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送禮、觸及隱私怎麼辦… 關於家訪的敏感話題

2020-12-17 浙江新聞

漫畫 章麗珍

  浙江在線01月14日訊前天,商報刊登《新媒體時代還需要傳統家訪嗎》報導後,引起廣大師生和家長的關注,在探討是否需要家訪的同時,要不要給老師送禮?家訪時觸及家庭隱私怎麼辦?這些敏感話題也浮出水面。

  記者在多個家長和教師QQ群中進一步採訪,聆聽了廣大老師和家長的心聲,發現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家訪這一良好教育傳統是需要的,但更需要的是真誠而溫暖、有效的家訪。

   關於送禮

   家長:是否送禮很糾結

  老師要上門家訪了,不少家長心中開始糾結,該怎麼向老師表達心意。有人說:「老師來家訪了,至少得請吃一頓吧,邊吃邊聊氣氛更輕鬆些。」

  「我會送一些禮,表示認可老師的付出,更重要的是希望老師能多關注一下自己的孩子。」張女士說,但她同時表示,送了禮之後絕不會對老師有過多的要求。

  在群裡,陳女士講述了自己的一次親身經歷。她女兒小學時,班主任來家訪,大家聊得很融洽,和學校裡的交流不同,在家裡她感覺氣氛更好,和老師聊天感覺更像和朋友交流。在老師快離開時,她特意支開女兒,給老師遞上事先準備的一張購物卡,但老師不肯收,就在互相推讓間,女兒出來了。當時氣氛就馬上變得很尷尬,老師臉上也有點不悅的表情。

  陳女士說:「其實我那時就開始懊惱了,本來好好的家訪,被我自己搞砸了,我可能辜負了老師的一片心意。」

   教師:如何拒絕很苦惱

  「家長為要不要準備禮物糾結,我們老師卻想著怎樣拒絕禮物更合適。」這是已有20餘年教齡的謝老師根據自己多年的感受說的話。

  她說,其實絕大多數老師都希望通過家訪,和家長能進一步真誠地交流,而不要夾雜其他變味的因素。她說:「哪怕學生家境很好,收了也不安心。這不,前幾天我跟閨蜜一起動足了腦筋,才拒絕一位家長禮物,真是很累,也很苦惱的。」

  也有老師告訴記者,如果平時和這位家長非常熟悉,也知道家長的性格為人,在實在推不過的情況下,他們會暫時先收下禮物,「如果禮物比較貴重,我就會找機會退回去。如果是小禮物,我也會在不久後送回禮給家長,或給學生買相應價值的學習用品、衣物等送回去。」

  大多數老師還是希望與家長是一種「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關係。謝老師說:「我們進行家訪,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更好地教育,家長不要因為覺得沒有送禮,我們就會怠慢孩子,不一視同仁了,家長完全沒必要這麼想。我們也希望和家長做朋友,但表達方式上不是送不送禮。」

   關於隱私

   家長:擔心老師有偏見

  「我覺得還是別家訪了,有問題電話、微信聯繫還是方便的,萬一老師來,我們還要想著怎麼招待。兒子班級去年有家訪,他每天提心弔膽,怕被抽到。我也糾結著,老師來家訪的話家裡茶几破了,是否要重新買一個,家裡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除了準備點小禮物外,總想給老師留個好印象,幸好最終沒抽到。」這位媽媽向記者訴說了老師來訪前的微妙心理。

  的確,老師上門家訪,不免展現出更多更具體的學生家庭情況,甚至涉及家庭隱私。「我和老公的關係很不好,是為了孩子勉強在一起的,平時各有各的房間。但上次老師來家訪,我們還是演了一回戲,儘量表現出家庭很幸福,真彆扭。」張女士說。

  「其實老師只要進門一看,就可以判斷出你家的經濟狀況,也會在家訪中了解到家庭關係狀況。我最擔心個別老師勢利,對孩子不利,這樣不如不家訪。」還有家長擔憂地表示。

  不過,很多家長認為:「至於家境好不好,好與不好就擺在這裡,老師要看不起我也沒辦法。不過,現在大多數老師這些素養是有的,應該不會有偏見。」

   教師:小心呵護孩子心靈

  在涉及家庭隱私這個問題,老師們的看法很一致:要嚴格保密,必須呵護孩子的敏感內心。

  市區一位中學老師告訴記者:「普及家訪,我倒不是太贊同,但對於學困生以及心理脆弱型、家庭特殊型的孩子是有必要進行家訪的,而且這些孩子出現的問題,通常和家庭有關係,這不免會觸及到學生家庭的隱私。」

