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娃讀古詩:兩個黃鸝鳴翠柳

2020-08-27 如月如徐

這是Amy親子閱讀的第22篇。



一日,我正在拖地,弟弟一邊玩玩具,一邊自言自語:「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我頓時覺得很驚訝,唐詩我除了詠鵝還沒開始教呢。小傢伙是哪裡學會的?聽哥哥讀的嗎?這首詩哥哥很早會背,在家幾乎不讀。

答案很快揭曉了,原來是他的汽車玩具上的音樂按鈕有這首古詩。聽得多了,自然也會了。我停下來幫他糾正了句子的發音,他能跟著讀出來了,但是除了第一句,其他三句經常搞混,比如背成「一行白鷺上晴天,一行白鷺萬裡船」。

接下來的幾個星期,出去溜達的時候,我們聽到鳥叫,就重複兩個黃鸝鳴翠柳;看到白鷺飛過,就提醒他「一行白鷺上青天」。慢慢的,他就能清晰的背完整首詩了,而且知道詩裡面提到的黃鸝鳥,翠柳,白鷺,藍天,雪山,船隻等景物。

杜甫的這首《絕句》只要上過小學的人就能耳熟能詳,因為太熟了,所以孩子能背誦以後我也沒有陪他進行深入的學習。這周就來和哥哥弟弟好好的溫習一遍這首經典古詩吧。



絕句四首(其三)

唐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白話譯文參考:

兩隻黃鸝鳥在翠綠的柳樹上婉轉地唱歌,一行白鷺排列整齊正要飛上碧藍的天空。透過窗戶,可以看見西嶺上常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從萬裡之外的東吳歸來的船隻。

這首七言絕句是杜甫的《絕句》四首組詩中的第三首,創作於安史之亂平定之後,詩人重新回到草堂,重回家園的詩人一身輕鬆,心情舒暢,看著生機勃勃的春天,詩興大發,作了這組絕句。大概是喜悅的心情難以準確表達,詩人乾脆用詩的體裁命名為《絕句》。四首詩都是寫春天的草堂周圍的景色。第三首因為色彩明麗,詩中有畫,顯得特別的出彩,是寫景的千古名篇。



01 不會搭配的詩聖不是一個好詩人

杜甫一直被譽為「詩聖」,這一點毋庸置疑。不過讀完這首詩,我覺得還可以再給大詩人增加一個頭銜,那就是時尚大咖。為什麼?因為這首詩裡面的色彩搭配簡直是太高級了。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鸝,翠柳,黃配綠;白鷺,青天,白配藍。蔥蔥鬱鬱的柳樹婀娜多姿,如果沒有了明豔的黃鸝點綴其間,翠綠也少了些許靈動;碧藍的天空如果沒有明亮的白鷺飛過,也缺少春日的朝氣蓬勃。四種顏色放在一個畫面裡,不過分鮮豔,但清新自然,明亮動人,早春時節的生機勃勃躍然紙上。

後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沒有直接的顏色描寫,但是我們卻能讀出遠處西嶺的黛青色和積雪晶瑩透亮的白色相互映襯,春江水的碧綠和船隻的灰安靜祥和,整個畫面的感覺特別和諧。

讀完整首詩,你不會覺得這個景色多麼驚奇,多麼亮眼,但就是耐看,讓人忍不住的嘴角上揚,想要沉醉在這如畫的美景中。

杜甫非常善於用顏色來描寫景物和心情,像「可愛深紅愛淺紅」,「岱宗夫何如,齊魯青未了」,「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等等,後面有機會我們慢慢學。

02 不能對仗的詩不是一首好詩

杜甫的詩有一個特點,就是對仗工整,讓人挑不出毛病。《絕句》其三就是對仗最工整的典範了。其實關於對仗我了解的也不多,之所以拿出來講是因為家裡的小學生碰到類似的考題,完全不理解,有必要一起學一學。

對仗,是指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義的虛實做成對偶的語句。古代詩詞中要求嚴格的對偶,稱為對仗。

詩的前兩句構成一個對仗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其中,「兩個」對「一行」,都是量詞;「黃鸝」對「白鷺」,都是名詞;「鳴」對「上」,都是動詞;「翠柳」對「青天」,都是名詞。

