的教學理念,營造出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母愛關係,擴大了學生的音樂視野。」體藝組老師對黃勝男的音樂課給予高度評價。
此次教研活動,上課內容精彩紛呈,如用意象法賞析詩歌,寫作三步指導法、課外文言文斷句方法解析、切線的性質和判定、摺疊後求線段長、科學解答題的基本要素與案例分析等等,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如發現法、探究法、點評法、提問法、合作法、聽說法、討論法、實驗法、練習法等等。老師們聽課積極,評課中肯,起到了教學相長的效果。
「此次教研周活動為新學期營造了濃厚的教研氛圍,進一步總結了教學先進經驗,對打造高效課堂有了更加明確的認識,使老師們在有效的研討活動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在觀摩、聆聽互動中分享了彼此間的智慧,開拓了思路,有效地推動了學科教研組科學地開展教學教研工作,為質量提升、教師成長提供了有力保證。」李宅初中樓敏傑校長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