  適度地了解到部分隱私,對幫助教育學生是有一定作用的。有位姓金的班主任向記者提到了一個學生:「我以前班裡有個男生,在學校表現不盡如人意,作業質量差,早自修多次遲到,上課也老打瞌睡。我多次找他談話,但內向的他不願多說。到他家看過後,我就不難理解孩子上課為什麼會打瞌睡了。」金老師說,「踏進他的家門,我震驚了。」

  這名學生一家五口,他和爸爸媽媽、姐姐弟弟擠在20平方米左右的出租房內,吃飯、睡覺、會客都在一個房間內。孩子睡的是上下鋪,姐姐上夜班,他經常被吵醒。「我跟他父母提出,讓他在我辦公室做完作業再回家。一段時間後,他的學習成績進步了很多。」金老師說,「期末的時候,孩子偷偷告訴我一個好消息,說他爸爸媽媽決定為了他的學習去另外租個房子,他將有一間獨立的臥室。」

   關於家校聯繫

   家長:溝通方式可更靈活

  其實,大多數家長都希望和老師有良好的溝通和互動,但以怎樣的方式,還真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靈活多樣。

  符女士說了她的感受:「我兒子小學時的班主任很熱心,我們很喜歡她來家訪,大家像朋友一樣聊天交流,兒子有什麼問題都會和老師說。到初中了,班主任是個男老師,書生一樣木木的,平時QQ群裡都很少出現,我連家長會都懶得參加,兒子人也大了,不大願意和老師溝通了。」

  「其實我也不喜歡老師來家訪,女兒學校推出校訪倒是挺好的,在固定時間學生家長去學校跟各課老師溝通,這樣溝通面也廣一些,家訪只有一個或兩個老師來。」鮑女士說。

  徐女士表示:「我覺得現在通訊這麼發達,微信、QQ、電話都可以和老師溝通。平時,也會利用接送孩子的時間,和老師在學校聊幾句,當然老師很忙,我儘量先簡訊約好時間再去。」

   教師:真誠家訪不流於形式

  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老師們最希望的是真誠而有效的家訪,最怕變味的家訪。

  「我希望和學生家長真誠地溝通,不要因為有家訪任務而流於形式。我聽說有學校有家訪指標,還規定家訪時必須在學生家中和他們合影,以證明家訪過了,這個很令人反感。」崔老師說。

  朱老師也說起了自己的家訪經歷:「我覺得家訪是很好的家校溝通。剛畢業那幾年,我是騎著車去學生家裡的。印象很深的是去一戶爸爸患了鼻咽癌、孩子又很內向的家裡。我去之前稍微了解了一下情況,然後在他家聊了很長時間,也順便帶去學校的問候,事後發現孩子的內心還是起了一些明顯的變化。這個學生畢業後,還一直在聯繫,是最暖心的學生。我覺得家訪時雙方都很真誠,家訪效果就很好。」