後兩句也構成對仗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名詞「窗」對「門」;動詞「含」對「泊」;地名「西嶺」對「東吳」;「千秋雪」對「萬裡船」。

量詞對量詞,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可以說要了解古詩的對仗,從這首詩入手是最好的,每個句子對比著來讀,就能體會對仗的意味了。

聯想到王維的一首《畫》,對仗也非常工整。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遠」對「近」,「看」對「聽」,「山」對「水」,「有」對「無」,「色」對「聲」;「春去」對「人來」,「花」對「鳥」,「還在」對「不驚」。這首詩的特點是運用了幾組反義詞形成對比,對仗的意味更濃了。

要了解對仗,其實有一部清代戲曲家李漁編寫的《笠翁對韻》就特別適合拿來啟蒙,字對字,詞對詞,句子對句子,層層遞進,韻律感極強。這本書比較早的時候我就給孩子買了,當時就想讓他背一背,讀了幾則後,長的句子背不下來,當時識字量太少,也就沒堅持下來。不過不能背誦一點關係也沒有,有空拿出來讀一讀,也是很能培養語感的,對閱讀理解和作文都非常有幫助。

我們陪孩子學古詩,除了應付語文考試之外,主要就是培養審美和語感。詩詞的美感不需要多說,語感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就像小寶寶不能理解詩的意思,只要聽的多了,也能憑著語感能背誦成篇一樣。這種機械的記憶積累到一定階段,往往能厚積薄發,迸發出驚人的力量。



03 不能動的畫不是一幅好畫

都說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其實,杜甫的這首寫景詩,不僅是詩中有畫,而且是詩中有動畫。我們就來說一說這首詩的動態美。

前兩句的動作,主要在黃鸝的「鳴」和白鷺的「上」,「鳴」是鳴叫的意思,鳥兒在枝頭唱歌,很好理解。「上」字,本身是一個方位名詞,在古漢語中還可以是形容詞,動詞。在這裡「上青天」就是指向上飛的動作。

後兩句的動詞「含」和「泊」,「泊」是停泊的意思,很好理解。「含」字就需要好好解釋一番。「含」本身是動詞沒錯,有含在嘴裡和包含包容兩個意思。

「窗含西嶺千秋雪」怎麼理解?就是說,透過窗子看到了西嶺上的千年積雪,那雪山的景色被窗子包含起來。窗子就像是一個畫框,把積雪覆蓋的西嶺這樣一幅精美的畫裝裱起來了。窗子和西嶺,一近一遠,化靜為動,和門前的萬裡船相得益彰,再結合上面兩句的黃鸝唱歌,白鷺齊飛,整首詩呈現的畫面非常的靈動,春日的氣息更加鮮活富有生機。

溫故而知新,這話不假,這首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詩,和孩子再次讀來又有了不同的味道。而且陪弟弟讀和陪哥哥讀的感覺又不同,一個頑皮,一個專注,所謂常讀常新大概就是這樣吧。

今天的古詩詞就學到這裡。讓我們陪孩子讀書,進步每一天!

-END-

作者簡介:Amy,80後二寶媽,帶娃一起成長,不斷給自己貼標籤的素人媽媽。和孩子一起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公眾號:如月如徐

