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Amy親子閱讀的第22篇。
一日,我正在拖地,弟弟一邊玩玩具,一邊自言自語:「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我頓時覺得很驚訝,唐詩我除了詠鵝還沒開始教呢。小傢伙是哪裡學會的?聽哥哥讀的嗎?這首詩哥哥很早會背,在家幾乎不讀。
答案很快揭曉了,原來是他的汽車玩具上的音樂按鈕有這首古詩。聽得多了,自然也會了。我停下來幫他糾正了句子的發音,他能跟著讀出來了,但是除了第一句,其他三句經常搞混,比如背成「一行白鷺上晴天,一行白鷺萬裡船」。
接下來的幾個星期,出去溜達的時候,我們聽到鳥叫,就重複兩個黃鸝鳴翠柳;看到白鷺飛過,就提醒他「一行白鷺上青天」。慢慢的,他就能清晰的背完整首詩了,而且知道詩裡面提到的黃鸝鳥,翠柳,白鷺,藍天,雪山,船隻等景物。
杜甫的這首《絕句》只要上過小學的人就能耳熟能詳,因為太熟了,所以孩子能背誦以後我也沒有陪他進行深入的學習。這周就來和哥哥弟弟好好的溫習一遍這首經典古詩吧。
絕句四首(其三)
唐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白話譯文參考:
兩隻黃鸝鳥在翠綠的柳樹上婉轉地唱歌,一行白鷺排列整齊正要飛上碧藍的天空。透過窗戶,可以看見西嶺上常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從萬裡之外的東吳歸來的船隻。
這首七言絕句是杜甫的《絕句》四首組詩中的第三首,創作於安史之亂平定之後,詩人重新回到草堂,重回家園的詩人一身輕鬆,心情舒暢,看著生機勃勃的春天,詩興大發,作了這組絕句。大概是喜悅的心情難以準確表達,詩人乾脆用詩的體裁命名為《絕句》。四首詩都是寫春天的草堂周圍的景色。第三首因為色彩明麗,詩中有畫,顯得特別的出彩,是寫景的千古名篇。
杜甫一直被譽為「詩聖」,這一點毋庸置疑。不過讀完這首詩,我覺得還可以再給大詩人增加一個頭銜,那就是時尚大咖。為什麼?因為這首詩裡面的色彩搭配簡直是太高級了。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鸝,翠柳,黃配綠;白鷺,青天,白配藍。蔥蔥鬱鬱的柳樹婀娜多姿,如果沒有了明豔的黃鸝點綴其間,翠綠也少了些許靈動;碧藍的天空如果沒有明亮的白鷺飛過,也缺少春日的朝氣蓬勃。四種顏色放在一個畫面裡,不過分鮮豔,但清新自然,明亮動人,早春時節的生機勃勃躍然紙上。
後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沒有直接的顏色描寫,但是我們卻能讀出遠處西嶺的黛青色和積雪晶瑩透亮的白色相互映襯,春江水的碧綠和船隻的灰安靜祥和,整個畫面的感覺特別和諧。
讀完整首詩,你不會覺得這個景色多麼驚奇,多麼亮眼,但就是耐看,讓人忍不住的嘴角上揚,想要沉醉在這如畫的美景中。
杜甫非常善於用顏色來描寫景物和心情,像「可愛深紅愛淺紅」,「岱宗夫何如,齊魯青未了」,「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等等,後面有機會我們慢慢學。
杜甫的詩有一個特點,就是對仗工整,讓人挑不出毛病。《絕句》其三就是對仗最工整的典範了。其實關於對仗我了解的也不多,之所以拿出來講是因為家裡的小學生碰到類似的考題,完全不理解,有必要一起學一學。
對仗,是指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義的虛實做成對偶的語句。古代詩詞中要求嚴格的對偶,稱為對仗。
詩的前兩句構成一個對仗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其中,「兩個」對「一行」,都是量詞;「黃鸝」對「白鷺」,都是名詞;「鳴」對「上」,都是動詞;「翠柳」對「青天」,都是名詞。
後兩句也構成對仗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名詞「窗」對「門」;動詞「含」對「泊」;地名「西嶺」對「東吳」;「千秋雪」對「萬裡船」。
量詞對量詞,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可以說要了解古詩的對仗,從這首詩入手是最好的,每個句子對比著來讀,就能體會對仗的意味了。
聯想到王維的一首《畫》,對仗也非常工整。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遠」對「近」,「看」對「聽」,「山」對「水」,「有」對「無」,「色」對「聲」;「春去」對「人來」,「花」對「鳥」,「還在」對「不驚」。這首詩的特點是運用了幾組反義詞形成對比,對仗的意味更濃了。
要了解對仗,其實有一部清代戲曲家李漁編寫的《笠翁對韻》就特別適合拿來啟蒙,字對字,詞對詞,句子對句子,層層遞進,韻律感極強。這本書比較早的時候我就給孩子買了,當時就想讓他背一背,讀了幾則後,長的句子背不下來,當時識字量太少,也就沒堅持下來。不過不能背誦一點關係也沒有,有空拿出來讀一讀,也是很能培養語感的,對閱讀理解和作文都非常有幫助。
我們陪孩子學古詩,除了應付語文考試之外,主要就是培養審美和語感。詩詞的美感不需要多說,語感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就像小寶寶不能理解詩的意思,只要聽的多了,也能憑著語感能背誦成篇一樣。這種機械的記憶積累到一定階段,往往能厚積薄發,迸發出驚人的力量。
都說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其實,杜甫的這首寫景詩,不僅是詩中有畫,而且是詩中有動畫。我們就來說一說這首詩的動態美。
前兩句的動作,主要在黃鸝的「鳴」和白鷺的「上」,「鳴」是鳴叫的意思,鳥兒在枝頭唱歌,很好理解。「上」字,本身是一個方位名詞,在古漢語中還可以是形容詞,動詞。在這裡「上青天」就是指向上飛的動作。
後兩句的動詞「含」和「泊」,「泊」是停泊的意思,很好理解。「含」字就需要好好解釋一番。「含」本身是動詞沒錯,有含在嘴裡和包含包容兩個意思。
「窗含西嶺千秋雪」怎麼理解?就是說,透過窗子看到了西嶺上的千年積雪,那雪山的景色被窗子包含起來。窗子就像是一個畫框,把積雪覆蓋的西嶺這樣一幅精美的畫裝裱起來了。窗子和西嶺,一近一遠,化靜為動,和門前的萬裡船相得益彰,再結合上面兩句的黃鸝唱歌,白鷺齊飛,整首詩呈現的畫面非常的靈動,春日的氣息更加鮮活富有生機。
溫故而知新,這話不假,這首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詩,和孩子再次讀來又有了不同的味道。而且陪弟弟讀和陪哥哥讀的感覺又不同,一個頑皮,一個專注,所謂常讀常新大概就是這樣吧。
今天的古詩詞就學到這裡。讓我們陪孩子讀書,進步每一天!
-END-
作者簡介:Amy,80後二寶媽,帶娃一起成長,不斷給自己貼標籤的素人媽媽。和孩子一起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公眾號:如月如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