相關焦點

  • 熱議:幼兒園老師家訪要不要送禮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趣味學習樂園>學前班語文>親子話題>正文熱議:幼兒園老師家訪要不要送禮 2011-07-29 14:37 來源:東方網
  • 老師來家訪,要不要送禮?權威版「家訪應對指南」奉送
    錢報記者 梁建偉 通訊員 陳宏程一個孩子從小到大,家長起碼要接待三次老師的新生家訪:幼兒園、小學、初中入學前各一次。對很多家長來說,如何接待老師是個難題。如果招待不周,老師會不會生氣?孩子要不要事先交待,在老師面前刻意表現?我要不要給老師準備禮物/禮金嗎?
  • 老師來家訪,送禮還是不送禮?
    送禮派家長觀點送禮:尋求一種心理安慰@Jryuan:難道我們不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我們周圍的都送錢,我們也要送。@Zhiting2000:還是得送,送禮的老師不一定記住,沒送的老師一定記住的,只要不當著孩子的面就好了。
  • 老師來家訪,到底要不要送禮?權威版「家訪應對指南」來了
    一個孩子從小到大,家長起碼要接待三次老師的新生家訪:幼兒園、小學、初中入學前各一次。 對很多家長來說,如何接待老師是個難題。如果招待不周,老師會不會生氣?孩子要不要事先交待,在老師面前刻意表現?我要不要給老師準備禮物/禮金嗎?即便老師不收,會不會印象會好一些?家訪時,家長應該跟老師交流些什麼話題?
  • 上海有家長憂慮家訪要不要送禮,一幼兒園要教師籤字承諾不收
    「老師來了該問些什麼」、「要不要給老師送禮」、「孩子入園後不適應怎麼辦」、「老師會不會區別對待孩子」等一系列問題,讓上海不少「零經驗」的家長焦慮不已。她發愁的另外一件事是,該不該給來訪教師送禮,「我看到論壇上有些家長說打算在老師家訪時送香水、保溫杯等禮物,還有的要送購物卡,出手非常大方。原本我是不打算送的,但是又怕其他家長都送了,老師會特別記住我們這家不送的,到時候對孩子不公平對待怎麼辦?」 糾結一周後,平平媽媽還是準備了三份購物卡,打算見機行事。
  • 幼兒園家訪來襲!要不要送禮、需要準備啥,這份攻略值得收藏
    最關鍵的是要不要送禮… 那麼問題來了01 家訪的時候小朋友要不要在場呢?很顯然,是要的,家訪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孩子和老師建立熟悉感,讓老師全面了解孩子和家庭情況,為入園做好準備。2、當然要以熱情、禮貌方式接待老師的到來。3、因需家訪家庭多,一般每個家庭家訪時間15分鐘左右,如果老師表達需要離開了,爸爸媽媽記得不要拉著老師說長道短,拖延太長時間。
  • 幼兒園老師來家訪 家長不要「想太多」
    杭州網訊 「寶寶馬上要上幼兒園了,老師突然打電話說要來家訪,要做什麼準備呢?家訪主要關注什麼內容?要不要送禮?」暑期已過半,不少幼兒園新生家長們都收到了老師要來家訪的通知。一個電話、一個簡訊讓沒有任何家訪經驗的新生父母們急壞了,集體患上了「家訪焦慮症」。
  • 孩子秋季入園,老師要來家訪,要送禮嗎?最好的禮物是送「尊重」
    要做入園準備的不光是家長和孩子,同時還有咱們幼兒園老師。她們要聯繫所有新生家長,還要給班級做環創,還有些幼兒園要求假期裡每個班主任要上門做新生家訪。聽到幼兒園老師要來家裡,很多家長就很緊張,還有的很困惑和反感。略略就收到一個寶媽的困惑:孩子秋季上幼兒園,老師暑假要來家裡家訪,需要送禮嗎?
  • 每一個家長都需要面臨的問題,要不要給老師送禮,又如何送禮?
    這個社會性話題太值得探討了, 很多家長都看不慣這樣的行為,在我們的觀念中教師是個偉大的職業,他們是辛勤的園丁,偉大高尚,他們在燃燒自己,照亮後來人。反正老師就是偉大的職業。雖然家長不樂意,但是家長還是絡繹不絕的給老師送禮,從幼兒園到大學,甚至研究生。
  • 「家訪八條」具體要求看這裡!訪歸訪,不能隨意議論學生隱私
    近日,省教育廳發布關於印發《山東省中小學家訪八條要求》的通知(以下簡稱《家訪八條》),對教師家訪提出約束性要求,每名學生兩年內至少接受一次實地家訪,每學期班主任要用電話或網絡主動與每名學生的家長溝通至少一次。
  • 訪歸訪,不能隨意議論學生隱私 「家訪八條」具體要求看這裡
    近日,省教育廳發布關於印發《山東省中小學家訪八條要求》的通知(以下簡稱《家訪八條》),對教師家訪提出約束性要求,每名學生兩年內至少接受一次實地家訪,每學期班主任要用電話或網絡主動與每名學生的家長溝通至少一次。
