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1月14日訊前天,商報刊登《新媒體時代還需要傳統家訪嗎》報導後,引起廣大師生和家長的關注,在探討是否需要家訪的同時,要不要給老師送禮?家訪時觸及家庭隱私怎麼辦?這些敏感話題也浮出水面。
記者在多個家長和教師QQ群中進一步採訪,聆聽了廣大老師和家長的心聲,發現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家訪這一良好教育傳統是需要的,但更需要的是真誠而溫暖、有效的家訪。
關於送禮
家長:是否送禮很糾結
老師要上門家訪了,不少家長心中開始糾結,該怎麼向老師表達心意。有人說:「老師來家訪了,至少得請吃一頓吧,邊吃邊聊氣氛更輕鬆些。」
「我會送一些禮,表示認可老師的付出,更重要的是希望老師能多關注一下自己的孩子。」張女士說,但她同時表示,送了禮之後絕不會對老師有過多的要求。
在群裡,陳女士講述了自己的一次親身經歷。她女兒小學時,班主任來家訪,大家聊得很融洽,和學校裡的交流不同,在家裡她感覺氣氛更好,和老師聊天感覺更像和朋友交流。在老師快離開時,她特意支開女兒,給老師遞上事先準備的一張購物卡,但老師不肯收,就在互相推讓間,女兒出來了。當時氣氛就馬上變得很尷尬,老師臉上也有點不悅的表情。
陳女士說:「其實我那時就開始懊惱了,本來好好的家訪,被我自己搞砸了,我可能辜負了老師的一片心意。」
教師:如何拒絕很苦惱
「家長為要不要準備禮物糾結,我們老師卻想著怎樣拒絕禮物更合適。」這是已有20餘年教齡的謝老師根據自己多年的感受說的話。
她說,其實絕大多數老師都希望通過家訪,和家長能進一步真誠地交流,而不要夾雜其他變味的因素。她說:「哪怕學生家境很好,收了也不安心。這不,前幾天我跟閨蜜一起動足了腦筋,才拒絕一位家長禮物,真是很累,也很苦惱的。」
也有老師告訴記者,如果平時和這位家長非常熟悉,也知道家長的性格為人,在實在推不過的情況下,他們會暫時先收下禮物,「如果禮物比較貴重,我就會找機會退回去。如果是小禮物,我也會在不久後送回禮給家長,或給學生買相應價值的學習用品、衣物等送回去。」
大多數老師還是希望與家長是一種「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關係。謝老師說:「我們進行家訪,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更好地教育,家長不要因為覺得沒有送禮,我們就會怠慢孩子,不一視同仁了,家長完全沒必要這麼想。我們也希望和家長做朋友,但表達方式上不是送不送禮。」
關於隱私
家長:擔心老師有偏見
「我覺得還是別家訪了,有問題電話、微信聯繫還是方便的,萬一老師來,我們還要想著怎麼招待。兒子班級去年有家訪,他每天提心弔膽,怕被抽到。我也糾結著,老師來家訪的話家裡茶几破了,是否要重新買一個,家裡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除了準備點小禮物外,總想給老師留個好印象,幸好最終沒抽到。」這位媽媽向記者訴說了老師來訪前的微妙心理。
的確,老師上門家訪,不免展現出更多更具體的學生家庭情況,甚至涉及家庭隱私。「我和老公的關係很不好,是為了孩子勉強在一起的,平時各有各的房間。但上次老師來家訪,我們還是演了一回戲,儘量表現出家庭很幸福,真彆扭。」張女士說。
「其實老師只要進門一看,就可以判斷出你家的經濟狀況,也會在家訪中了解到家庭關係狀況。我最擔心個別老師勢利,對孩子不利,這樣不如不家訪。」還有家長擔憂地表示。
不過,很多家長認為:「至於家境好不好,好與不好就擺在這裡,老師要看不起我也沒辦法。不過,現在大多數老師這些素養是有的,應該不會有偏見。」
教師:小心呵護孩子心靈
在涉及家庭隱私這個問題,老師們的看法很一致:要嚴格保密,必須呵護孩子的敏感內心。
市區一位中學老師告訴記者:「普及家訪,我倒不是太贊同,但對於學困生以及心理脆弱型、家庭特殊型的孩子是有必要進行家訪的,而且這些孩子出現的問題,通常和家庭有關係,這不免會觸及到學生家庭的隱私。」
適度地了解到部分隱私,對幫助教育學生是有一定作用的。有位姓金的班主任向記者提到了一個學生:「我以前班裡有個男生,在學校表現不盡如人意,作業質量差,早自修多次遲到,上課也老打瞌睡。我多次找他談話,但內向的他不願多說。到他家看過後,我就不難理解孩子上課為什麼會打瞌睡了。」金老師說,「踏進他的家門,我震驚了。」
這名學生一家五口,他和爸爸媽媽、姐姐弟弟擠在20平方米左右的出租房內,吃飯、睡覺、會客都在一個房間內。孩子睡的是上下鋪,姐姐上夜班,他經常被吵醒。「我跟他父母提出,讓他在我辦公室做完作業再回家。一段時間後,他的學習成績進步了很多。」金老師說,「期末的時候,孩子偷偷告訴我一個好消息,說他爸爸媽媽決定為了他的學習去另外租個房子,他將有一間獨立的臥室。」
關於家校聯繫
家長:溝通方式可更靈活
其實,大多數家長都希望和老師有良好的溝通和互動,但以怎樣的方式,還真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靈活多樣。
符女士說了她的感受:「我兒子小學時的班主任很熱心,我們很喜歡她來家訪,大家像朋友一樣聊天交流,兒子有什麼問題都會和老師說。到初中了,班主任是個男老師,書生一樣木木的,平時QQ群裡都很少出現,我連家長會都懶得參加,兒子人也大了,不大願意和老師溝通了。」
「其實我也不喜歡老師來家訪,女兒學校推出校訪倒是挺好的,在固定時間學生家長去學校跟各課老師溝通,這樣溝通面也廣一些,家訪只有一個或兩個老師來。」鮑女士說。
徐女士表示:「我覺得現在通訊這麼發達,微信、QQ、電話都可以和老師溝通。平時,也會利用接送孩子的時間,和老師在學校聊幾句,當然老師很忙,我儘量先簡訊約好時間再去。」
教師:真誠家訪不流於形式
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老師們最希望的是真誠而有效的家訪,最怕變味的家訪。
「我希望和學生家長真誠地溝通,不要因為有家訪任務而流於形式。我聽說有學校有家訪指標,還規定家訪時必須在學生家中和他們合影,以證明家訪過了,這個很令人反感。」崔老師說。
朱老師也說起了自己的家訪經歷:「我覺得家訪是很好的家校溝通。剛畢業那幾年,我是騎著車去學生家裡的。印象很深的是去一戶爸爸患了鼻咽癌、孩子又很內向的家裡。我去之前稍微了解了一下情況,然後在他家聊了很長時間,也順便帶去學校的問候,事後發現孩子的內心還是起了一些明顯的變化。這個學生畢業後,還一直在聯繫,是最暖心的學生。我覺得家訪時雙方都很真誠,家訪效果就很好。」