相關焦點

  • 兩個黃鸝鳴翠柳
    絕句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是杜甫最著名的篇章之一。「絕句」不是題目,只是近體詩的一種體裁,每首四句,每句七字的叫七絕,每句五字的叫五絕。
  • 「兩個黃鸝鳴翠柳」還是「兩隻黃鸝鳴翠柳」?網友們吵得不可開交
    在今日頭條上,有網友分享了自己輔導孩子作業時的尷尬場景,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 「老師讓家長幫助孩子預習杜甫所寫的古詩《絕句》,我一看這個作業就覺得極其簡單,為了顯示自己有文化,我豪橫地在女兒面前背誦起來,可背完以後,女兒非說我背錯了。
  • 杜甫名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為什麼不能改為兩岸黃鸝鳴翠柳?
    前幾天看到這個有趣的問題:杜甫詩「兩個黃鸝鳴翠柳」,「兩個」何不改為「兩岸」?兩岸是無窮數,這麼改怎麼樣?前言首先,我們先忘記這首詩是杜甫的作品,只論詩不論人。先把兩首詩對比一下: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兩【岸】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 青島候鳥傳③|兩個黃鸝鳴翠柳,杜甫騙了我們千餘年?
    寫黃鸝最著名的詩句,當屬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這首中國娃從小背到大的詩。然而,我們或許被老爺子騙了千餘年。黃鸝性喜高大、闊葉喬木,特別是楊樹、槐樹,記者拍到黃鸝均是在槐樹上(青島市區楊樹很少)。柳樹矮且葉細枝垂,黃鸝若棲於柳樹則無處藏身,於天性不符。莫非黃鸝只一次落在翠柳上,就被詩人看到了?有人說:古人楊柳不分。
  •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 孩子:兩個黃鸝鳴翠柳是病句,家長無法反駁,這娃怕是沒去過成都
    最近有個孩子在背杜甫的《絕句》時,對第一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其中的"個"字提出了質疑,這句話應該是病句,孩子解釋道:黃鸝是鳥類,為什麼古詩裡用的是"個"而不是"只",如果在寫作文的時候寫到"看見兩個鳥",一定會被老師寫成這句話是一句病句。於是,孩子不停地質疑臺階,並提出整首詩《絕句》為什麼能同時出現黃鸝、柳樹、雪呢?
  • 紅酥手,黃藤酒,兩個黃鸝鳴翠柳???
    先來讀幾句詩——勸君更盡一杯酒,與爾同消萬古愁。白日依山盡,春風引思長。讀書破萬卷,許身一何愚。……你大概會說,詩詞君你喝多了吧,把這麼有名的詩句都給背串了,哈哈。今天,才高八鬥的網友,也玩起來集句,雖有惡搞的成分,讀起來也算新奇有趣。ps.有些組合的確是背串後的結果。溫馨提示:即將高考或中考的學子勿看,以免過目不忘!
  • 輔導娃寫作業,再被問「兩個黃鸝鳴翠柳」是病句,這樣回答就行了
    這是個病句嗎?當孩子拿起書,轉著小腦袋,朗讀起《絕句四首.其三》時:兩個黃鸝鳴翠柳,話音剛落,就卡頓住了,沒有接著讀下文。孩子拿著書,跑著找媽媽,小眼睛睜得大大的,摸著小腦袋,指著課本,擲地有聲地說:"媽媽,這句古詩是個病句!"
  • 古詩詞裡的數學題(一):「兩個黃鸝鳴翠柳」與勾股定理
    唐朝詩人杜甫有一首膾炙人口的《絕句》,相信我們都很熟悉,他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秀美春天的無限美色,詩中是這麼說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可以想像到這樣的畫面:黃鸝居柳而鳴,白鷺晴空翱翔,讓人感受到無窮的、明媚清新的早春的勃勃生機。不過這是我們語文課上所要領悟的場景;在數學上,我們似乎可以轉化成一個數學故事:公元760年的春天,依然戰亂動蕩,飄零到四川的杜甫隱身在成都城西,站在「浣花溪草堂」外的浣花溪畔,思慮萬千。
  • 驚蟄物侯:兩隻黃鸝鳴翠柳,竹外桃花三兩枝
    驚蟄的物候有三,「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鳩。」也就是在這半個月裡,桃花開始開花,所謂倉庚就是黃鸝鳥,這個時候開始了它們最自在興奮的春天,而鷹化為鳩,可千萬別理解成老鷹變身,那是指在冬天裡靠捕捉小動物的老鷹,被各種各樣的春天的鳥類所替代。老鷹往北方飛去,南方是百鳥的樂園。在中國的古代二月花是指什麼?許多人並不清楚。
  • 兩個黃鸝還是兩隻黃鸝,這首千古絕句您小時候是否總會背錯呢