  • 家訪季「經驗帖」:教師提前培訓 家長平常心對待
    原標題: 家訪季「經驗帖」:教師提前培訓 家長平常心對待每年開學前,新生家訪都是學校的一項傳統。80後媽媽徐徐最近有點焦慮,馬上要上幼兒園的兒子將迎來人生第一任班主任。「要不要準備水果盤?」「要準備才藝表演麼?」「要不要送禮?」
  • 關於山東省中小學家訪 山東發文定新規
    >近日山東省教育廳下發了《關於印發<山東省中小學家訪八條要求>的通知》一起來了解一下《通知》明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要堅持全面育人、全員參與、注重實效的工作原則,利用家訪深入交流學生情況、制定育人策略、宣傳教育政策
  • 家訪時的敏感問題怎麼答?給你1份絕不踩雷指南
    >老師要家訪前會提前聯繫家長,確定時間。這幾年,還有個較為敏感的情況越來越多,那就是單親問題,到底家訪的時候要不要跟老師說?但需要提醒家長的是,要尊重孩子的隱私,給孩子留點面子,不要一個勁「揭短」。指出孩子的缺點,也要肯定他的優點,適當介紹孩子的優點,比如個性方面、思維方面、禮儀方面、愛好特長方面。
  • 當地風俗習慣要了解,還有一個話題千萬不能聊
    不過,每一個地方都有一個地方的風氣和習俗,如果想要準備去臺灣的朋友,一定要提前了解這幾個臺灣當地和大陸不一樣的風俗,還有一個堅決不能聊的話題。>坐火車時,記得把手機調成震動或者靜音,在車廂裡說話時要輕聲; 參觀完商店或者購物完,不要忘了對營業員說聲謝謝; 逛夜市時候記得把手中的廢棄物丟入垃圾桶; 任何需要排隊的場合,都會有秩序遵守規定,遇到插隊的人,可能會嚴詞糾正他們;
  • 嬰幼教家族|女兒睡覺前會使勁摩擦敏感隱私部位怎麼辦?
    家長:三歲半的女孩子,最近入睡前都會使勁摩擦敏感隱私部位,怎麼辦?解答:接受孩子就是了,要小心別弄傷自己,也要注意場合,就像大庭廣眾之下,大家都穿著衣服,如果只有你不穿衣服,別人會覺得很不舒服。摩擦隱私部位也是自我探索的一部分,本身並不是問題,你越接納她,這個行為越會自然而然地過去。其實男孩子更容易遇到這個問題,因為他們更容易在陰莖碰到東西(比如桌子、椅子)時,發現快感,然後想要嘗試、摸索。女性的性刺激器官不是在表面,所以一般女孩比較少出現這種現象,即使有,也很快會過去。她一定是曾經碰觸到了這個部位,而不可能僅僅是因為看到男孩子有類似動作去模仿。
  • 家訪都在聊些什麼話題?海口多位資深老師告訴你
    海南特區報訊 家訪對於海口廣大中小學生來說都不陌生,每學期,班主任或任課老師都會到學生家中家訪,或是短暫拜訪或是促膝長談,話題總是離不開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情況。作為聯繫學校和家庭之間的一個紐帶,家訪不論形式如何、時間長短,對鼓勵孩子、爭取家長和老師之間相互理解的積極作用是不可否認的。
  • 教師節要不要送禮
    教師節要不要送禮?文 | 海哥來源丨微信公眾號「瀋陽學區研判」一年一度的教師節就要到了,給不給老師送禮是個熱門話題,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娃接下來可是要一直仰仗老師啊!但是教師節到底應不應該送禮?送什麼禮?怎麼送?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事情,從家長和網友的討論中我們也能發現以下幾個問題!一、教師節送不送禮?
  • 孩子小學班主任寒假要來家訪,是否需要準備禮品?應該這樣做!
    在我們傳統的禮節中,家裡來了客人總是要稍微招待一下的。雖然老師是為了工作而來,但不能為了避嫌什麼都不表示的。但如何表示還是需要講究原則和細節的。首先,我們必須要把禮品排除在外。雖然說禮多人不怪,但是對當下的老師來說,給老師送禮一方面是嚴格禁止的,另外一方面老師也未必會收,一旦拒絕到時候搞得他非常尷尬。所以還不如索性取消送禮的想法。
  • 又到了教師節中秋節,糾結:到底要不要給老師們送禮?
    眼看著開學日臨近,家訪高峰,小到寶寶班大到新高三,幾乎所有的學子家長(尤其是媽媽們)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焦慮坎:送禮。給老師送禮這個問題真的好難答好的,本質上這是一場人心攻防,但是赤裸裸地從利益交換角度理解這個問題就會讓這場人心攻防帶上厚黑、甚至不那麼乾淨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