    開篇先來溫習一下我們小時候都背誦過的一首詩,詩聖杜甫的七言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記得筆者在小時候背誦這首詩時,總是「兩個」、「兩隻」傻傻分不清楚。我們知道黃鸝是一種鳥,叫聲悅耳動聽,通常是用「只」字來作為量詞形容的,而杜甫卻開筆寫成了「兩個」,難道他老人家「只」、「個」不分嗎?顯而易見這相較於詩聖的文化底蘊而言,是不可能的。還是說友人相見,分外貪杯,一邊放歌縱酒賞春色,一邊手抖寫成了「兩個」?
  • 黃鸝是益鳥嗎 黃鸝屬鳥類為著名食蟲益鳥
    黃鸝屬鳥類為著名食蟲益鳥,羽色豔麗,鳴聲悅耳動聽。黃鸝膽小,不易見於樹頂,但能聽到其響亮刺耳的鳴聲而判知其所在。主要見於溫暖地區,於林地、花園覓食昆蟲,某些種亦食果實。「兩個黃鸝鳴翠柳」這句優美的古詩裡提到的黃鸝,又叫黃鶯,正像詩句裡寫的那樣,黃鸝的叫聲很動聽。黃鸝不僅叫聲好聽,而且模樣也很漂亮。
  • 孩子讀完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表示:這是個病句,家長無力反駁
    因為古詩都是採用最為精煉的文字敘事抒情,所以放開來看的話,即使是同一首詩,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尤其是在孩子們的眼中,在解讀古詩時更是為其賦予了別樣的趣味,畢竟孩子們眼中的世界和我們看到的真的很不一樣。比如在讀到盧綸《塞下曲》「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 兩隻黃鸝鳴翠柳,這是我們對黃鸝最初的印象,那它到底長什麼樣子
    黃鸝最初是出現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中的,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詳細的介紹它。圖中站在枝頭上的那隻黑白相間的鳥就叫黃鸝,黃鸝又稱黑枕黃鸝或黃鸞,也曾有人稱它為金衣公子。黃鸝廣泛分布於我國的東北、內蒙古、華北和四川等 地,均為春候鳥,並在上述地區營巢繁殖。分布於臺灣和海 南島則為留鳥。
  • 飛花令,含有黃鸝的詩句,你知道多少?
    黃鸝又名倉庚、黃鳥、黃鶯,它身披彩衣,鳴叫聲悅耳動聽,自古以來,一直都是人們心目中的吉祥鳥。那麼,含有黃鸝的詩句,你知道多少呢?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宋·黃庭堅《次韻張詢齋中晚春》紫燕時翻翼,黃鸝不露身。——唐·杜甫《柳邊》全盛已隨流水去,黃鸝空囀舊春聲。
  • 我教老外學古詩
    本周的網課,我的7-8年級中文班各學了一首古詩: 孟郊的《遊子吟》和杜甫的《絕句 - 兩個黃鸝》。我給這兩首古詩配了曲,大家念一念,唱一唱,很快就學會了。課後我把這兩首古詩的動畫上傳到了YouTube,便於學生複習,練習,欣賞中國古典文學。下周口試就是背這兩首古詩了。今年沒法舉行每年一次的全校詩歌朗誦比賽,很可惜,但也仍然可以作為教學中的一個內容,弘揚中華文化。
  • 黃鸝為何是「兩個」而不是「兩隻」?
    但是,杜甫寫於成都草堂的名詩《絕句四首》之三中,卻是「兩個黃鸝鳴翠柳」,而不是「兩隻黃鸝鳴翠柳」。這是什麼緣故呢?莫非,唐代指鳥的量詞是「個(個、箇)」,而不是「只(隻)」?抑或,這是出於詩歌格律需要?   根據我閱讀唐詩的印象,「個」和「只」的使用情況,其實跟現代漢語方言差不多,大致如下:  指人用「個(個)」。例如:「不知來送酒,若個是陶家。」(王勃《九日》。
  • 詩詞裡的鳥‖黃鸝篇
    黃鸝不僅外表漂亮,而且叫聲也婉轉動聽,清脆悅耳。我國古代詩人在詩篇中常常提到這種羽毛豔麗,外表輕靈的鳥。杜甫筆下的黃鸝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絕句》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在這首詩中,他賦予了黃鸝以人的形象,將黃鸝作為了自己相識的老友,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王維筆下的黃鸝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積雨輞川莊作》王維,是唐朝著名的田園詩人,其詩被稱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 燕子、黃鸝、杜鵑:古詩詞中的那些鳥兒,究竟有什麼寓意?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在古詩詞中經常能讀到與鳥兒有關的詩句黃鸝【含義】黃鸝又名黃鶯、倉庚,羽色鮮黃可愛,鳴聲清亮婉轉,常常出現在歌詠春天的詩裡!一般代表著輕快、喜悅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